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洲市長的人生傳奇!
「寧靜堅忍執政」,是外界對黃大洲市長的誇讚,但他同時也是最不會自我宣傳的市長。
讓我們一同回到七、八十年的過去,跟著市長一起走過、回顧台灣早年的農村建設時代,到經濟快速發展,並在過去艱辛努力的基礎上,繼往開來,迎接新的挑戰。
黃大洲的一生,跨越了日治時代、國府遷台、初期美國援助,及工商經濟起飛的四個階段。
兒時在台灣南部農村單純的鄉下生活,對黃大洲日後推行很多施政決策和理念態度有很大影響。北上念書後,學習農業經濟,再到後來因緣際會,從學界步入政壇,因此有機會參與了市政建設、體育運動、觀光推展、環境永續美化、等不同領域的工作。這些不同的經驗給予不同的人生體會與感觸,但天下道理本相通,很多做事的觀念本質相通,可以交相應用。
期許這些人生的見證,經驗與感受,能有助台灣年輕一輩更了解台灣過去六、七十年來的發展演變,給予他們有更客觀的瞭解與啟示。
作者簡介:
黃大洲
1936年出生於台灣省善化鎮,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學士、台灣大學農村社會經濟學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鄉村社會學碩士、博士。曾任台大教授、台灣省政府副祕書長、台灣大學總務長、台北市政府祕書長等職位。1990年任台北市長,1994年卸任後,陸續擔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員、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中華職棒聯盟會長、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圓山飯店董事長,現任台北市政府顧問。1998年獲頒法國國家騎士勳章。
著有《鄉村建設文集》、《基層農會總幹事經營管理經驗的實例研究》、《生活品質指標制度化之研究》、《台灣地區犯罪現象之實證研究》、《大地的呼喚》、《台北我的愛》、《台北風華再現》等書。
黃大洲鄉下長大,學農出身,一直喜歡大自然的樹林花草,經歷的工作領域從農業、市政、體育、觀光、環境、到兩岸交流等,廣泛而多元。擔任台北市長時期的各項市政建設現多已「開花結果」,最被熟知及使用的建設除捷運外,就是大安森林公園。退休後也常到各處推廣綠美化及屋頂農園的理念,因此本書選擇以抽象豐富的彩花樹木油畫作為封面背景,象徵著活潑的生命力,也有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寓意。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兒時記述
民國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五)底我在台南「小新營」出生,當時是日據時代,農村比較窮,衛生條件差,小孩出生後能否養活都未可知,常申報戶口也較晚,因此身份證上出生年月記載的是民國二十五年二月,實際生肖是「豬尾鼠頭」。
小新營出生,也是眷村後代
「小新營」附近很多地名都帶個「營」字,相傳早年為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屯兵紮營之處,如南部的左營,鄰近大營、偏北的柳營、還有林鳳營、下營等地,都是當年鄭成功駐紮屯兵之地,本質上和今天的「眷村」類似。任職台北市長時曾逢眷村拆遷,我告訴激動的眷村二代,「我也是眷村長大的後代」,他們一聽覺得奇怪,我便告訴他們這個典故,有了共同語言對方口氣才平緩下來。
鄭成功一六六二年來台,距今四百餘年。根據台大醫生、血液專家兼歷史學家陳耀昌教授研究,世居台南地區營字號者,多數祖上來自鄭氏東寧部隊屯田軍,善化、麻豆、官田一帶更是鄭氏部隊重要將領的官佃所在。《福爾摩沙三族記》記載,陳教授推論我祖先應是來自鄭成功心腹大將黃安,相傳從漳州來台。
我沒見過祖父,只見過大廳牆上掛像。父母親曾說起,祖父名「黃老鈞」,曾當過保正,類似現在村長,鄰人都稱他「老鈞伯」,就像村中和事佬,幫村民排難解紛。
嚴父型的家父黃秀卿,畢業於台南師範學校演習科。家父曾談到,日本建立公立小學校時,畢業生會先派往偏遠地區教書歷練。父親畢業後先派到今台南市山區左鎮小學教書,那時老師大清早都要前往農家請小朋友上學,為勸誘還帶著森永牛奶糖哄騙。農村孩童體力好,打架乃家常便飯,又不愛念書,加上農村家長沒讀書觀念,苦口婆心說服家長則成為老師教書之餘的職責,也需具備一定體能才能勝任,據說有時還要和家長比腕力,比贏了,家長才會讓小孩去學校唸書。
