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黎聖母院為背景的長篇歷史小說、多次改編為電影和舞臺劇,
入選美國《紐約時報》「世界十大名著」、
英國《泰晤士報》「不可不讀的十大名著」
收錄法語原版修復67張精美彩色插圖
譯者榮獲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等7項大獎!這是一部描寫十五世紀法國最出色的鉅作,小說縱向剖開法國社會,從斤斤計較的國王、刻薄善妒的貴族,寫到頭腦簡單的軍人,就連社會最底層的流浪漢和乞丐在雨果的筆下也是醜陋、齷齪、凶狠的一個群體;並以翔實生動的筆觸,細細勾勒當時巴黎的風土地理,尤其是聖母院建築的整體構造,為讀者建構了最完整的巴黎社會風貌。
故事敘述,在這座屹立數百年、融合了各種建築流派於一體的聖母院中,住著一個又駝又聾又瞎了一隻眼的敲鐘人凱西莫多,他無父無母,本是棄嬰,後被聖母院的教士克洛德收為養子。然而克洛德對十六歲的波希米亞少女愛絲梅拉達一見傾心,指使凱西莫多將她綁架。
英俊的皇家衛隊長菲比斯,搭救了愛絲梅拉達,並贏得佳人芳心。克洛德妒火中燒,暗殺衛隊長,並嫁禍給愛絲梅拉達……
在這部古希臘式的悲劇中,雨果探討了美麗與醜惡、純潔與汙濁、光明與黑暗等永恆的人性課題,其中愛恨糾葛、情欲交錯,但如此濃烈的愛情最終能否迎來皆大歡喜的結局呢?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
征服世界的文學大師,小說家、詩人、劇作家。
生於法國軍官家庭,父親是拿破崙麾下的將軍。中學時代起,已顯露出文學上的天賦。二十一歲出版第一本詩集《頌歌集》,二十六歲已成為名聲大噪的作家,是當時世界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
一八三○年,法國七月革命初始,他將家人安置妥當,開始閉門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說《鐘樓怪人》。五個月後,這部震撼人心的巨著橫空出世,從此風靡世界。
四十九歲時,因捍衛共和思想流亡二十年。期間,完成了震驚全球的巨著《悲慘世界》。
一八七○年,他回歸故土,時年六十八歲。四年後,最後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九三年》問世。
一八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八十三歲的雨果在巴黎安然離世。依照他的遺囑,捐給窮人五萬法郎,乘坐窮人的靈車去墳地。法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兩百多萬人為他送行。雨果與歷代名人同葬先賢祠。
譯者簡介:
山颯,生於北京。
著名旅法作家、詩人、畫家,法中基金會創辦人之一。
曾赴法國學習哲學和藝術史,後成為繪畫大師巴爾蒂斯的助手。從九歲開始出版作品,獲好評無數。她的小說已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全球銷量高達百萬冊。獲得法國龔古爾處女作獎、青少年龔古爾獎。二○○九年,被授予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二○一一年,獲得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
