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讀冊過生活》節目,第025集 【 談《叛逆者團隊》一書】
明明每個成員都很棒,就是沒有突破性進展?
叛逆觀點驅動團隊智慧,活絡多元解題能力,
達成一加一大於二的倍數綜效。
—————上市首週空降《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Top 1—————
年度商管書銷售冠軍作者
揭露一流團隊的成功祕密
—————唐鳳贊同力薦—————
我在招聘的時候有兩個原則,
一個是他的經歷、看事情的方法必須要跟現有成員不重疊。▌你是複製人,還是叛逆者?▌
——複製人團隊同質性高,觀點彼此複製、強化,最終背離事實而不自知,
還自稱這是「向心力極強」的展現。
▌為什麼美國中情局的用人策略在九一一招致災難性失敗?
個人卓越凌駕於團體多元性的召募方式,導致中情局成為同質性極高(白人、男性、盎格魯-撒克遜人、新教徒)的組織,對賓拉登恐攻恫嚇影片中已經震耳欲聾的暗示警訊視而不見。
▌為什麼由英國政治菁英組成的稅改團隊催生出淪為笑柄的人頭稅?
這一群菁英有專業,卻無法充分代表社會樣本,他們口中的鄰居是住在八英里外的莊園豪宅。他們對稅務問題的認知只有冰山一隅,還自豪這是一次快速凝聚共識的合作。
——叛逆者團隊,觀點具有挑戰性、能夠增強原有觀點或跟其他觀點結合誕生出新想法,
集體智慧就是這樣一加一變成大於二。
▌為什麼由足球門外漢組成的技術團隊績效大勝專業顧問?
英國男足接連六次在國際賽事的PK賽中敗北慘遭淘汰後,召募了一支由新創公司創辦人、教育家、橄欖球專家和自行車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團隊,媒體笑稱:一名專業教練忘掉的足球知識都比他們這一生學到的多。但這支團隊的亮眼表現跌破大眾眼鏡。
▌局勢愈混沌、任務愈艱巨,你愈需要一支超強的叛逆者團隊 ▌
——避免多元性的誤解
▌團隊需要的「認知多元性」,經常被誤解為「族群多元性」。
以兩個經濟學家為例,一個是白人中年男性,並且是同性戀;另一個則是黑人年輕女性,異性戀,這兩個經濟學家在族群上完全不同。但如果他們念的是同一間大學,跟著同一位教授學習,在應對問題的時候,他們可能就會很像複製人。
——多元觀點的表達管道要暢通
▌階級制度經常導致多元性的失能。
一場著名的聖母峰山難(被拍攝成好萊塢電影《聖母峰》),就是因為領隊的無上權威勝過其他人,原本已嗅到危險即將來襲的其他團隊成員寧可選擇自我消音,也不想挑戰權威。團隊無法倖免於難,不是因為缺乏必要資訊,而是意見無法充分表達。後來的研究甚至證實:階級愈分明的登山團隊,死亡機率愈高。
——讓叛逆者效應外溢至團隊之外
▌比起才智,善於擴張社交網絡的團隊更有創造力。
賈伯斯曾在辦公大樓中庭設立洗手間,各角落的員工必須離開座位、集中於此如廁,看似沒有效率,實則是創造員工閒談交流點子的機會。不同的點子相互碰撞,才有機會 「異花授粉」,開出新品種的花朵。
——讓觀點擴散至同溫層之外
▌「信任」是說服不同立場的不二法門。
同溫層與外界觀點的歧異日益加劇,無法彼此認同,關鍵在於缺乏信任。一個從小被灌輸「白人優越主義」的極端分子,就是在大學同學與他建立情誼、取得信任,並讓他接觸客觀證據之後,才轉變成為種族歧視家族中的叛逆者。
作者簡介:
馬修.西德 Matthew Syed
《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榜冠軍作者,著有《練習的力量》(Bounce)、《失敗的力量》(Black Box Thinking)、《你很棒》(You Are Awesome)。在《泰晤士報》撰寫一個得獎專欄,並且共同主持 BBC 極為成功的 podcast 節目《弗林托夫、野人與乒乓球的傢伙》(Flintoff, Savage and the Ping Pong Guy)。馬修是綠屋的共同創辦人,綠屋為一慈善機構,透過體育對年輕人進行賦權,也是英格蘭足球總會技術諮詢委員會的一員、 PiXL 教育基金會的大使。馬修與太太還有兩個孩子在倫敦生活。想要進一步了解他的作品,請造訪 www.matthewsyed.co.uk。