後來父親調到平地的茄拔國小任教,學校給了他一個頭銜「甲種訓導」,穿著黑色制服,模樣很是威嚴。學校隸屬日據時代的善化街,街長是同為茄拔村人的曾丁順,可能因這層關係將學校設在茄拔村。據稱這位街長日語不靈光,因此請唸過師範、日語能力不錯的父親當秘書,並調往善化街役場(今之區公所)服務,名為助役,相當今日的主任秘書。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後,家父漸成當地小有名氣地方領袖,曾擔任善化鎮民代表會主席,後來也出任嘉南水利會委員、水利聯合灌溉小組組長,一遇農民挖洞盜水灌溉糾紛,農民便群聚家中調解。遇有人被關,家父負責從監獄領回,並勸說上進。
父親對孩子教育嚴格,小時只要聽聞沉重木屐聲,就知父親下班回家,再調皮搗蛋也要靜下來。傳統家庭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親一樣,只要見到我們用功讀書就天下太平。但這不代表其他農村家庭也如此。
由於農村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多數農家對教育可能僅停留在「會寫自己名字」的層次,至於考上什麼學校,父母不關心也不清楚,頂多只會問:「考上永康,還是嘉義的?」永康是指台南農校,嘉義則是嘉義農校。有些家長會這樣問:「考上『北上的』還是『南下的』?」前者指嘉義農校,後者指永康台南農校或其他學校。家父一絲不苟、嚴以律己性格,對我小時影響很大,也塑造了我一生凡事盡量求完美、嚴以律己的性格。話雖如此,我對自己兩小孩教育可能更多的是愛的教育,加上平常忙於研究教學及行政庶務,內人又是師大教育系畢業,兩小孩基本由內人帶大。
母親黃許倪是台南市東菜市人,小時為養女,原住台南市延平路,被收養後在東菜市外婆家長大,後來透過介紹和家父認識結婚,才嫁到小新營。在那個年代嫁給老師算是不錯的選擇。我大舅和大舅媽以前在東菜市擺攤賣肉粽,小時偶爾陪母親回娘家,從善化坐火車經新市、永康到台南,到了台南火車站再換人力車坐回阿嬤家。外祖母對我很好,看到外孫回來總高興的不得了,回家時總能帶上好多吃的返回小新營。
可能因小時家教嚴,孩子唸書成績都不錯,我小學畢業後考上南一中初中部,姐姐則是考上台南女中;村裡考上職校也有好幾位,如南農,嘉農三、四位,我表兄當時考上嘉義農校。
在那個年代,因師範學校讀書免費,畢業後又可保證當老師,因此比一般職校難考,校風也更嚴格。家父曾說,日據時代的師範教育很重視實際操作訓練,學校老師不僅要以身作則,己身正才能正人;勞作課時,老師要親自整地種菜給學生作示範,上級督學到校也會查看老師種植成果。我念中學時,學校在勝利路原有一塊預定地供勞作課實習,我和同學負責一畦地種甘薯,和同學兩人時常挑糞施肥,對農事有了一定程度了解,這也成為人格養成的重要一環。
小女生看高鼻子
我因為從小鼻子長得比較高,鄰人都稱為「突鼻子」。搭火車上學時,常有初中女孩圍過來,常臉紅不好意思拿起書來擋。以前家裡曾有一說,小時候母親常初一十五一直捏我鼻子,把鼻子捏高了;但也另有一說,家族祖先可能有荷蘭血統。
說到這點,家族的確有些與眾不同。和其他同村相較,黃家上一輩的個子長得都比較高,比如我姑姑、伯伯,個子比一般人高些,我姐姐身高一七○公分,另外就是輪廓深。但台南過去有原住民西拉雅族,也說不定我們與原住民血統有關。事實上從鄭成功時期到清朝,台南一帶除來自大陸以男性為主的漢人外,原住民居多,像現在「目家溜灣」、「西拉雅」等地名,都是當時原住民居住地名保存下來,可見當時「漢番混居」的社會,漢人與原住民通婚繁衍世代,也是自然現象;加上當時荷蘭人佔領南部地區,致使血緣關係更複雜。事實上,在我讀南一中時,有些同學看來就像洋人。
吃蕃薯簽摻米住半肚磚厝
小時大多數村民家境不是太好,農業還不算發達,三餐吃最多的是甘薯摻米,白米乾飯還不是村民普遍的主食。
「蕃薯簽」是當年最重要最普遍的糧食,農民每年將蕃薯籤晒乾儲放在小倉庫,吃白米稀飯時配一點則口感不錯,可免除饑餓感。蕃薯簽稀飯佐以鹹瓜、蘿蔔乾,就是最普遍的農村餐。家裡如果養雞生蛋,佐餐可再多一道菜脯蛋,便是當年最豐盛美味的一餐。
