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醫養生也有分治標治本
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已經很注重養生健康,但還是覺得疲倦乏力,容易生病?經常食療,吃補品、營養品了,但為什麼身體還不好?為什麼還是經常反覆生病?本書目的就是回應這些問題,助你脫離依賴邁向終極健康。在本書開始之前,我想直接回答這些問題的共同原因——因為你選擇了「治標」的養生方法!
不少人認為:「西醫治標,中醫治本」。這是一般民眾的想法。如果在中醫內行人的觀點,中醫也有治標的,而且在現代的中醫養生文化之中,許多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
「治標、治本」的概念,早在中醫的第一經典《黃帝內經》之中已經有深入論述,當中治標治本沒有說哪樣比較好。俗話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如果病情比較急重,所採取的治療方法未必全面,希望令病情先緩和下來,這叫做「治標」;如果病情相對沒那麼急重的時候,就要考慮病情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治本」了。所以在中醫的治療觀念之中,一直都有治標的理論存在。
「標」和「本」就好比植物的樹梢和樹根,標就是指樹枝的尖端位置,即是所謂成語「本末倒置」的「末」的部分,本就是指植物的根部。標和本是指植物的顯露部分和隱藏的部分。顯露的部分雖然是看得見的,可是植物的外在好看不好看,要看樹根的養分吸收好不好。因此中醫上有「治病必求於本」的觀念,治本的確是中醫的根本任務,只是在危急的情況下治標是一種策略選擇。
一般人認為中醫比較治本,因此會以為中醫的養生也是比較治本的,事實上,現在人們喜歡的養生方法,都是偏向治標的!所謂「治標不治本」的意思,就是它只解決了表面、外在的問題,而沒有解決根本的、內在的問題。
比如說很多人都會問:我頭痛吃什麼好?睡不好吃什麼好?經常疲累怎麼可以提神?按什麼穴位可以止痛?……如果在做某種養生方式的時候,做的時候身體不適就解決了,可是不做的時候情況又回來,不做就不行,那樣的養生方法,就是治標不治本的,變成了一種依賴,沒有面對自己身體的根本問題,病情就會反覆出現。
治標的養生方式本身並非錯誤,畢竟在病情比較急重的時候,採取一些生活方式讓自己舒服一點,這是人之常情。可是現在經常把治標的養生方式,用在並不急重的病情上,那就違背了「治病必求於本」的醫道精神了。
生病養生 vs.健康養生
我想起小時候的一個記憶,小學時曾經有次感冒看醫生,發現了我心律不整,於是到西醫院作了許多檢查,診斷患了「風濕性心臟病」,當時看了西醫專科醫生,也看過中醫師,他們都叫我不要運動,病情就會緩和一點。當時是小學一、二年級,一整年的體育課,都只能坐在一旁不能參與運動。可是我從小就是一個好動的男孩,這樣根本是一種折磨!然而後來發現,只要我運動了,心律不整就會減緩,於是我們決定不聽醫生的話,也停止服藥,讓自己如常運動,結果心臟的毛病就自然好了,至今也沒有復發。
這一個故事當中,「休息」好像是一種可以讓你不生病、快點康復的方法,可是如果一直休息下去,病情雖然好像沒有更嚴重,可是也沒有真的復原,生活也被迫扭曲,不能運動。結果反而最後透過鍛煉,身體就徹底好過來了!你可以想想看,為什麼當時中醫西醫都要你不要運動?如果運動鍛煉就是康復的最好方法,為什麼醫師沒有叫你這樣做?
如果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好像是他們不想你康復?是因為這些方法不用花錢,教會了患者就不用找醫師,那就無法賺錢了嗎?!