譯者簡介:
陳映竹
義大利波隆那大學、法國上亞爾薩斯大學雙碩士,現任專職英/法/義口筆譯,熱愛文學,更熱愛文字。譯作有《專注力協定》、《斜槓思考》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唐鳳
李河泉 秒殺級領導課講師、商周CEO學院課程教練、世新傳播學院副教授
吳家德 NU PASTA總經理
張敏敏 JW智緯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黃昭瑛 KKday旅遊平台行銷長暨東北亞中心全球副總裁
盧世安 「人資小週末」專業社群創辦人
鄭晉昌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高度推薦——
團隊是集思廣益,並不是孤行一意。我們辦公室有一半是從各部門借調來的公務員,之後也會回去原單位,就像種子一樣帶著文化回去;另一半成員則是外部的專家。
我們的HR就是我,在招聘的時候有兩個原則:一個是他的經歷、看事情的方法必須要跟現有成員不重疊,外交部如果來十個人,每個人的想法都一樣,我們變成外交部的一個科,沒有意義,所以來我們團隊,必須要有自己的看法;第二個是可以看自己部會的事,也從這邊有所學習,並且願意分享工作內容,至少奉獻的跟他吸收回去的一樣多,也就是有來有往,打造願意互相幫忙的文化。
——唐鳳
常應邀去企業講授「建立團隊」(Team building)課程,企業的需求是:打造「同質性高」,快速「建立共識」的團隊。如果是這樣,作者為什麼要寫「叛逆者團隊」?
所謂的「叛逆」,不是特立獨行,而是團隊必須有人扮演反派,提出「建設性的異議」,才能正反討論,做出最佳結論。
作者舉出許多實際的案例,包含美國九一一恐攻、聯航一七三航班事故、一九九六年聖母峰山難等多項案例,來證明「團隊當中一定要有叛逆者的角色,才能看到盲點,避免重大損失!」
書中有許多重點,我簡單地歸納「叛逆者團隊」會有下列七大特色:
1、容許多元背景的成員。
2、鼓勵提出有建設性的異議。
3、跳脫權力意識的「支配序列」。
4、標準化處理反而阻礙團隊。
5、支持提供多種創新方法。
6、避免HIPPO (Highest Paid Person’s Opinion)意見。
7、別陷入單一觀點的同溫層取暖。
七大特色隱含在書中,詳細的內容和精彩案例,就請大家翻開本書好好品嘗領略。
——李河泉/秒殺級領導課講師、商周CEO學院課程教練、世新傳播學院副教授
團隊的多元性需要刻意追求,團隊的共融性需要用心思索,團隊的防腐性需要叛逆的聚合,在這本書中您將會有機會重新思考團隊組成的「新定義」。
——盧世安/「人資小週末」專業社群創辦人
名人推薦:
唐鳳
李河泉 秒殺級領導課講師、商周CEO學院課程教練、世新傳播學院副教授
吳家德 NU PASTA總經理
張敏敏 JW智緯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黃昭瑛 KKday旅遊平台行銷長暨東北亞中心全球副總裁
盧世安 「人資小週末」專業社群創辦人
鄭晉昌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高度推薦——
團隊是集思廣益,並不是孤行一意。我們辦公室有一半是從各部門借調來的公務員,之後也會回去原單位,就像種子一樣帶著文化回去;另一半成員則是外部的專家。
我們的HR就是我,在招聘的時候有兩個原則:一個是他的...
