圖書名稱:城市的勝利
★《經濟學人》非文學類年度好書、《金融時報》商業類年度好書
‧ 什麼時候高薪成了一件壞事?
‧ 為什麼不能為了經濟發展犧牲古蹟與綠地?
‧ 搬去郊區享受綠意,才是最破壞環境的做法?
本書破解你對於都市又亂又小又嘈雜的迷思,證明「人口集中在都市」×「自由競爭的商業」,才是讓國家富裕又環保的方法!
十四世紀,布魯內雷斯基將透視幾何學傳授給多那太羅,多那太羅與馬薩喬將之運用在浮雕與繪畫上,帶來藝術與商業爆炸性進展的文藝復興。十九到二十世紀初,莫內與賽尚在巴黎找到彼此,創新交流的能量帶來人類文化史的重大轉折。從古自今,匯聚眾多人口的城市,往往是推動文明進展的主因。
哈佛經濟教授愛德華.格雷瑟,耙梳從古至今的都市發展史,透過詮釋底特律、矽谷、紐約、巴黎、波士頓、溫哥華等大都市之興衰,提出都市衰退的原因,來自於政府的干預政策:高樓管制、土地限建、保護古建物,這些政策限制了經濟發展,讓都市無法自由成長,使人群散往郊區,不僅無法透過交流使技術創新,同時增加的碳排放也扼殺了環境。
以經濟學及歷史發展為角度,格雷瑟認為唯有將人口集中在都市,才能讓教育均衡普及、經濟發展與資源分配更為集中;也只有匯聚眾人的大都市,才能負擔藝術團體,滋養各階層,做到真正的打破階級。他主張經濟應該是都市規畫的首要考量,坦言「永遠站在建設的那一方」,將發展置於文資與綠地保存之前,讓本書可謂都市規畫之爭議經典;然而格雷瑟卻也融合了珍.雅各「街道生活與土地混用」以及柯比意「摩天大樓與綠地共享」的理想,透過將地面留給街道、將上空留給摩天大樓等有利經濟之形式,維持高密度都市的優點,發揮城市真正的作用。
普及的教育、完善的公衛系統、高度經濟自由、技術創新交流,是格雷瑟心目中理想城市的根基。當現今的台灣為了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爭執不休時,本書另一種「以人為本」的經濟主義,也是思考都市規畫之餘,值得一讀的作品。
作者簡介
愛德華.格雷瑟(Edward Glaeser)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專長為個體經濟學理論、城市和公共經濟學。研究領域包括城市、住房、種族隔離、肥胖、犯罪與創新制度等。他曾發表數十篇關於城市的經濟發展、法律和經濟學的論文。多聚焦在研究城市發展的決定因素,以及城市作為思想傳播中心的角色定位。
譯者簡介
黃煜文
一九七四年生,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重要譯作:《論歷史》、《世紀末的維也納》、《肉體與石頭》、《巴黎,現代性之都》、《發現成吉思汗》、《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王者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