直到我成為了醫師之後,開始體會到醫師之苦,明白大部分醫師都沒有這種「陰謀」,主要是因為醫師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如果醫療行為出了意外,醫師需要承擔後果,病人生活上調整的建議,有時候很難說得清楚,例如叫病人去跑步,醫師又不是教練,無法整天看著他,萬一出了意外怎麼辦?因此醫師就大多不太敢建議患者做一些「不安全」的事情,建議偏向保守,一方面保障醫者自身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保障病人避免事故發生。
因此想要獲得健康,那就不可以一味依賴醫師建議了,需要勇敢跳出自己的「舒適區」,為自己的生命健康負責。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生病時的養生跟健康時的養生截然不同!例如生病的時候要多休息、多吃粥、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可是健康的人則不一樣,可以多鍛煉身體,多吃粗糧、相對難消化的食物。由於醫師經常面對的都是病人,因此他們習慣給予生病時的養生建議,但這些不一定適用在健康生活之中。
例如一位醫師說:「吃粥比較健康」,這句話通常都是在生病的前提下說的,可是病人接收到的信息或許會被「斷章取義」,以為任何時候都吃粥比較健康,因此誤以為吃粥就是最好的養生,應該任何時候都要這樣吃,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要懂得分別,這種養生方法是指生病時候做的養生,還是健康時候做的?這類健康時候的養生知識,往往較少醫者提及,為什麼?首先我們請教醫生,通常都是在生病的時候吧!很少健康沒病時去找醫生。再者,當人們健康的時候,比較少會想到健康的寶貴,通常都是失去了健康,生病時才去學習養生知識。因此書店上的養生書,大部分都是針對病人而設定的,如果是一本專門針對健康人而設的養生書,相信有興趣的人就不太多了,就好像對年輕人談健康的寶貴一樣,他們通常都沒多大興趣。
「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誰都聽過,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智者懂得未雨綢繆,無須臨渴才來掘井,愚者卻是後知後覺,都是臨急抱佛腳」。這樣的比較,是否讓我們更明白一點「治標」和「治本」的意義?
養生的兩階段目標
在生病的時候,養生的目的就是希望讓人加快消除不適,而在沒病的時候,養生的目的就是幫助人預防不適的出現。無論是哪一種階段,養生也是希望人可以離開病苦、獲得健康,亦即「離苦」和「得樂」兩個部分。
這兩部分應該是緊密結合的,而不是分開的兩個目的,是養生的不同階梯層次。如果該種養生方法,只是讓人舒服一會,病苦又很快回來,那其實也沒有得樂啊!
沒病不等於健康。就像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爲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健康並非只是「不生病」,而是整個人的身體、精神亦即社會層面都活出健康,最終達致「完全健康」的境界。
儘管如此,可是大部分人總覺得沒病就是健康,這其實就誤會了「離苦」就是「得樂」了!這就好像是一個學生考完試,剛離開考場的時候說:「好開心啊!」剛考完試又還不知道成績,也不知道對日後有什麼影響,這有什麼好開心的?又好像拯救地球的英雄片,每當地球有危難、殘破不堪的時候,英雄出手相救,避免人類滅亡,在壞人被擊敗的一刻,人們都因此感動流淚,可是這只是剛擺脫了壞人的魔掌,整個地球還是亂七八糟呢。這些其實只是一種「離苦感」,即離開痛苦的感覺,那一剎那會感到輕鬆許多,可是這並非真快樂。
生病時的養生也是一樣,我們以為某些養生方法,可以讓我們離開疾病痛苦,因為頓然變得舒服了,於是就抓住這份感覺,其實這只是養生目標的「中途站」,下一步還是要往「得樂」的方向去提升自己,達到養生的最終目標。
可是再往上提升的時候,要真的得到樂趣,這過程並不容易。例如說要考試成績好之後,還有真材實料,要在生活工作上活出成就,這當然也是要付出努力的。例如打敗壞人之後,要修復地球,還要預防壞人再來襲擊,提升自己的防衛能力,這都需要及早準備,在壞人還未來到的時候,先讓自己變得更好。
本書的目的,就是呈現整全養生的觀念,除了有離苦的養生,還有得樂的養生。養生有不同層次、階段,明白養生的階梯,以「上醫養生法」作為最終目標,知道自己現在在哪個層次階段,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幫助自己層層遞進,進入完全健康的殿堂。
要獲得完全健康,就好比攀山,過程或許會艱苦,可是當你練習多了、走順了,你就不會覺得艱難了!到了山頂的時候看著整個高低起伏的山巒美景,你就不會覺得過去這些疾病不適是痛苦了,這時候就體驗得到,生病的意義是在於幫助你變得更加健康。這個攀登健康高峰的旅程,你準備好了嗎?
