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美中台,風起雲湧
台海現狀,誰說了算?北京和華府有合作、有對抗,誰贏誰輸?
這三角之間的風雲其實有跡可循。
台灣大選,美國怕什麼
總統大選即將投票,華府一些聲音值得玩味,總結起來就是「美國有幾分擔心」。這樣的擔心當然是因為民進黨聲勢領先所致。這其中最極致的字句之一是「選出傾獨的總統,危險時刻就開始了」。
美國怕什麼?最主要的是台海兩岸走向。民進黨會不會因為獲勝而出現派系分贓;國民黨會不會因為敗選而分裂;台海兩岸會不會變數太大而更加分歧;這3個「分」都可能衝擊兩岸關係,自然令美國在意。
選前,為了爭取勝利,槍口一致對外,意志、力量集中,唯領袖馬首是瞻。可是一旦獲勝,依西諺所說「失敗,就是孤兒;勝利;有很多父親」,各路人馬都自認輔選有功,個個都要一杯羹,分贓在所難免,這也是一些民主國家常態。然而綠營的側翼、激進團體會不會因此對民進黨形成掣肘,會不會在兩岸議題上要求蔡英文更清楚的表態,因而引發兩岸緊張?
國民黨如果分裂,將使台灣社會減少制衡力量。綠營在行政、立法一把抓,會不會有恃無恐,從而更加敵視對岸?或以各種話術挑動兩岸敏感神經?這不符合美國利益,美國當然擔憂。所以,幾位美國前國防部長在華府某一論壇上說,希望台灣的新政府珍惜兩岸既有成果云云。這個話是要細細品味的,因為隱含著「說不定就糟蹋了既有成果」之意。這個話固然是期許,其實更是擔心。
前國務院東亞官員也說了,美國必須密切關注候選人的兩岸政策主張,防範其背離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免得給美國帶來大麻煩。
卸任官員如此,學者專家亦然。智庫的研討會上,美籍專家說,如果蔡英文當選,大陸與蔡英文溝通,那自然很好,「但這種狀況會不會發生,有待觀察」。另一種結果是:北京可能強力要求蔡接受某種「一個中國」的定義,那就不知如何發展了。如果北京在經濟上施壓台灣,甚至像1995、1996年那樣試射飛彈,蔡英文有內部壓力,會不會更強硬的回應?結果會不會導致兩岸關係惡性循環?誰也不敢說。
也有專家指出,陳水扁時代的兩岸問題,始於大陸從台灣手上奪走邦交國;如果蔡當政,「可以想像北京可能還會這麼做」。到那時候,什麼是因,什麼是果,台灣內部必定吵成一團;只是,木已成舟,又該怪誰呢?
一位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說,台灣現行兩岸政策並不完美,但畢竟是近8年努力獲致的成果,美國希望能夠持續下去;蔡英文追求的政策與馬總統不同,「後果會是什麼?」這固然是疑問句,又何嘗不是否定句?
一些媒體(不限於華府)也流露出類似觀點。《經濟學人》說得坦白:過去8年的休兵即將結束,蔡英文要處理黨內的獨派聲音,更要面臨來自中國大陸的壓力,「(共軍)死硬派認為習近平過於忍讓」。結論是:「如果選出傾獨的總統,危險時刻就開始了」。《外交家》一篇「談台灣的整體國力」文章則說,看看習近平政府的作風,如果民進黨勝選,「就別指望北京不會採行果斷的台海政策」。
當然,不管美國如何擔心,勇敢的台灣人是很有主見的。有人把台灣某些現象比做大陸的文革,這令人想起文革時的名言:「東風吹,戰鼓擂,如今世上誰怕誰!」在文革跟著打砸搶的一代終有覺醒的一天,只是年華已逝,青春不再。已故的著名法學教授丘宏達有云,「民主是自作自受的政治」。既然享受民主賦予的投票權,也就承受自己投票帶來的結果吧。
陳水扁時期,太平洋美軍司令部的大型地圖上,標出了2個發火點,一個是朝鮮半島,一個是台海。一位太平洋美軍司令甚至說自己有時為此而夜不成寐。馬總統當政後,兩岸關係改善,台海不再成為發火點。蔡英文如果勝選,美軍地圖是否又要重新標示?
2016.01.13
第三部
蔡英文,挑戰重重
小英謙卑,謙卑,再謙卑!
治國政績如何?外交成果怎樣?
發自美國首府的關注,評論了那些事件,喚起檢視?