章節試閱
第三章 有建設性的異議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日午夜剛過不久,羅伯特.哈爾(Rob Hall)帶著小隊進入了死亡地帶,從南坡出發,一整片無情的冰結得跟石頭一樣硬,大風掃過一塊塊的巨石,也就是昨晚紮營的地方。在陣陣的強風之中,這裡離世界最高峰聖母峰的垂直距離是九百多公尺。如果一切都按照計畫進行的話,他們會在十二小時後登頂,上面有佛教的五色旗,以及各式各樣的紀念物。
留著鬍子的哈爾當時三十五歲,是這支探險隊的隊長。除了他以外,還有另外兩名領隊─安迪.哈里斯(Andy Harris)與麥可.格魯姆(Mike Groom),以及幾個夏爾巴人和八位接受領隊帶領的登山客戶。這些登山客戶也都是經驗老到的登山者,但並未取得世界級的技術資格,讓他們得以在沒有領隊的狀況下獨立攀登聖母峰。一行人中,尚有一位名叫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的作家,同時也是冒險家,正在替《戶外》雜誌撰寫文章;此外,一位來自德州的病理學家貝克‧ 威瑟斯(Beck Weathers),參與登山運動十年;以及難波康子(Yasuko Namba),一位四十七歲的東京商人,她已經攀登過世界七大洲最高峰中的六座。成功登頂聖母峰的話,會讓她成為史上征服七大高峰的人當中,年紀最大的女性。
哈爾對於隊伍和自己所做的準備信心滿滿,在這之前,他已經四度成功登頂聖母峰,他技術卓越,活動靈敏,也有足夠的力量。一九九〇年,他在嘗試攀登聖母峰的途中結識了他的妻子,珍。他的妻子當時是基地營下方診所的醫生,兩人墜入愛河。他事後回憶道:「一從聖母峰下來,我就立刻跟珍約會。」他們的第一次約會是去攀登阿拉斯加的麥肯尼峰,兩年之後,他們結婚了。到了一九九三年,他們一起登上了聖母峰,是第三對成功登頂的已婚夫婦。
一般來說,在哈爾攀登聖母峰的期間,珍都會在基地營外工作,但這次她婉拒了。她已懷有七個月的身孕,而這讓哈爾對於這次的攀登之旅,更是充滿盼望之情,等他回到位於紐西蘭的家中時,他將體驗到初為人父的興奮和激動。他說:「我已經等不及了。」
但是經驗豐富的哈爾知道,每向上踏出一步,整支隊伍就會陷入更高的險境。南坡的高度超過海拔八千公尺,空氣極度稀薄,登山者會蜷曲著身體,抵抗著對流層惡劣的條件,將面罩緊緊綁在臉上,使用起罐裝氧氣。「停留在這種海拔高度的每一分鐘,你的身體和精神都在一點一滴枯竭,」哈爾如此告訴整支登山團隊。克拉庫爾事後寫道:「當時腦細胞不斷地在死去,我們的血液開始有凝血的危險,像是泥漿一般濃稠。視網膜上的微血管會自然而然地出血。即便是在休息的時候,我們的心臟都還是以一種發瘋似的速度在狂跳。」
這支團隊抬頭看到了山峰的三角壁。聖母峰在當地被稱為珠穆朗瑪峰,意思是「世界之聖母」。此時此刻,他們也知道最後的攻頂要面對相當艱鉅的技術性挑戰。首先,得要耐心地爬到俗稱「陽台」的地點,得用頭燈照出路徑,以繩索橫切攀登過陡坡。這段過程隨時都有可能因為落石而喪命,這樣的恐懼無法消散;接下來,攀登到南峰的那段陡峭並且連綿不斷的路程,日出將洛子峰的南面浸淫在鬼魅一般的晨曦中。接著,位在頂峰下方的是希拉蕊台階,此處是以第一位登頂的人,艾德蒙.希拉蕊(Edmund Hillary)爵士來命名。希拉蕊爵士是跟一位夏爾巴人丹增(Tenzing)一起登頂,這個台階就是所有登山活動中,最有名的一塊垂直壁面。「脊線上看起來最令人心生畏懼的一個難關是:一座高約十二公尺左右的石階。」希拉蕊爵士寫道:「那塊石頭本身很平滑,幾乎抓不住。對一群身在英格蘭湖區的登山專家來說,這座石階可能是一道有趣的題目,可以在週日午後試著攀攀看;但在這裡,它是一個遠超過我們的微弱力量,難以征服的一道障礙。」
雖然圈內人表示,聖母峰並非是世界高峰中最美麗的。跟許多山脈高聳的輪廓比起來,她既笨重又單調。但在美學方面所缺少的吸引力,她用神祕感來補足了。「我盯著那座山峰,看了大概三十分鐘吧。我試圖去領會,站在那個大風肆虐的頂端時會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是克拉庫爾在從盧克拉機場跋涉到基地營的時候,看著那塊山巖時所寫的。「雖然我登上過數百座的山頭,但是聖母峰跟我之前爬過的所有山完全不同,而我的想像力不足以讓我意會到在那上面會有什麼感覺。看起來冷酷的山頂,是不可思議地遙遠。」