當年農村窮,最普遍餐食是吃蕃薯加白米稀飯,因白米存糧不充沛,不太可能每頓白米乾飯。雖是吃稀飯,但多吃兩碗還是會有飽足感;有了蕃薯簽儲糧,就不致斷炊,白米加些蕃薯簽煮成稀飯就更濃稠,口感更好。當然,白米乾飯是最理想的主食,但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每天三餐吃得起。
從蕃薯簽和白米不同搭配食用,可分辨出每戶家庭家境的好壞程度。家境最差者通常吃蕃薯簽稀飯,再來是蕃薯塊湯,隨後依次是蕃薯簽摻米稀飯、蕃薯塊摻米稀飯、蕃薯塊摻米乾飯,家境較富裕人家就是吃白米乾飯,但不是多數村民可做到,叔公輩的鄰居告訴我,他們曾遇到荒年撿蕃薯乾葉浸水後,和山野菜混煮果腹。
此外,生蕃薯不能放太久,蕃薯簽一定要晒乾才能儲藏。鄉下主食不多,蕃薯簽可解決飢餓問題,長輩們說,台灣從荷蘭引進蕃薯後,飢荒才大為改善。儘管如此,老家一帶每逢拜拜,多用白米飯祭拜祖先。這與七十年代我到雲林口湖一帶進行農村調查情況不太相同,當地有人家拜拜用蕃薯簽加米乾飯,顯見環境多少還是有落差。可能相較台南來說,雲林沿海一帶環境相對惡劣,雲林過去被稱「風頭水尾」,灌溉時水量不足,水溝不暢通,原來沿海有茂密的防風林─林投樹一直長到海邊,但二戰期間日本人擔心美軍登陸遮蔽影響視野,因此將沿海本來可擋北風的林投欉木全砍掉,海邊光禿禿一片,也帶來強風肆虐。
時過境遷,如今蕃薯簽不再是窮困人家為飽食感摻雜的食物,蕃薯稀飯加菜脯蛋已成為台灣都市地區最愛台菜之一,甚至觀光級飯店也拿蕃薯簽粥飯作為菜單,我每到台北市兄弟飯店都能吃到。「蕃薯飯的進化史」,活生生成為台灣農村社會進化的縮影。
日本殖民時代,日本人從北海道運來紅鹹魚,再搭配不同主食,也慢慢成為當年台灣農村普遍的餐食佐菜,帶便當最常見的佐菜除鹹蘿蔔外,就是有鹹魚好下飯。
第一章 兒時記述
民國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五)底我在台南「小新營」出生,當時是日據時代,農村比較窮,衛生條件差,小孩出生後能否養活都未可知,常申報戶口也較晚,因此身份證上出生年月記載的是民國二十五年二月,實際生肖是「豬尾鼠頭」。
小新營出生,也是眷村後代
「小新營」附近很多地名都帶個「營」字,相傳早年為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屯兵紮營之處,如南部的左營,鄰近大營、偏北的柳營、還有林鳳營、下營等地,都是當年鄭成功駐紮屯兵之地,本質上和今天的「眷村」類似。任職台北市長時曾逢眷村拆遷,我告訴激動的眷村二代,「...
目錄
推薦序為政不在多言蕭萬長
推薦序剛毅木訥近仁孫震
推薦序務實的公僕典範徐旭東
自序
感恩的憶述
第一章 兒時記述
小新營出生,也是眷村後代
吃蕃薯簽摻米住半肚磚厝
相招結伴上學去
日據時代奠定基礎建設
第二章 農村記憶
民俗信仰活動凝聚人心
水稻文化
農家副業──養豬
笨牛拖犁一步一腳印
第三章 感懷師恩
難忘的老師們
楊懋春老師影響我一生
李登輝老師提攜之恩
沈宗瀚博士惠我良多
賢內助以及康大情懷
第四章 農會、土改與社區發展
台灣農會
土地改革
社區發展與鄉村基層建設
第五章 行政經歷
土地改革訓練所副執行秘書
踏入省市政府公職
台大總務長歷練
台北市政的擘畫與理想
台北捷運全面施工
各局處行政措施與改革
都市綠美化
第六章 三大建設影響深遠
大安森林公園的闢建
中華商場的拆遷
基隆河截彎取直
宏觀遠見與執行理念
第七章 緣起奧會無遠弗屆
奧林匹克的精神理念
推廣奧林匹克活動
擴大推展全民運動
中華奧會努力方向
從兩岸奧會到農業交流
從兩會交流思考兩岸未來
第八章 未竟的願景
台北香榭麗舍大道與地下街商場
關渡體育公園的開發
基隆河畔綠美化
田園城市及綠美化的推動
閒置空間的再利用
對政治文化與制度的期許
附錄一 論國家領導人的選擇
附錄二 屋頂農園的建置與推廣
附錄三 社區發展成功實例
附錄四水稻育苗中心先驅黃清海農友
附錄五現代農業與城鄉一體化
附錄六三大工程大事紀
黃大洲紀事年表
推薦序為政不在多言蕭萬長
推薦序剛毅木訥近仁孫震
推薦序務實的公僕典範徐旭東
自序
感恩的憶述
第一章 兒時記述
小新營出生,也是眷村後代
吃蕃薯簽摻米住半肚磚厝
相招結伴上學去
日據時代奠定基礎建設
第二章 農村記憶
民俗信仰活動凝聚人心
水稻文化
農家副業──養豬
笨牛拖犁一步一腳印
第三章 感懷師恩
難忘的老師們
楊懋春老師影響我一生
李登輝老師提攜之恩
沈宗瀚博士惠我良多
賢內助以及康大情懷
第四章 農會、土改與社區發展
台灣農會
土地改革
社區發展與鄉村基層建設
第五章 行政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