太平島、慰安婦,誰扯後腿
菲律賓就南沙群島主權爭議提請國際仲裁,其委託的美國律師瑞克勒(Paul Reichler)在華府夸夸其談。展讀這位大律師的辯辭,愈讀愈覺得眼熟,原來他引用的是台灣的學者論述。
海巡(以前是國軍)官兵在第一線捍衛太平島海疆,後方卻有人高喊「放棄主權」。學者為了證明「放棄主權有理」,列出一堆理由;明明錯誤,卻已讓菲律賓見獵心喜:「看,你們台灣自己的學者都這樣說了,你們還有什麼話說?」
學者刊登在《台北時報》的論述,從頭到尾不稱「太平島」,而是使用菲方用語「伊圖阿巴」(Itu Aba,這個名稱源自馬來語,意為「那是什麼」)。當然文章中也不使用「南沙」一詞,而稱Spratly。
菲方律師說島上「除了陽光、空氣,其他所有生活必需品都必須由台灣供應」。這段話幾乎完全套用台灣學者之言。又如稱島上沒有淡水、沒有出產等,亦以台灣學者之言為佐證。
其實太平島有四口井,每天供應淡水六十五噸;水質最佳的一口,淡水含量高達百分之九十九。島上種植蔬果,豢養家禽、家畜,內政部長陳威仁最近率團在島上進餐時,食材包括絲瓜、苦瓜、椰子及雞肉等,全都產自島上。
台灣學者漠視事實,簡直是在不知不覺中「資敵」。還好,美國智庫主持公道,「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所屬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固然訪問瑞氏,但也訪問我國駐美代表沈呂巡,而且一口氣刊登了二十五張照片,詳盡介紹太平島近況。
AMTI第一句話即稱太平島是南沙「最大的天然形成島嶼」。二十五張照片包括淡水水井、種植作物、豢養動物、生態環境、醫院設施、機場跑道、新建燈塔及訪賓生飲淡水等,充分證明太平島完全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第一二一條規定之「島嶼要件」:能夠維持人類居住及本身經濟生活。
自己同胞猛扯後腿,幸好有國際聲音主持公道,這真是台灣的悲哀。這種悲哀,太平島不是唯一的例證,日本在二次大戰時強徵性奴隸(日本厚顏無恥的稱為「慰安婦」)一事何嘗不然。日本與南韓就慰安婦一事達成協議,台灣很不滿,可是台灣自己不爭氣,能對日本怎麼樣?
在這件事上,日本不理會台灣,這是可以預料的。因為:所謂「台灣不滿」,到底有幾個台灣人不滿?國民黨政府固然不滿,民進黨政府會不滿嗎?台灣的有識之士不滿,可是煽惑學生運動的人會不滿嗎?南韓不分朝野要向日本爭個公道,男女老少齊心協力要討回慰安婦的尊嚴。可是台灣既有前總統說釣魚台是日本的,又有年輕人說慰安婦是自願的,你還寄望日本尊重台灣?
我們還記不記得一句話:團結力量大?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南韓在日本大使館前設置慰安婦銅像;在美國國會推動決議案譴責日本;在華府向到訪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抗議。台灣呢?有人說「我們說慰安婦是被迫的,日本人會不會不高興?」其嗲聲怯懦,其唯恐母國不悅之狀,距自我作賤已不遠,還談什麼據理力爭。莫非這些人打從心底認為慰安婦隱忍終生才是道理?莫非這些人的阿祖當年藉著慰安婦牟利?
台灣學者說,「陳水扁總統在卸任前登上太平島,但是又怎樣(but so what)?」問這種問題之人,究竟有沒有聽過「國家尊嚴」或「民族氣節」或「領袖風格」?
這讓人想起了電影《鐵娘子》(The Iron Lady)中的一幕。福克蘭島戰役時,美國國務卿海格力勸柴契爾夫人放棄福克蘭島,因為「數千哩之外,人口不多,不具社會及經濟重要性……」。語音未落,正在沏茶的柴契爾回應道:「就像夏威夷?」
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的子孫寫道,「數千里之外,人口不多,不具社會……,所以我們的祖先把領土拱手讓給曾殺害我國漁民的菲律賓」?
2016.01.07
第四部
韓國瑜 贏得庶民心
韓流何來?民間,民氣,民怨!
成千上萬的韓粉不會忘記挺韓的激情,故事說不完,觀點如雪片。
過去式!進行式!?甚至是未來式?