雞蛋牛奶易傷脾胃
除了肉類之外,雞蛋和牛奶亦屬於動物性的食物,同樣有不少健康問題,也有以上提到肉類的毒素,而且更主要的問題是,雞蛋牛奶屬於「不潔淨」的食物。
先說牛奶。未經加工的牛奶之中可以測量到大量除草劑、殺蟲劑、二惡英,非常多種抗生素、血液、膿液、糞便、細菌和病毒,為什麼牛奶之中會有膿血糞便?因為牛在工廠集中飼養過程,擁擠在一個地方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睡覺和大便,因此身體乳房就會沾染糞便,抽取牛奶的時候就會沾染到,而且母牛整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產奶,就像人類一樣會得「乳腺炎」,乳房就會出血成膿。因此牛奶生產過程需要經過過濾和消毒,使用巴氏德消毒法,可是過濾是無法完全過濾掉這些不潔淨的東西,而且消毒並不等於剔除,想想看,比如你將痤瘡的膿頭擠出來,拿去消毒之後你會不會想吃它?當然不會!雖然細菌病毒可能死了,可是還是髒東西。實際上,各國的法例之中,允許牛奶之中含有少量的膿細胞,簡單來說大概一杯牛奶可以允許有「一滴膿」在內,諺語說:「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那麼你還會覺得牛奶是這麼純淨好喝嗎?
再說雞蛋。經常有雞蛋食物含有大量細菌的報導,例如常見的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為什麼會這樣?首先跟現代養殖方法有關,母雞在「籠屋」之中養殖,生活非常擁擠,有研究表示籠養雞蛋感染沙門氏菌風險比放養雞蛋高25倍。更加主要的原因是母雞的生理結構,雞蛋本身是母雞的月經,排卵時雞蛋總會沾到血液體液,生病的母雞血液就可能有各種毒素,而且雞蛋從子宮陰道排出身體之前,會經過「泄殖腔」,雞蛋、尿液和糞便都是由泄殖腔此同一出口排出,跟人類的生理結構不一樣,母雞陰道口跟肛門是同一個位置!因此雞蛋就總是會沾染得到糞便尿液等髒東西。試想想看,如果一種食物沾染過糞便,洗乾淨之後你還會不會想吃?或者你還會想,既然有蛋殼保護,只要不吃到蛋殼,只吃內部可以吧?實際上蛋殼上有非常多的小孔(大約6千到1萬個),細菌可能透過雞蛋上的小孔或裂紋進入蛋內,亦有可能在打開雞蛋一刻進入蛋液。清洗雞蛋表面也沒用,反而弄濕雞蛋可能更有利細菌生長和進入蛋內。因此簡單來說,其實難以有百分百安全的雞蛋。雞蛋本身的不潔淨,本身有自然的智慧,就是希望其他動物不要吃它!這就好像有些水果的種子含有毒素,就是希望動物吃了之後會死掉,因此不要以此為食物,以利傳宗接代。
再從中醫的角度看,不吃雞蛋牛奶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蛋奶也是用作「藥物」使用!首先,古代不可能有這麼多雞蛋牛奶給人吃。古代沒有電力,牛奶如果沒有冷藏設備,就難以存放,除非你家中養牛,才可以偶爾喝一下。古代的雞也沒有生那麼多雞蛋,如果在自然飼養的雞一般一年才生15隻雞蛋左右,而一百年前開始工業養殖之後,提升到一年可以生100隻雞蛋!到了現代的養殖技術,一隻雞甚至可以到一年產300-500隻雞蛋!那就可以想象得到,古人不可能經常吃得到雞蛋了。
從藥性而言,過去雞蛋牛奶都是入藥使用。如在漢代醫聖張仲景所著,中醫經典《傷寒論》中,使用雞蛋作為藥物,而且是在危重病情才使用。雞蛋為母雞的卵子,能滋陰潤燥、養血安胎。唐代大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一書中說:「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開,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像雞蛋那樣,也是要到了病情非常急重的時候才能使用,如果能夠不用的醫者更高水平,可見對於雞蛋的慎重使用,且見其藥性之強。至於牛奶,清代大醫吳鞠通在經典《溫病條辨》說:「胃液乾燥,外感已淨者,牛乳飲主之。」牛奶能「養胃陰」,用於治療溫熱病後期。