然而神祕之外,聖母峰仍具有致命危險。自從一九二一年開始,一支英國探險隊首度企圖攀登這座山算起,總共有一百三十位登山者死亡,每四位成功登頂者背後,就有一名登山者喪生。最著名的死亡案例大概非初期發生的幾起山難莫屬:一九二四年,英國人喬治.里.馬洛里(George Leigh Mallory)死於登山途中。他在當年六月八日帶著初階且簡易的裝備,以及令人驚歎的勇氣,竟膽敢跟同伴安德魯.「山迪」.歐文(Andrew ‘Sandy’ Irvine)一起進行登頂。
那一天,薄霧籠罩著山頂,阻擋了支援隊伍的視線,無法觀測到他們進展到哪了。但是中午十二點五十分的時候,雲層稍微散開了一下,他的隊友諾爾.奧德爾(NoelOdell)看到了他們在東北方的山脊上,那已經落後五個小時了,但馬洛里依然「謹慎而快速地」向山頂走去。在這之後,再也沒有人看到過馬洛里或歐文了。一直到一九九九年,才有人在北壁海拔約七千九百五十二公尺處發現馬洛里的屍體。歷史學家們得出的共識是,兩人都未成功攻頂。
對哈爾隊伍裡的成員們來說,危險就在他們眼前。他們都親眼目睹過散落在山邊的屍首,也被嚴正地警告過,務必要攜帶備用的氧氣。在抵達海拔約五千三百六十四公尺的基地營之後,他們做過三次的試爬,為的是讓身體適應高山的情況,第一次上到了昆布冰瀑─充滿了冰隙、浮冰還有雪崩的威脅─這讓他們來到了大約五千九百四十三公尺高的地方;第二和第三次先後帶他們到達六千四百公尺,以及七千一百六十三公尺的高度,在高海拔地帶所待的每一個小時,都在強迫他們的身心更加適應當地稀薄的空氣。在頂峰,空氣中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
但是此刻,他們已經進入海拔七千九百二十四公尺以上,亦即所謂的死亡地帶裡了,他們身處登山運動中最禁忌的區域。哈爾已經決定好,大家必須要在下午一點開始回頭,最晚兩點。如果到那個時候還沒登頂,他們就得下山。這並非技術面的判斷,反倒比較像是經過數學計算後,所做出的判斷。每個人各有三罐氧氣,每罐氧氣可以提供六至七小時的氧氣量,超過這段時間的話,就是在玩火了。就像哈爾說的:「有足夠的決心的話,隨便哪個該死的傻瓜都爬得上去,困難的是活著下山。」當天還有另一個因素,使得情況變得很複雜,就是還有其他隊伍也試圖要登頂。畢竟全世界都對喜馬拉雅山深深著迷,這也是常有的事。這些隊伍包括名為山嶽狂熱隊的隊伍,隊長是史考特.費雪(Scott Fischer),他是位和善的美國人,也是世界上最厲害的高海拔登山家之一。他的領隊們也是這一行的佼佼者,其中包括安納托利.波克里夫(Anatoli Boukreev),他攀登過兩次聖母峰。登山客當中,有一位美國登山家珊蒂.皮特曼(Sandy Pitman),跟難波一樣,也是完成了七大洲最高峰其中六座的女性。她
那時在幫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錄製每日次的影片記錄;除此之外,雖然規模小得多,但那天在山坡上還有另外一支來自台灣的隊伍。
凌晨五點十五分,太陽剛從地平線升起。哈爾的隊員克拉庫爾已經抵達東南脊的頂端。「世界五大高峰中的其中三座,就在破曉的柔和中,粗獷而醒目,」他事後寫道:「我的高度計顯示的是海拔兩萬七千六百英尺。」那裡的視野極其壯麗,然而與此同時,在另一邊的山坡上,一些小小的問題已經開始累積。
登山路線在海拔約八千三百五十七公尺以上,就沒有事先架設好的繩索了,因此為了在這裡固定繩索, 攀登的進度就有所停滯。波克里夫、尼爾. 貝德曼(NealBeidleman)─山嶽狂熱隊中的一個領隊,以及幾位夏爾巴人努力盡心地暴露在風雨中架繩索,此時,史考特.費雪還遠遠地落後,他還在下方山坡上,三天前他耗費了不少精力在協助他生病的朋友戴爾.克魯澤(Dale Kruse),回到基地營後,自己也出現了高山肺水腫,意即肺部開始出現液體堆積。
一直到下午一點過後,領先其他隊友的克拉庫爾才登上了頂峰,他對於自己完成了畢生的抱負而興奮不已,但是他也察覺到,還在移動中的登山隊已經漸漸開始失序。哈爾距離頂峰還很遠,皮特曼以及其他隊員開始露出疲態,安全回頭的時限正在迅速地迫近,一縷縷的雲正逐步填滿南面的山谷。但是,就算到了這個時候,可能都還沒有任何一位登山者猜得到,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他們之中將有八個人會命喪於此,而這天將會成為這座世界最有名的山,最惡名昭彰的日子之一。一九九六年的聖母峰慘案已經揭開了序幕。