為韓國瑜擋子彈的人
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已是人氣最高的政治人物,相對的,他也成了風險最高的政治人物。他是平民百姓,所以身邊沒有隨扈,沒有特勤;他缺乏經費,所以請不起民間保全。在今天的政治氛圍下,誰來捍衛他的安全?台灣的選戰中,真子彈、假子彈都出現過,韓國瑜不能掉以輕心。
友人來電告曰:「不用擔心,韓國瑜已經有了志工特勤。」志工特勤不是正式名號,至於到底是什麼名號,那群「熱血中年」自己也說不上來。或者說,他們從開始就沒有在意名號。反正就是來確保韓國瑜的安全,管他什麼名號。
說他們是熱血中年,因為他們都已不再是年輕人,只是因為注重健身,所以看起來比實際年紀為輕。他們都有豐富的閱歷,很多已不必為生活終日奔波,卻如其中一位說的,「有時候難免想,既然不為錢,就該做點有意義的事,」他覺得很幸運參加韓國瑜的人身 保衛工作。
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這群中年人相約「選舉結束,任務就結束,立即解散」。所以他們日後沒有一個人會留在韓國瑜身邊,說得更直白些,就是如果韓國瑜勝選,他們沒有一個人能獲得一官半職。這個話不是韓國瑜說的,而是他們投身韓營時就已經立下心願。早先加入志工特勤的,原本就以不做官、不圖利為職志;後來加入的,前輩的第一則訓示就是「先想好,打贏了選戰也沒有我們的好處」。
他們區分為制服組與便服組,前者在明處,有時環繞在韓國瑜身邊;後者則隱身在群眾中間。其實所謂制服組也不是什麼真的制服,只是自己的白色上衣、深色長褲,便於辨識。不論制服組或便服組,他們都沒有任何配備,連警棍都沒有,完全憑藉赤手空拳。但是他們豪氣萬丈,其中一位說:「我準備隨時幫韓國瑜擋子彈。」
他們過去不認識韓國瑜,今天韓國瑜也未必認識他們,因為選戰太激烈了,他忙得沒有時間認識他們。但是他們很有把握的說:「他也許不認識我們,但他信賴我們;就好像我們原來也不認識他,但我們相信他會帶來不一樣的氣息」。
他們心思細膩,例如規畫動線、安排人員與車輛、選定萬一有事時的撤退路線等等。他們把人生經驗運用在相關活動上,也發揮個人專長,例如有位卡車司機,此時是競選車的駕駛。也有人覺得自己缺乏選戰所需的專長,但無妨,他笑道:「接聽電話總會吧!」。這位人士過去在職場上叱吒風雲,一呼百諾,多年來都有屬下代撥電話,如今守在電話機旁,兼管礦泉水、泡麵等事宜。他說,他和每個人一樣,待遇就是一頓一碗滷肉飯。
這群人之中,沒有人談及過去的資歷,沒有人瞻望未來的個人前途。他們自豪的是肝膽相照,自許的盡忠職守,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傳遞紙巾。有一位人士罹患癌症,正在接受化療,這幾天覺得體力好轉,主動跑來韓營,問「有沒有缺」?細問之下,他罹患了兩種癌症呢! 好萊塢電影《冒牌總統》(Dave)中,男主角奉命擔任冒牌總統,他問一位特勤人員:「聽說你們會為總統擋子彈?」特勤沒有回答。這位冒牌總統展現了民胞物與的襟懷,舉國為之詫異。等到功成身退,溜出白宮之際,那位特勤人員說:「為你,我願意擋子彈。」電影中的高潮成為高雄選戰的事實,古道熱腸,俠義可風,將成台灣選舉史的佳話。
2018.10.24
第六部
住院手札
住院第一晚
上午王醫師來電,第一句話就是:「太太在家嗎?」我知道情況不妙。醫生接著說,已經幫我掛了急診,要我儘快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下簡稱約大)醫院。昨天做了骨髓穿刺,以確定是否為血癌,或哪一型血癌。原本王醫師打算明天告訴我檢驗結果,但她發現情況很糟,事不宜遲,所以立刻安排我前往癌症中心治療。
我患的是APL,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的一種,這個P是 Pre-myeloid,是前期。AML有好幾種,整體AML的五年存活率為百分之二十七點四,平均不超過六十八歲就息了世上的勞苦。至於我這種 APL,美國醫生說治癒率超過九成。感謝主!
王醫生說,患了血癌,醫生最希望的是這種,因為「藥下去之後,效果特別明顯」。 感謝主! 不一會兒,約大醫院一位醫生來電,要我改到另一間醫院掛急診,同屬約大醫院系統,因為另一間距離我家近得多。車程從近一小時縮短為十五分鐘。感謝主!
