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我們這群人是五六年級生,因為有著共同的生命課題,互相認識成為好友。聽著民歌長大的我們,似乎還沉浸在年輕的豪情與夢想中,當發現接到的紅帖變少、白帖變多時,突然驚覺爸媽老了、自己也老了,走到此刻的生命階段,朋友相聚談論的話題,從「偶像、愛情、工作」,轉變為「退休、健康、照顧」這幾個關鍵字。
「照顧家人」和「照顧自己」是老天給每個人的考試,早考晚考都是要考,只有準備好的人才能考得好。衝鋒職場的我們曾經無畏無懼,但當照顧議題來到眼前時,才發現自己有多脆弱,懊惱知道的太少、準備的太少,它涉及層面之廣,遠超過預期,倉皇的摸索,總是跌跌撞撞,還好我們有彼此可以相互打氣。
相信社會上像我們這樣的照顧者,也曾感到徬徨無助、心力憔悴,於是我們成立了「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銀髮健康照顧協會」,投入社福志工服務,透過促進身心健康及遠離失智風險的觀念倡導,減少受照顧的時間與減輕照顧者的壓力,並將我們的照顧故事和經驗教訓,分享給更多人。
離鄉工作的我們,親人未必在身邊,心中難免牽掛,多期盼親人能把自己照顧好、平安健康,我們決定出一本書,將與長輩互動過程中,所聽到各式各樣的煩惱與擔心集結成冊(包括生理面、心理面、生活面、財務面、法律面等),並將如何預先做好規劃的方法寫進書裡,每天看一篇,用書來陪伴逐漸老化的人們,讓老年生活依然可以自在、快樂、安全,甚至走到最後一哩路,都不會留下遺憾。
我們六人中,有一半是沒有子女的頂客族,曾經聊起老後沒人照顧怎麼辦,很慶幸志工服務的經歷,讓我們預「見」了退休生活的種種議題,不管是初老或是已老,藉由書中的三十篇計畫,做自我照顧的練習與準備,就能預「建」一個幸福的老年生活,就像這本書的名字《希望老後的我,看起來還不錯》。因此,這本書不只是寫給我們所愛的親人,也是寫給我們自己。
本書所得將全數捐贈給「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銀髮健康照顧協會」,讓協會有能力服務更多人、讓更多人從中受益。感謝台灣文創牌卡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周詠詩提供三十幅插畫,讓讀者在可以塗上顏色,為每個計畫增添個性化風格。請隨著我們用生命故事點燃的燭光一起進入書中,體會那一個個因用心規劃、真心關懷而帶來的溫暖。
PLAN 1 我老,但我很好
歲月的巨輪沒有例外,隨著時間的逝去,老化是我們必經的歷程,躲都躲不掉。我們要如何面對老化?是終日惶惶不安、自怨自艾,然後衰敗的老去?還是維持樂觀開朗、保持活力與好奇,進而優雅終老?答案,就在我們的選擇而已。
多老才叫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資料顯示,多數已開發國家將65歲當成老化與否的分水嶺,這也成為職場退休、請領退休金的年齡指標。其實老年生涯可細分為五個階段:55~64歲稱「前老期」,65~74歲稱「初老期」,75~84歲稱「中老期」,85歲以上稱「老老期」,95歲以上稱「人瑞期」,你在哪個階段呢?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銀髮健康照顧協會曾舉辦過「銀髮麻將賽」,當時有位90歲的奶奶,報名時特別交代「我不要和60幾歲的年輕人同桌打麻將」。年齡超過65歲就老了嗎?顯然,在這位奶奶的眼中,還年輕得很呢!