就這樣聽,好像雞蛋牛奶都可以養陰,好像挺不錯的,應該多吃?但是中醫的觀念還是過猶不及,沒有陰虛的人不宜補陰,如果健康人天天喝奶吃蛋會怎麽樣?那就會補陰太過,首先會耗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虛胃中寒濕。脾胃虛弱首先影響消化吸收,氣血就會虛弱,亦會產生水濕痰飲,繼而百病叢生!比如常見的敏感症,如鼻敏感、哮喘、濕疹等,只要戒除雞蛋牛奶,就容易自然康復。
【上醫練習21:戒吃蛋奶】
1. 戒掉蛋奶,就算是否吃素也好,雞蛋牛奶帶來的問題更明顯,蛋奶不是必需品,沒有理由需要天天吃。
2. 一開始可以先戒掉直接吃雞蛋和喝牛奶,也避免芝士、乳酪等奶製品,而含有蛋奶的製品還可以少量吃。
3. 如果身體患有某些病症者,完全戒掉蛋奶及其製品最少21天,效果更佳,例如麵包、蛋糕、餅乾,還有一些零食、甜點、麵條含蛋奶,具體需要了解每一種食物的成份,參考食物包裝標籤,或在餐廳點菜時說明要「去蛋奶」。
4. 喜歡喝奶的朋友,可以找各種植物奶取代,如豆奶、燕麥奶、杏仁奶、椰子奶、米奶等,以及各種穀類的沖粉,有許多口味可供選擇。
筆者吃素至今已經超過16年,一開始也只是不吃肉,過了6、7年之後,就開始決定要改為純素食Vegan,就是連雞蛋、牛奶等各種動物成份也不吃。一開始很不習慣,因為發現含有蛋奶的食物真是「鋪天蓋地」!要完全避開真的很不容易,每一種食物都要看標籤,也經常到餐廳點了食物才發現原來含蛋奶。過去我是喜歡吃蛋奶的人,例如會主動買牛奶來喝,買奶片來咀嚼,喜歡吃蛋糕。可是完全戒掉了蛋奶大概一兩年之後,開始發覺自己對蛋奶的心癮和味覺不同了,比如不小心點了炒飯裡面含有雞蛋,過去我就會算吧,就吃下去,可是現在是真的不想吃,覺得雞蛋牛奶有種腥味,寧願丟掉也不吃,因此才發現,原來過去我是對蛋奶上癮了!雞蛋牛奶之中有成份令人上癮,所以我們的「喜歡」其實就像毒癮一樣,需要努力克服戒除。
筆者認為,不吃蛋奶的基本原因,是因為雞蛋牛奶本身就不是給人類的食物。牛奶是給牛仔喝的,所有動物的奶,都是給自己的嬰孩喝的,不會喝另一個物種的奶,人自從小時候喝人奶,斷奶之後就不應該喝奶。奶水本身就是一種「精製食物」,因為嬰兒的時候腸胃比較弱,就需要喝液態的食物,逐漸長大之後就要改吃半固體的食物,最後轉為固體的正常食物,不要依賴喝奶,如果長大了還依賴喝奶,腸胃就會變弱了。雞蛋亦然,雞蛋是母雞的卵子,本身也是一種「精華」,卵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跟精子結合而形成小雞,或者一般人覺得雞蛋沒有受精就可以吃,不會浪費,那麼想想看,例如人類女性每個月排卵,這個卵子如果沒有受精,你會不會想吃?其他動物的卵子你會不會想吃?一般人都沒有這個意欲。而且不少研究指出,沒有受精的雞蛋,也會有可能生出小雞!這叫做單性生殖或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雖然機會非常低,但是你怎麼確定這隻蛋會否變成小雞?這樣來看,很多人會扭轉認為雞蛋是素食的想法。
現在素食潮流興起,戒掉蛋奶已經沒那麼困難了,我認識許多年輕人吃素,一開始就直接不吃蛋奶了,是因為這方面的資訊多了,而且蛋奶的替代食物也多了,這個時代要改變飲食方式,已經十分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