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教育界好評推薦】
賴德和/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邱坤良/作家、舞臺劇編導、戲劇史學者,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文建會主委、國家兩廳院董事長
黃榮村/曾任教育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現任考試院長
鄭麗君/曾任文化部長、立法委員、青輔會主委
用音樂敲打出不一樣的人生,所有「打擊」都換來更動聽的節奏與旋律。
追夢過程雖然不是一帆風順,但生命的轉角處處有貴人、有轉機,只要懷抱初衷,再大的困難都能跨越。
「朱宗慶」這個名字,可說是台灣打擊樂的代名詞。
他讓冷門的打擊樂在台灣「敲」出一片天,更將台灣的打擊樂團推向世界級舞臺殿堂。
但朱宗慶對音樂與藝術文化的貢獻,遠大於此。
從三進三出兩廳院,完成改制行政法人的大業;到北藝大七年校長任期,達成連續九年的卓越教學;到高雄世運開閉幕式,行銷高雄文化、打造國際盛宴;到國表藝「三館一團」皆有亮麗表現……每個重要的藝文活動背後,都看得到朱宗慶殷勤忙碌、奔波奉獻的身影。
一路走來,不是沒有遭遇過挫折挑戰、不是沒有遭逢過危機困難,但朱宗慶說:「我是學打擊樂的,禁得起打擊!」
只要知道目標何在,就不會迷路;
跌倒了,也能重新站起來。
即便早已經歷過各種大風大浪,仍舊凡事感恩、積極以對,隨時隨地都拚盡全力──
「玩真的」,就是朱宗慶的人生哲學!
【溫馨附錄「有感而發,35個生命中的觸動」彩色圖文】
作者簡介:
口述 朱宗慶
臺灣知名的打擊樂家、藝術教育及劇場行政管理者。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隨後至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深造,1982年獲打擊樂演奏家文憑,為華人世界獲得該項文憑之第一人。2005年獲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高階公共管理碩士學位,2017年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回國後三十多年來,致力結合演奏、教學、研究、推廣工作,全面推動打擊樂發展。1986年1月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1989年成立擊樂文教基金會,1991年成立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1993年創辦TIPC臺灣國際打擊樂節,1999年起每年舉辦TIPSC台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2017年舉辦第一屆TIPC大賽,使臺灣成為世界公認的擊樂發展重鎮。
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音樂系教授兼主任暨研究所所長、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以及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任暨改制行政法人首任藝術總監、國家兩廳院董事長、國家交響樂團團長。2009年擔任高雄世界運動會開閉幕式總導演,2017接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曾獲頒金鼎獎、金曲獎、國家文藝獎、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以及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 PAS)頒授之傑出貢獻獎、終身教育成就獎。2016年獲選PAS名人堂,是華人世界獲此殊榮之第一人;2020年以其在打擊樂、藝術教育、劇場管理等領域之卓越貢獻,獲頒第39屆行政院文化獎。
現任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榮譽教授。
整理 盧家珍、林冠婷
繪圖 莊易倫
章節試閱
第一章最初的起點──我喜歡音樂,也喜歡分享
我沒有立志要當音樂家
很多人都會問我:你是怎麼走上音樂這條路的?是不是從小就立志要當音樂家?其實,我並非出身所謂的「音樂世家」,更沒有從小立志要成為音樂家,說到底,只是因為親身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又因為喜歡分享的個性,讓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分享給大家。這份初心,最後引領我走得又寬又遠……
我成長的年代,是一個「惡補」當道的年代,在考試中間的喘息空檔中,我總喜歡用唱歌和吹口琴來紓解壓力。小時候的鄉下沒有什麼才藝班,但是和音樂的接觸卻來自四面八方,廟口的野臺戲、初中的管樂團、叔公的胡琴、祖父的南管,還有哥哥的爵士鼓,都成了我的養分。
