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打磨出自己最好的樣子
57+1剛好是我寫這本書的年紀,一個美好的偶然。
進入珠寶這個行業第三十年,驀然回首,已經分不清是偶然還是必然。
鑽石的化學成分百分之九九.九五是單一元素碳(C),形成於地表下一百二十公里至兩百公里之間的岩石層,經過數百萬年地層作用,週期性隨著火山爆發,最早從二十五億年前隨著金伯利岩(Kimberlite)攜至地表,最近一次已經是四千萬年前的事。
我時常在夜深人靜設計珠寶,每次看到一顆顆閃閃發光的鑽石,無論多小,都會想起它們歷經億萬年,穿山越嶺來到眼前的不易,萌起無限感激與愛憐。鉛筆心的石墨也是由純碳構成,石墨是在高溫低壓的環境下生成,要成為無堅不摧的金剛鑽一定得熬過高溫高壓的淬鍊。經過開採挖掘,數萬噸岩石與沙礫之中只能得到一克拉鑽石,一克拉有多重?○.二公克而已,因為稀有,鑽石才會如此珍貴。從西元一世紀開始,鑽石便是歐洲王公貴族權力財富的象徵,文藝復興末期透過與印度貿易才普及到富商巨賈,直到今日更是廣受世人熱愛的寶石。
古羅馬人把鑽石原石當成護身符佩戴,現在又重新流行的復古式玫瑰車工(Rose Cut),從十六世紀開始流行到二十世紀,一顆原石從中間劈成兩半,底部是平面,上面有兩層二十四個三角形小光面,看起來很像玫瑰花蕾,為了保持重量,每片大小不一,也沒有標準的比例。我去威尼斯旅行的時候,在一家古董店買到幾個戒指,其中一只就是玫瑰車工鑽戒,曖曖內含光的老式切工散發含蓄古典的氣質,彷彿將昔日美好時刻永遠鎖在石頭裡。
一九一九年出身比利時切磨世家的馬塞爾.陶可斯基(Marcel Tolkowsky)首次根據光學原理計算出鑽石比例,陶可斯基的設計最先獲得美國切磨業者採用,被稱為美國理想式切磨,GIA(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美國寶石研究院)隨後將修改過的美國理想式切磨當成評判車工基準,也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圓形明亮式切割(Round Brilliant Cut)。
一顆小小的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有五十七個刻面,經過精密計算,每道進入鑽石的光線都能折射回去,只要比例完美對稱就能均勻展現亮光、火光及閃光,虜獲所有人的目光。我們的人生也像鑽石,從高溫高壓的淬鍊開始,經過割捨留下完美比例,再經過打磨才能發亮發光。
比起億萬年的鑽石,我的三十年如夢一場,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就像鑽石的五十七個刻面,每一則故事就像一個刻面,也許可以反射一些光芒,溫暖你,告訴你,不要害怕打磨,不論經歷何種考驗,都是幫助我們尋找方向的亮光。
有些鑽石的底部中央還有一個尖底刻面,並不是所有的完美車工都是五十七面,每個人都擁有不一樣的面貌,不一樣的完美,你可以保有最真實的一面,好好認識自己、愛惜自己,找出自己的憧憬,打磨出你自己最好的樣子。
──────────
推薦文
從四十年前說起的緣分/梁旅珠(旅遊作家)
在一九五三年的歌舞喜劇電影《紳士愛美人》中,瑪麗蓮.夢露曾唱過一曲〈鑽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曲名後來成了廣為流傳的名言。二○○二年,珠寶詩人曾郁雯也曾以《珠寶,女人最好的朋友》為書名,發表珠寶作品集。
我雖沒有機會和珠寶結為好友,從而體悟出這兩句話的個中奧妙,但我的好朋友郁雯,將於今年(二○二○)十一月舉辦她珠寶作品的三十年回顧展,囑我務必為她同時發表的新書寫推薦文。在郁雯的文友當中,我的文采必然敬陪末座,對珠寶亦認識淺薄,更非郁雯作品的收藏大戶,為什麼是我呢?