章節試閱
第四卷
II克洛德•弗洛羅
克洛德•弗洛羅確實不是泛泛之輩。
他出身於中產家庭。在上個世紀,無論是小市民還是高等市民,都被稱為中產。他的家族從巴克雷兄弟手中繼承了原屬於巴黎主教所有的蒂爾夏普領地。在十三世紀的時候,領地上的二十一幢房屋曾是教會法庭上幾次爭訟的原因。如今作為該領地的擁有者,克洛德•弗洛羅是巴黎及各城鎮享有年貢的一百四十七位領主之一,因此長期以來他的這種身分在弗朗索瓦•勒雷茲先生的唐加維爾公府和圖爾學院之間、田園聖馬丁教堂的檔案冊中都有登記。
早在童年時代,克洛德•弗洛羅就被父母決定獻身神職。有人教他用拉丁文閱讀。他也學會了垂著眼睛,輕聲說話。他還很小,父親便把他關入大學城的道合希學院幽居。他就是在那裡抱著彌撒文和辭典長大的。
這是一個憂鬱、深沉、嚴肅的孩子,對學習頗為狂熱,領悟力極強。課間休息時從不吵鬧,幾乎不參加福阿爾街的酒徒狂歡,不知道什麼是打耳光和揪頭髮,一四六三年,在編年史學家曾鄭重地稱為「大學城第六次動亂」的暴動中,他沒有露面。他很少說笑,很少嘲弄別人,無論是對蒙田居學院穿著叫卡佩特斗篷的貧窮的「卡佩特」學生,還是道爾蒙學院的獎學金學生——他們的頭髮都剃成短短的一圈,身披藍綠、蔚藍、紫三色粗呢大氅,四聖冠紅衣主教的公約中稱之為天藍色和褐色。
相反,他頻繁地出入讓•德•博維街大小學堂。每次,瓦爾聖彼得修道院的院長開始講經時,總會看到那個最先入場的學生坐在他講壇的對面,靠著聖旺德勒日齊爾學校的一根柱子,他就是克洛德•弗洛羅。他用嘴潤溼鵝毛筆,將牛角寫字臺墊在磨破的褲子膝蓋上,在上面塗塗寫寫,冬天裡還對著手指頭不斷地哈氣。每個週一早晨,歇夫•聖德尼學院開門的時候,米爾•德•伊斯耶教規博士就會看見一個旁聽生氣喘吁吁地第一個跑來,這就是克洛德•弗洛羅。才十六歲,這名年輕的神學生就可以和教堂神父辯論玄奧神學,和教會最高法庭神父研討教會法規,和索邦大學博士談論經院哲學。
學完神學,他立即鑽研起教諭,從《法規大全》讀到《查理曼敕令》。他對學術充滿飢渴,一部接一部地吞讀,諸如伊斯博爾主教泰奧多爾的教令集、伏爾姆主教布夏爾教令集、夏特爾主教伊夫教令集,然後是查理曼敕令之後的克拉田敕令,隨後是格列葛里九世書集以及奧諾里烏斯三世的書信詩文《冥想論》。從六一八年泰奧多爾主教登場,到一二二七年格列葛里教皇謝幕,那是戰亂動盪的中世紀。教權與民權相互鬥爭,相互提升。他不但精通其中的演變,也對其發展瞭若指掌。
教諭學習和消化完畢,他一頭撲向醫學和自由藝術。他學習草藥、膏藥,成為發燒、挫傷、跌打和膿腫專家。雅克•德•艾斯帕爾肯定會接收他為內科醫生。里夏爾•艾蘭若也會承認他是外科醫生。在藝術研究上,他拿到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學習了古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這三重聖殿極少有人涉足。他瘋狂地學習和收納科學知識。十八歲的時候,他已經讀完四大學科。對於這個年輕人來說,求知是人生的唯一目標。