耳濡目染下,我也跟著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初中畢業時,我便以國立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為志願,獨自從臺中大雅到臺北上音樂課。考上之後,原本我主修的是管樂,但因為管弦樂團打擊樂手缺人,常常上場代「打」,也才有機會和當時年輕的國內作曲家溫隆信、賴德和、李泰祥、許博允、陳揚等人一起探索現代音樂,並和國外打擊樂家交流。最後,在當時音樂科主任史惟亮的鼓勵下,讓我決定以打擊樂為職志,這是個重要的轉折點。
畢業當完兵後,我順利成為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現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打擊樂首席,在樂界也有不少的活動,然而才過了一年半,我卻又收拾行囊前往維也納留學。當時的朋友們都覺得我腦子壞了,勸我別走回頭路,因為多拿個文憑回來,職務也不見得會有什麼改變,但我卻認為,安逸會造成停滯,說什麼也要走這一遭。
二十五歲的年紀,千里迢迢好不容易來到維也納拜師學藝,沒想到老師卻不願收我,因為我在他的眼裡已經「太老了」!我不死心,每天早早出現在課堂聽課,終於逮到機會讓老師聽了我二十分鐘的演奏,這才打動老師,收我為徒。為了不辜負父母和哥哥的支持,我比別人加倍付出努力和時間,兩年半之內便拿到了演奏家文憑,成為華人世界獲得打擊樂演奏家文憑的第一人。
維也納,分享的起點
當我在維也納音樂院求學的時候,除了努力以最短的時間取得打擊樂演奏家文憑,我也抓緊機會,一有空就去音樂廳、歌劇院、博物館「報到」,竭盡所能地去欣賞演出和展覽,盡情而忘我地吸收各種藝術的養分。那段辛苦卻充實的日子,至今仍是令我難以忘懷的時光。
維也納給我很大的文化衝擊,在那兒,藝術的體驗彷彿唾手可得,隨時隨地,都有機會享受美的生活。對維也納的人民來說,無論從事的職業是什麼,親近藝術都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需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曾想像過:「如果能將這樣的生活感受帶回臺灣,與故鄉的朋友們分享,那該有多好?」
懷著這樣的理想,我動手擬訂計畫,希望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成樂團,從事打擊樂的推廣工作,這樣,我便能以所喜愛的打擊樂為媒介,去和大家分享藝術生活的美好。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我帶著一份十五年的打擊樂推廣計畫,從維也納回到了臺灣,就這麼開始投入自己所熱愛的工作。我很清楚一個人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希望成立一個團隊,大家一起才走得遠,有朝一日成為專業一流的樂團,就像維也納愛樂之於奧地利那樣!
不過,由於打擊樂成為獨立樂種的時間並不算長,在此之前,打擊樂器相對於管絃樂團,是舞臺邊緣的配角,雖不可謂不重要,但的確不算熱門。對當時的臺灣社會來說,「打擊樂」更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名詞,玩打擊樂器並不被視為「有前途」的事。
雖然如此,面對這些已知的困難和未知的景況,我還是覺得充滿希望,因為我總認為,做就對了!為期十五年的打擊樂推廣計畫,我以每五年為一階段:第一個五年,以業餘樂團的形式致力於演奏、教學、研究、推廣工作;第二個五年,成為半職業樂團,累積能力、培養人才、建立特色,朝職業樂團的目標邁進;第三個五年,正式成立一個職業樂團,追求打擊樂的專業發展。
由業餘、半職業再到職業樂團,我想像著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朝夢想邁進。但我沒想到的是,社會給我的回應,竟超乎預期的熱烈!這一份來自社會的鼓勵,給了我加速前進的動力,也使得成立職業樂團的夢想,提前在第三年半的時候就實現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朱宗慶打擊樂團正式成立。
在藝術上的追求上,打擊樂團的成立宗旨相當明確,那就是形塑融合傳統與現代、結合本土與國際的展演風格,以此立足臺灣、放眼世界!
樂團成立初期,為了推廣打擊樂,我和團員們上山下海,從音樂殿堂深入街頭巷尾,每個可能讓大家認識打擊樂的機會,我們都不輕易放過。所幸,樂團每次在各地演出,我們總會收到遠超期待的熱烈掌聲,許多觀眾欣賞完樂團的演出,紛紛向我詢問哪裡可以學打擊樂?於是,結合演奏和教學來推廣打擊樂的想法,便轉化成了創辦一個打擊樂教學系統的構思。
在我的構思中,體制內從教育著手,培養擊樂人才;體制外的推廣則透過成立基金會、樂團,並創立教學系統,向下扎根。體制內外相互配合,讓打擊樂逐步在臺灣發展成形。不知不覺中,最初描繪理想的藍圖,就這麼一步一腳印,化為付諸實踐的版圖,不斷延伸、拓展開來……
懷抱初衷,讓擊樂與社會連結
三十五年後,打擊樂在臺灣已從舞臺邊緣走到舞臺中央,是廣受眾人喜愛的熱門樂種,從打擊樂團、打擊樂教學系統、臺灣國際打擊樂節、臺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JPG實驗室到擊樂大賽,欣賞演出和學習打擊樂的人口持續累積,蓬勃的發展前景,受到世界樂壇的高度關注與讚嘆。與此同時,打擊樂團也擴增為一團、二團、「躍動」和「傑優」,光是一團的演出場次便已超過三千場,足跡遍及全球三十四個國家地區,不只是在臺灣,在歐、美、亞等地,所到之處皆受到藝文界和觀眾的肯定,在世界樂壇占有一席之地,而臺灣也成為國際打擊樂重鎮。這份豐收,不但早已超過了我原本的想像,可能也跌破了不少人的眼鏡吧!