中午進了急診室,醫護人員已經等待中。做了些檢驗後,轉入病房,準備明天開始化療。醫生說,血小板、白血球還穩定,不必擔心。我的白血球數量四百多,屬危險值,不及正常最低值的十分之一。有的醫生說要住院一至二星期,也有的醫生說要住院一個月。不管多久,都在上帝手裡。謝謝你們的關心、祈求、代禱。還有那願意幫忙做飯的,我真不知如何表達謝意。此時我的抵抗力很差,醫護人員進病房時都須戴口罩。很多東西我都不能吃,包括水果、生菜沙拉,以避免感染。連鮮花都不能拿進來。所以不要來探病。我和家人誠摯感謝你 們的好意,上帝也知道你們的心思意念,祂必報償。
化療後的日子大概不好過,我已經停下各種工作。如果有點力氣,要努力做以前沒做過的一件工作,求上帝憐憫、開恩。做什麼工作?待有點進展再向各位報告,此時不敢說大話。 在病房裡,至少還有一件事可做,就是為你們禱告,願您和您一家人都接受耶穌基督 作為救主。如果您已經是基督徒,我為您祈禱,盼望您和我都成為福音的管道。
今晚要好睡,以迎接明天的挑戰。想起一首聖詩的歌詞,「安穩在耶穌手中,安穩在主懷裡」。
#附記,昨天骨髓穿刺,醫生說我可以一直和她說話,這樣我比較輕鬆,她也比較輕鬆。於是我講了笑話,也講了哀戚的故事,可都是真事。事後把故事說給麗芳(穿刺時,她不能在場)聽,麗芳說何不寫出來。
劉屏敬上
二○一九年四月三十日
星期二 住院第一天
▌跋 & 後記
跋
這是我想寫的第一本書,怎麼也沒有想到,竟然是在癌症病房寫的。
劉屏寫於二○一九年五月十一日
後記
劉屏,一個熱愛生命的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就在想完成他夢想的巔峰之際,跌入谷底,驟然離世,留下無語問蒼天!
在自台返美確定罹患白血症的前一個星期,也就是四月下旬,劉屏還在高雄的夜市裡,聆聽擺攤的商家暢談對高雄市選舉變天的看法。談到因「韓流」而大獲利潤的攤販喜孜孜的說,造勢那晚,「賣光光啦!賺多少?不能說?不能說?總之比以前多多了!」因此,劉屏想著,有好多故事要寫。
儘管,他緊急住院,住院的第一天就寫:「化療後的日子大概不好過,我已經停下各種工作。如果有點力氣,要努力做以前沒做過的一件工作,……」什麼工作呢?就是寫書。他不僅仍奮力寫稿、發稿,更在病榻上力撐寫下《誰?為韓國瑜擋子彈》序言,期待有機會以著作與大家見面。 此外,劉屏毫不猶豫的執筆「住院手札」,把面對病魔時的心路歷程和深層思考呈現在陽光下。
在華府採訪的歲月裡,他的發稿量相當大,甚至有一天發及時短稿多達六、七則的紀錄,被公認是多產的寫手。病房裡,直到化療後手指頭腫到無法打字,他才停止撰文,留下遺作手札十六篇。
住院三十五天,劉屏選擇六月四日天安門事件日歸天家,家屬在五天內獲致五萬多字的紀念文章,於華府出版《一粒麥子》紀念冊,在追思禮拜上致贈前來悼念的親友和粉絲。之後,仍有紀念文章湧入,因而繼續彙整七萬多字,於台北再次出版,同樣的,在台北的追思禮拜上致贈前來致哀的政要、同仁、親友、讀者,而《一粒麥子》紀念冊中的「住院手札」獲得許多回應說,感人至深。
劉屏無法親自完成寫書的心願,但他歷年的筆耕和「住院手札」皆充分流露了其思想、理念和價值觀。為了傳遞劉屏那大筆如椽的論點,劉屏的妻子和熱心友人組成工作小組,整理分類其文稿,集結成文集,並將「住院手札」納入,完成劉屏懸念已久的出書。
這是劉屏的第一本書,也是他的最後一本書。
但願劉屏的生命之筆穿雲,串串落下的文字能留在一畦畦心田,有如粒粒麥子,有發芽的一天。
※ 感謝工作小組成員何瑞祥、陳華威、郭詩灝、楊提、謝啟宇及林世玫夫婦。
※ 感謝中國時報和台灣醒報的大力支持,尤其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的鼎力協助;另有楊艾俐、王立楨等許多朋友的從旁協助,恕難在此一一致謝。
劉屏家屬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