究竟什麼叫做「老」?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 AARP),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問20至30歲的年輕人:「你們覺得幾歲算老?」,不少年輕人回答40、50歲就算老;之後安排這些年輕人與他們所謂的老人互動,年輕人發現這些老人與他們想像的完全不同,當再次詢問他們幾歲算老,年輕人的答案改變了,甚至有人認為80、90歲才算老。從這個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老」其實是一種很主觀的感覺,該怎樣來定義「老」,似乎出現了不同的角度。
研究調查
2014年,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 AARP)在一份問卷中詢問不同年齡的人到底幾歲算老,得到的結果是:40多歲的人認為63歲算老;50多歲的人認為68歲算老;60多歲的人認為73歲算老;70多歲的人認為75歲算老。
迎接全方位健康老
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身體、心理、社會三面向的安寧美好狀態」,並提出「活躍老化」概念,它是指老年生活的目標,應追求健康、維持自主與獨立、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等事務,以提高生活品質。
哈佛大學心理藝術學者阿恩海姆(Rudolf Amheim)提出,生命是由拱門(arch)理論和階梯(staircase)理論組成。拱門理論指身體機能的變化,人從出生為起點,隨著時間往上爬到中年頂峰,接著再走到下坡,最後以死亡為終點;階梯理論則指人的生命精神和靈魂是一階一階的往上爬,一路往上向更高的境界邁進。因此,即便步入老年,就算雞皮鶴髮,也有機會再創顛峰,過著身體、心理、社會全方位的健康生活。
心情好,老得慢
你聽過「心理年齡」嗎?身體與心理會互相影響,快樂的心情,有助於身體健康進而延緩生理的老化。現代藝術家畢卡索,在他80歲的時候曾說:「每個人都可以界定自己的年齡。我決定要讓自己活在30歲。」
想一下,你希望自己的心理年齡是幾歲? 歲
要讓自己的心理年齡低於生理年齡,關鍵在於你心裡是否感到快樂。心理學者歐康諾(Richard O'Connor)設計的快樂指數測驗,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目前的快樂程度如何,一共有5個題目,每題最低1分,最高7分,以自己的現況,每題你評幾分?
1 在很多方面,我的生命接近我的理想 分數:
2 我的生命條件非常棒 分數:
3 我滿意我的生命 分數:
4 目前為止我已擁有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 分數:
5 如果我的生命可以重來,我還是要原來的生命 分數:
分數合計
加總後的得分,也就是你心裡的快樂程度。總分5~9分是極度不滿意,10~14分是不滿意,15~19是輕度不滿意,20是普通,21~25是輕度滿意,26~30是滿意,31~35是極度滿意。
要怎麼讓自己更快樂呢?他提出了三個策略:
1.試著有更多正向的感覺,只容許極少的負面情緒。
2.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降低對自己和他人的標準,不要期待不可控、不可能的事情。
研究調查
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 樂觀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更長壽。人生態度比較積極正面的人活到85歲以上的可能性更大;最樂觀的人,無論男女,平均壽命要比最悲觀的人高出11~15%。其中的道理是, 樂天派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遇到各種生活壓力時,會保護自己,使自己受到較少負面影響。
許自己一個精彩繽紛的人生
要讓自己更滿意自己的人生,除了顧好心理面向,還要追求社會面向的安寧美好狀態。日本「國寶醫師」日野原重,在生命最後十年依然行醫、寫書,並到處宣揚自己65歲那年創立「新老人會」時所鼓吹的價值:第一、要有愛,並且也要被愛,第二、能耐苦忍痛,最後,即使年紀漸長,也要去嘗試未曾嘗試的事。他認為人不應該以年紀大為藉口,便消極地放棄許多事,要有「現職意識」,也就是繼續工作和保持活下去的意志力。
美國的芭芭拉.貝斯金(Barbara Beskind)在她89歲時,寫信給矽谷頂尖設計公司IDEO創辦人大衛凱利(David M. Kelley),為自己爭取到一份工作,一圓自己從小想當設計師的願望。每個星期四,芭芭拉兩手拿著登山杖,從自己住的老人公寓坐火車到公司上班,和眾多年紀小她六、七輪的設計師一起工作。銀髮族要讓自己活得精彩,她給予的建議是「回饋社會」和「找到自我認同」。
台灣著名的「不老騎士」團,每年總會有許多超過65歲的銀髮族,以9天時間完成1090公里的環島旅程,曾有一位團員郭深森,參加時已經94歲,身體硬朗的他表示要一直騎到100歲。
想一下,你希望用什麼社會參與的方式讓自己活得精彩: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老年,有著豐富的記憶、經驗與智慧,若能對過去的光陰與接續的歲月抱持嶄新的態度,就能夠累積「人生七十才開始」的生命能量。別讓年齡限制了我們的想像、縮小了生命的可能性,誠如階梯理論所說,真心相信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也能讓生命一階一階更往上發展。
每日一句
年齡只是一個數字,只要我心願意,就能精彩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