大約就在這個時期,一四六六年那個酷熱的夏天爆發了鼠疫,僅在巴黎這個子爵封地就死了四萬多人。據讓•德圖阿記載,其中還包括國王的星相師阿何努先生這樣優秀、睿智而有趣的人。大學城中流傳說蒂爾夏普街被傳染的病情非常嚴重,而克洛德的父母就住在這條街上他們的領地裡。年輕的學生驚慌失措地跑回家。進門的時候就發現父母在頭一天晚上已經過世。一個裹在襁褓中的小弟弟還活著,被遺棄在搖籃裡,哇哇哭叫。這是克洛德的唯一親人了。年輕人抱起嬰兒,沉思著走出門。在此之前,他一直沉浸在學問中,這時才開始投入生活。
這場災難是發生在克洛德生命的一場危機。孤兒、兄長,十九歲便是一家之主,他被粗暴地從校園夢想中喚醒,回到了人世的現實中。滿懷慈悲和同情,他瘋狂地寵愛小弟弟,這種人性中的愛和溫柔,過去的他只獻給他的書本。
這種感情變得越來越獨特。他的靈魂初入社會,這彷彿是他的初戀。克洛德從小遠離他的父母,和他們並不熟悉,被幽禁在書本中隱修,如飢似渴地學習知識,一心一意關注理解科學的智慧、駕馭文學的想像力,並沒有思考過愛心是什麼。一個無父無母的小弟弟、一個突然從天上掉入他懷中的嬰兒,給了他對人生的新看法。他發現,除了索邦大學的辨談以及荷馬史詩之外,世上還存在別的東西:人需要感情生活。沒有溫情、沒有愛的日子像乾澀的齒輪在轉動,發出刺耳的尖叫。可是在他那個年紀,一種幻覺只會被另一種幻覺所代替,因此他認為骨肉手足之情是世間唯一的愛,一名需要他呵護的弟弟應該是他生命的全部。
他在小若讓的身上投入了深沉、專注、帶有激情的愛。可憐的孩子,雖然身子單薄,但是有一頭金色的鬈髮,臉蛋粉紅,非常可愛,他無依無靠,只能依賴另一個孤兒,想到這裡,克洛德就會感動不已。他是個深沉的思想家,用無限的慈悲之心思索如何撫養若讓。他憂慮細心地照顧著弟弟,好像弟弟是個非常脆弱珍貴的寶物。對於這個孩子來說,他不僅是哥哥,還是母親。
小若讓還在吃奶時就失去了母親,克洛德找到個奶媽餵養他。除了蒂爾夏普領地外,他還從父親處繼承了磨坊領地,附屬於讓蒂伊方形塔。這磨坊位於山崗上,臨近溫歇斯特城堡。磨坊佃農的妻子正在給一個可愛的孩子餵奶,而且離大學城不遠,克洛德便親自送若讓到她那裡餵養。
從此以後,肩負重任的他,便開始嚴肅自律的生活。有個無助的小弟弟,這不但讓他喜悅,也成為他學習的目的。他決心把自己的未來託付給上帝,一輩子不娶妻生子,只專注弟弟的幸福和幸運。所以他比以前更專心於宗教職務。因為他的才能、他的博學,以及直接附屬於巴黎主教的身分,打開了所有教堂的大門。二十歲時,他獲得教皇的特批,成為神父,並為巴黎聖母院最年輕的神父,侍奉著因為過晚舉行彌撒而被稱作「懶人祭壇」的聖壇。
他比以往更深埋在心愛的書海裡,偶爾放下時,只是為了跑去磨坊領地待一個小時。這種嚴謹求知和嚴謹做人的態度,在他這樣的年紀非常少見,因此他博得了修道院上下的尊重和稱讚。他博學的美名從修道院傳到民間,被人稍加篡改——這在當時是常有的事,變成了巫師的稱號。
復活節後的第一個週日,即凱西莫多日,他去懶人祭壇幫人做彌撒。這個祭壇位於大堂唱詩門的右側,離聖母像不遠。幾個老太婆圍著棄嬰床議論紛紛,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向那個被憎恨、被威脅的小可憐走去。孩子的絕望、畸形、被遺棄的身分,讓他頓時聯想到如果他死了,心愛的小若讓也會被悲慘地丟在棄嬰木床上,陷入同樣的苦難。這種想法湧上心頭,讓他心中頓生憐憫,便把孩子抱走了。