一頭栽進打擊樂的世界裡數十載,我知道,打擊樂蘊藏著無限的潛能,還有非常多的可能性等待我們去挖掘,能夠與更多的人去分享這份美好的感受,是我和打擊樂團這三十五年來始終熱切的想望。我想,放眼未來、努力當下,只要懷抱著熱情的初衷,我們就可以繼續伸展出過去未曾想像的觸角,讓打擊樂的影響力在各領域更加深化,與社會的脈動連結。
如今,不管走到哪兒,很多人都說他們知道朱宗慶打擊樂團,或許是透過報章雜誌和電視,又或許是透過戶外演出,不過真正買票進音樂廳看樂團表演的,粗估約有三百萬人,還有很多的努力空間!就為了這兩千萬人,值得我繼續努力,敲出那些大家覺得不可能的音符。
有人曾問過我:當時從維也納返國後即進入大學教書,若專心於學院的教職工作,或經營個人的演奏生涯,同樣大有可為,且應可過著較為單純的生活。為何仍要選擇走一條比較困難的路,成立一個樂團,以演奏、教學、研究、推廣工作多管齊下,讓自己像多頭馬車般忙碌?
我想,這樣的問題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回想起來,最初會做這樣的選擇,憑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一股幹勁,而後續發展出的這些工作,也的確為我帶來了不少壓力和心理負擔。但是看到這三十多年來,我所投身的領域的確有了活絡的發展,我想,我仍會毫無猶豫地回答:「這一切都是為了分享,而且非常值得!」
第一章最初的起點──我喜歡音樂,也喜歡分享
我沒有立志要當音樂家
很多人都會問我:你是怎麼走上音樂這條路的?是不是從小就立志要當音樂家?其實,我並非出身所謂的「音樂世家」,更沒有從小立志要成為音樂家,說到底,只是因為親身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又因為喜歡分享的個性,讓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分享給大家。這份初心,最後引領我走得又寬又遠……
我成長的年代,是一個「惡補」當道的年代,在考試中間的喘息空檔中,我總喜歡用唱歌和吹口琴來紓解壓力。小時候的鄉下沒有什麼才藝班,但是和音樂的接觸卻來自四面八方,廟口的野臺戲...
作者序
二○二○年,是很特別的一年。首先,很榮幸在這一年獲得了行政院文化獎的殊榮,對我來說,這個獎不但是對我個人的肯定,更賦予了打擊樂推廣工作一個重要的社會價值,深具意義。一路走來,因為臺灣社會的支持和鼓勵,使得追求藝術專業工作的夢想,能夠不斷向前,並且有能力邁開步伐、推己及人。
其次,在獲得行政院文化獎之時,我所創辦的打擊樂團也正準備於二○二一年一月迎接三十五週年的到來。一九八二年自維也納返臺,一九八六年成立打擊樂團,我和一群對音樂藝術懷抱著極大熱情的年輕人,一起走上了推廣打擊樂的道路。一路走來,做了不少事,也累積了許多經驗,從青澀魯莽的衝勁到茁壯成熟的發展,我和樂團持續在劇烈變動的時代中調整步伐,堅守不變的核心價值。
再者,二○二○年初爆發全球COVID-19疫情,為世界帶來的衝擊,巨大而深遠,表演藝術更是首當其衝,影響甚鉅。然而,也因為這次疫情,讓我們有了許多的思考以及更多的盤整。於是,這些機緣成了出版這本書的動機,藉此機會,讓自己可以將過去的累積重新檢視、反省一番。
從打擊樂的演奏、教學、研究、推廣,到藝術教育、劇場經營,是我在藝術專業追求上的主要面向。三十多年來,這幾項核心不斷循環、交疊融會,這本書的六個章節便是依循著這個脈絡構成,由我口述,請家珍和冠婷整理成稿。此外,本書還附有三十五篇的「有感而發」圖文,是我在工作與生活中的一些心情和感觸,以文字留下紀錄,再搭配小易所繪製的插圖,與大家分享。
以藝術文化為志業,勢必會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就好像是「必修課」一樣,而在過程中,除了自身付出努力獲得許多學習和收獲之外,還有許多人給予愛護和鼓勵,讓我感覺自己特別幸運。這一路上,給過我幫助和支持的「貴人」真的非常多,其中,本書出版可以邀請到賴德和、邱坤良、黃榮村、鄭麗君四位,曾在不同領域與我共同打拚過的「貴人」來寫序,實感榮幸。藉此機會,我也要向所有曾經協助過我的貴人們,一併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最後,感謝上天,感謝家人與朋友們──懷著滿滿的愛,我會繼續「玩真的」!