郁雯和我的緣分,要從近四十年前說起。大學時,我常於課間跑到外文系好同學玉玫在台大女一宿舍的房間休息。有一天在窗台上看到一幅非常美的花卉粉彩,技巧純熟、剛柔並濟的線條筆觸,看起來分外親切熟悉,一問之下原來是玉玫的歷史系室友郁雯的作品。
那是我們第一次的「相認」。郁雯竟然記得,她高中在梁丹丰老師畫室學畫時,有一位綠衣北一女學生在裡面的教室畫國畫。不像郁雯有報考美術系的目標,當年我純粹是為了興趣,也不知哪來的毅力與恆心,每週六中午下課後轉兩趟車,總共搭三班次公車到永和梁丹丰老師的畫室學國畫。偶爾我也會在老師的鼓勵下,加入外面那群準美術班高手,接受老師女兒梁銘毅老師的指導一起畫畫素描。不過當時的我只知道傻傻的畫,對於畫室和曾經交會的人物都印象模糊,郁雯細膩的觀察力和超好的記憶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母親是日本花道池坊流在台灣最資深的教授之一。大學時常有同學央求我母親開班授課,她一定大方答應,而且對這些孩子們只收花材費而不收學費,因此有不少同學包括郁雯,都曾經是我母親的學生。每回為了同學們開課,我都會參加第一堂課,之後就翹課落跑從此不見人影,因此被媽媽取了個外號叫「Lesson One」。雖說家學淵源,如今關於插花我依然手殘,但藝術天分滿滿的郁雯卻能將短時間的訓練發揮出最大的成果,每回看到郁雯巧手布置的鮮花,不論是在店裡或是工作室都生氣盎然、滿室馨香,總讓我感到汗顏。
一九九一年,我為即將出生的女兒離開職場。當時我住在安和路仁愛國小對面,常常步行穿過二一六巷前往忠孝東路的明曜百貨,每回經過這知名的珠寶巷,一定會被各店櫥窗展示的珠寶吸引而駐足欣賞。一日當我正盯著某個櫥窗內的美麗飾品出神忘我,店家店門忽然打開,只見老闆娘笑盈盈的探頭出來招呼我入內,沒想到竟然是郁雯!
第二次相認之後,雖然我很少買珠寶,多半只是把長輩餽贈的舊飾品拿去整理重鑲,但我有空就會跑到店裡找郁雯聊天,那幾年對她曾為資金發愁的日子看在眼裡。她生老三坐月子期間,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要看店、寫稿,我曾帶著嬰兒用品去探望她,看他們一家五口窩居在小小店面的地下室,很是心疼。不過郁雯個性溫暖,事事為人著想,永遠笑臉迎人、廣結善緣,只看到她珠寶設計師的亮眼頭銜和華麗作品,或許無法想像這些年來她吃過多少苦頭。一九九九年的「鯨魚在唱歌」,是關於郁雯的生平與經歷,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珠寶作品。在一般人眼中不完美的珍珠,透過郁雯的想像力與創意,竟能輕巧靈動的傳遞出清純又美好的幸福感。
我生性疏懶,向來是老天給我幾分能力就做幾分事,對於需要花時間琢磨學習和反覆操演的事總是避之夭夭,因而特別羨慕佩服像郁雯這樣認真努力,不放過任何機會,把老天給的一百分天分發揮到兩百分的人。
從小到大,我們或有過類似的養成與夢想,但三十年來,郁雯將高中時代兩年的繪畫訓練扎實運用在珠寶設計上,幻化出無數件美麗的珍品,而我的畫畫能力卻倒退停留在塗鴉階段;大學時代的文史滋養,讓郁雯詩文小說樣樣信手拈來,可溫蘊也可奔放,我卻只勉強有能力用文字記錄旅行心得;藉由短短時間的花藝訓練,蘭心巧手的郁雯生活環境也總是綠意盎然、花香四溢,家有名師的我如今卻只能以「Lesson One」的綽號自嘲……或許正如郁雯所言,生活的磨難與挑戰,才是讓自己發光發亮的最佳利器。
在我看來,郁雯謙稱自己「一不小心」就斜槓的人生,看似幸運的多彩多姿,其實都是認真過生活後的水到渠成。郁雯一路走來,不負57+1年的歲月,用心全力打磨出面面俱到的人生,就像鑽石一樣,轉一個角度都可看到不同彩度與光芒,不但成就美好了自己,也滋潤豐富了身邊人和收藏者的心靈與生活。
──────────
斜槓是成就人生的養分
Face 8
每個人都是經過生活的涵養、時間的打磨
才會變成現在的樣子,
絕對不是一朝一夕或只靠一種養分就足夠。
根據維基百科記載,斜槓(Slash)族指的是彈性就業人士,興起於二十世紀末期至二十一世紀初期的趨勢,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工作模式,選擇多重職業及身分的生活,同時擔任兩份或以上的專業工作,或在某種行業得到相當成就時轉往另一行業發展。