多年以後,一九九六年的生還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說詞。克拉庫爾寫出了暢銷書《聖母峰之死》,哈爾的另一名登山客戶貝克.威瑟斯則是寫出了《為死者而離開》。IMAX 拍了一部紀錄片《聖母峰》,而國家地理頻道則是拍了另一部紀錄片《聖母峰的陰暗面》。二〇一五年,這場災難被製作成一部好萊塢鉅片,由傑森.克拉克、喬許.布洛林以及綺拉.奈特莉主演,這部《聖母峰》的總票房超過兩億美元。
儘管眾說紛紜,對於到底是哪裡出了錯,還有我們應該要從中學到什麼樣的教訓,直到今日都尚未達成共識。克拉庫爾對於安納托利.波克里夫多有批評。波克里夫是山嶽狂熱隊中的領隊之一,克拉庫爾認為他領先了客戶太多。波克里夫用他自己的書做出反擊,書名是《攀登》,也有許多登山權威出聲替他辯護。至於皮特曼,好幾年之後仍活在這事件的陰影之下,控訴各式各樣的說法扼殺了她在事件中的角色。至於克拉庫爾則說,在《聖母峰》裡對他的描述(他的角色是由演員麥可.凱利飾演)完全是鬼扯。
他們很可能無法避免各執其詞,特別是其中有想要究責的意圖時。有人死了,有人家庭破碎,還有許多人非常困惑,不知道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竟出現這麼嚴重的後果。災難結束之後,第一人稱的記述有所分歧是很常見的事,有時候這種分歧還會讓記述有天差地遠之別。但是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將會看到一種可能性,就是這些說法全部都是錯的,我們會去檢視一個概念:問題並不是出在任何單一個人的行動上,而是出在他們的溝通方式上。
在前面的兩個章節中,我們檢視了不同的觀點是如何擴大集體智慧,而且經常是以相當獨特的方式。但是,有些時候,多樣性的好處會比較平淡無奇,在山路上,不同的登山者都在山坡上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東西。有時登山者會觀察到附近其他登山者的體力狀況、附近環境有些什麼問題、雲是否正從西邊翻湧而來。這些是其他登山者看不到的。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一支隊伍則有很多雙眼睛,因此我們要問的問題是:有用的資訊和觀點如何相互結合?要讓多樣性施展出它的魔法,就必須要有不同的觀點和判斷被表達出來。如果大家各自擁有一些有用的訊息,但是從未表達出來,那麼這些資訊並沒有用。
在各式各樣的觀點被表達出來之後,還有一個問題:誰是負責做出最後決定的人?如果在觀點上有衝突,誰的觀點會勝出?如果有不同的見解,我們應該要把它們結合在一起?還是有所取捨?在這個章節裡,我們將會從多樣性的概念進展到實際的執行上。聖母峰在很多方面都會是一個適切的載體,正好適合我們所要進行的探索。天氣的條件本來就是無法確定的。無論你做了多少的計畫和準備,總是會有些意料之外的轉折發展。當條件開始變化,有很多東西都在改變,這不只在身體上需要高度的忍受力,還有許多認知上的負擔。這樣看來的話,登山運動就是理論家所謂的「VUCA」的環境:易變的(volatile)、不定的(uncertain)、複雜的(complex)、曖昧的(ambiguous)。
第三章 有建設性的異議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日午夜剛過不久,羅伯特.哈爾(Rob Hall)帶著小隊進入了死亡地帶,從南坡出發,一整片無情的冰結得跟石頭一樣硬,大風掃過一塊塊的巨石,也就是昨晚紮營的地方。在陣陣的強風之中,這裡離世界最高峰聖母峰的垂直距離是九百多公尺。如果一切都按照計畫進行的話,他們會在十二小時後登頂,上面有佛教的五色旗,以及各式各樣的紀念物。
留著鬍子的哈爾當時三十五歲,是這支探險隊的隊長。除了他以外,還有另外兩名領隊─安迪.哈里斯(Andy Harris)與麥可.格魯姆(Mike Groom),以及幾個夏...
目錄
目次
第一章集體性盲點
第二章叛逆者 vs. 複製人
第三章有建設性的異議
第四章創新
第五章同溫層
第六章平均之外
第七章綜觀全局
謝辭
目次
第一章集體性盲點
第二章叛逆者 vs. 複製人
第三章有建設性的異議
第四章創新
第五章同溫層
第六章平均之外
第七章綜觀全局
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