二○二○年,是很特別的一年。首先,很榮幸在這一年獲得了行政院文化獎的殊榮,對我來說,這個獎不但是對我個人的肯定,更賦予了打擊樂推廣工作一個重要的社會價值,深具意義。一路走來,因為臺灣社會的支持和鼓勵,使得追求藝術專業工作的夢想,能夠不斷向前,並且有能力邁開步伐、推己及人。
其次,在獲得行政院文化獎之時,我所創辦的打擊樂團也正準備於二○二一年一月迎接三十五週年的到來。一九八二年自維也納返臺,一九八六年成立打擊樂團,我和一群對音樂藝術懷抱著極大熱情的年輕人,一起走上了推廣打擊樂的道路。一路走來,做了...
目錄
推薦序一 扭轉臺灣擊樂乾坤的推手 賴德和
推薦序二 在藝文打擊王馬後放炮 邱坤良
推薦序三 朱校長玩真的! 黃榮村
推薦序四 真的「玩真的」的朱宗慶 鄭麗君
自序 玩真的!我的藝術文化必修課
第一章 最初的起點──我喜歡音樂,也喜歡分享
我沒有立志要當音樂家
與北藝大交織的人生歲月
是老師,也是父親
不在計畫內出生的打擊樂教學系統
本來是舞臺表演者,後來變成劇場經營者
只要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第二章 追逐夢想──千山萬水擋不住想飛的翅膀
讓臺灣成為打擊樂重鎮
打擊樂的舞臺並不只有劇場
追求卓越,創造學校的視野和高度
深化美力,培養藝術跨界人才
讓世界看見臺灣——高雄世運開幕式
夢想與育成:從「北藝風」到「JPG擊樂實驗室」
第三章 玩真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國家兩廳院變身記
三館一團——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願景—策略—執行:目標對了,就去做!
藝術的價值,難以用一般管理角度衡量
舞臺上下,細膩體貼的專業溫度
衛武營開幕,挑戰首年25萬觀眾人次目標
從人工到數位:兩廳院售票系統進化論
第四章 面對挫折──放棄很容易,堅持才最難
一杯咖啡的回顧:心念轉,情勢轉
我沒有你們想像的一帆風順
一以貫之的教學系統理念
以書信傳達我的執行意念
「你、我、他」的溝通
認真面對打擊:樂團疫情總體檢
第五章 時常感恩──飲水思源與反躬自省
北藝大是永遠的北藝大
一路相挺是造就夢想的推進力
在包容中學習,在跌撞中創新
生日的意義:動態歷程裡的變與不變
獲頒行政院文化獎有感:登高望遠,飲水思源
第六章 有話直說──掙扎與堅持的藝術外一章
政治的變遷與做事的機會
落實藝術專業治理,未曾改變的核心價值
國表藝是我在公家機關服務的最後一站
跋 我的人生準則
附錄 有感而發──35個生命中的觸動
推薦序一 扭轉臺灣擊樂乾坤的推手 賴德和
推薦序二 在藝文打擊王馬後放炮 邱坤良
推薦序三 朱校長玩真的! 黃榮村
推薦序四 真的「玩真的」的朱宗慶 鄭麗君
自序 玩真的!我的藝術文化必修課
第一章 最初的起點──我喜歡音樂,也喜歡分享
我沒有立志要當音樂家
與北藝大交織的人生歲月
是老師,也是父親
不在計畫內出生的打擊樂教學系統
本來是舞臺表演者,後來變成劇場經營者
只要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第二章 追逐夢想──千山萬水擋不住想飛的翅膀
讓臺灣成為打擊樂重鎮
打擊樂的舞臺並不只有劇場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