雖然現在很流行,我卻是一不小心被斜槓的人生。
有一次接受訪問,工作人員準備題綱時發現我身兼多職,好奇問我到底同時做幾份工作?為此才認真算了一下,最高紀錄大概是五份,珠寶設計、寫作、演講、當老師教閱讀與寫作、主持電視節目與廣播節目。後來又增加兩項,偶爾幫朋友插花布置會場,以及受邀為旅行社規劃深度旅行行程、陪同帶團。
其實大家對我的斜槓人生都抱持太多浪漫幻想。
離婚的時候雖然馬可波羅把店裡的珠寶都給我,還是有好幾百萬的債務及三個稚齡女兒要撫養。當時老大小學三年級,老二、老三分別上幼稚園大班、小班,幼稚園的學費實在負擔太重,只能先讓老大、老二上學,老三在家「自學」。老三從小沉穩寡言,無聊的時候自己背著小書包、騎著三輪小腳踏車,哼著歌在家裡到處轉來轉去,假裝自己也在上學。
有一天老二很不開心的回家,說她不要上幼稚園了,老三聽到興奮的踩著腳踏車到老二跟前說:「小姊姊,那明天你留在在家裡,換我去上學!」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拚盡全力,至少要讓孩子開開心心上學,哪怕只是一篇短短的專欄,積少成多也不無小補。我沒有想要賺很多錢,只有兩個目標,就是不要負債以及把三個女兒教養成人。當時非常幸運認識五姐、五姐夫,我與他們素昧平生,認識之後他們夫婦把我當成妹妹一樣疼愛,教我如何處理金錢減輕債務。二○○○年推出「人間四月天」系列,二○○一年作品入選蘇富比、佳士得之後,我開始一點一點還債,把債務全部清償那天哭了一整晚,覺得對女兒很是愧疚,質疑自己為什麼要讓她們跟著我這個工作狂媽媽過這麼辛苦的單親生活?但是當初如果沒有痛下決心,可能早就被現實生活溺死。人生沒有完美的決定,有得必有失,與其悔恨,不如奮起。
主持廣播、電視節目都是毫無經驗的狀況下被邀請或臨時助陣,雖然耗損很多時間,對我還是很有幫助。
二○○四年六月,我開始在寶島新聲廣播電台主持十四個月的節目《幸福進行曲》,週一至週五,每天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現場播出。
雖然每次出新書就會上廣播「打書」,當主持人跟來賓完全是兩回事,必須準備很多資料,有沒有做足功課,來賓、聽眾馬上就知道。我第一次進錄音室那天間緊張到完全看不懂Rundown,眼前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自己胡言亂語些什麼?一直到第三天,實在不想再被年輕的美妹製作人罵笨蛋,心一橫,管他誰在聽,老娘拚了!說也奇怪,剎那間Rundown上面的字突然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浮現眼前,這段畢生難忘的經驗,告訴我千萬別小看自己的潛能,不要害怕嘗試,更不要害怕失敗,所有的不可能都會變成可能。
我一直覺得養成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每個人都是經過生活的涵養、時間的打磨才會變成現在的樣子,絕對不是一朝一夕或只靠一種養分就足夠,尤其是那些已經可以把自己型塑成某種「典型」的人,除了專業之外,在他們身上一定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
我們都被很多想法制約,想想古人,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是生活的一環;反觀現代人只要提到理科生,好像就與文學、藝術絕緣,實在可惜。
李清志教授在序文中提到的「文藝復興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達文西,他一個人跨了十幾個專業領域,博學通才,留下無數創作,影響至深。
光線與顏色是寶石學研究項目之一,所謂的顏色其實只是存活在我們的意識當中,我們看到的白光,穿過三稜鏡之後,因不同波長會散發成光譜,最短波是紫色,長波的序列是靛、藍、綠、黃、橙、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彩虹色。多彩多姿的生活都是一種養成,斜槓都只是一個小標,認真過生活才是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