當他把孩子從口袋裡拉出來,發現他真的非常畸形。可憐的小魔鬼左眼皮上長著疣子,腦袋縮在雙肩中,脊椎彎拱,胸骨突出,雙腿扭曲,但看起來很有活力。儘管無法知道他結結巴巴說什麼,他的叫聲證明他不但健康而且還有力氣。他的醜陋更激發了克洛德的慈悲之心。他在心中發誓:出於對若讓的愛,他要把這孩子撫養大,這樣將來無論若讓犯了什麼錯,都會被這件提前做到的善事補償。這是他為弟弟投資的功德、為弟弟預先積存的善幣,因為也許孩子有一天會缺少這種錢幣,然而通往天堂的道路上只收取這一種入境費。
他給養子洗禮,取名凱西莫多,一來是為了紀念撿到他的日子,二來這個名字說明可憐的小東西發育不全,就是一個簡單的人形而已。凱西莫多獨眼、駝背、羅圈腿,是一個「不齊全」的人。
III怪獸的看守比怪獸還要凶猛
一四二八年,凱西莫多長大了。由於養父克洛德•弗洛羅的關係,幾年前當上了聖母院的敲鐘人,而養父經他的保護人,路易•德•博蒙大人的推薦,成為若札副主教。一四七二年,在吉約姆•夏蒂埃去世後,感謝上帝,博蒙大人就升為巴黎主教,因為他的後臺關係是奧利維埃•勒丹,國王路易十一的理髮師。
凱西莫多是聖母院的鳴鐘演奏者。
隨著時光流逝,敲鐘人和主教堂結下了無法言語的親密。身世不明、面貌醜陋,這雙重苦難使他被世人唾棄,他從小就是這雙重詛咒的囚犯,可憐的不幸者在收容他的教堂的陰影下成長,對高牆外的塵世不感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聖母院不僅成了孕育他的卵、餵養他的巢,還是他的故鄉、他的宇宙。
的確,他和這座建築物之間彷彿存在著前生註定的和諧。小時候,當他歪歪扭扭、連蹦帶爬地走在教堂穹窿的陰影中時,雖然有一副人的面孔,肢體卻是野獸形狀,讓人聯想到他是在潮溼陰暗的石板地面生成的爬行動物,穿梭於羅曼式斗拱投下的稀奇古怪的陰影中。
後來,當他第一次無意間抓住鐘樓垂下的鐘繩,將身體吊在上面,敲響大鐘的時候,對他的養父克洛德來說,就是這孩子第一次張開嘴說話。
就這樣,他適應著主教堂,生活在其中,睡在其中,幾乎從來不出門一步,每時每刻都被主教堂的神祕氣氛潛移默化感染著,他終於長得像主教堂,把自己鑲嵌在教堂中,變成教堂的一部分。他身上的每個突出稜角——請原諒我們用這樣的比喻——,正好嵌入建築物中凹進去的地方。他似乎不僅僅是主教堂的住客,而是它的天然內容。可以這麼說,他的形狀,好像蝸牛隨著蝸牛殼成長一般,主教堂就是他的住宅、他的洞穴、他的軀殼。他和這古老教堂深深地相互吸引,在形狀上、氣場上,如此地相近,可以說他依附於主教堂,猶如烏龜依附於自己的玳瑁。粗獷的聖母院便是他的龜殼。
我們告訴讀者不必從字面上去理解這些比喻,形容一個人和一座建築物之間奇特的對稱、直接的結合。也不必再次強調,在如此長期、如此親密的共居中,整個主教堂就是屬於他的。沒有一個幽暗的角落凱西莫多沒有進入過,沒有一處高點沒有攀登過。好幾次他抓著雕像的稜角就能爬過主教堂正面的幾層高度。人家經常看到他像一隻壁虎爬行在兩座鐘樓陡峭的牆壁上。這兩座巨大鐘塔,宛如孿生姊妹,高大、凶惡,讓人望而生畏,然而他既不暈眩,也不恐懼,更不眼花。可是這兩座鐘塔卻在他的手下顯得格外柔情,容易爬上跳下,可以說他已經把它們馴服了。他跳躍、攀援,在龐大主教堂的萬丈深淵中遊戲,他好像已經變成了猴子或者是羚羊。又像是卡拉布里亞的孩子,從小就在大海中戲水,還沒走路就先學會游泳。
其實,不僅他的身體被主教堂格式化了,他的靈魂也是如此。這個靈魂到底是怎樣的?緊鎖在軀殼中,習慣於粗糙野蠻的生活方式,它到底折疊成怎樣的皺褶、長成什麼樣的形狀,一言難盡。凱西莫多天生獨眼,駝背,瘸腿。克洛德•弗洛羅費盡全力,付予天大的耐心,教會他說話。但是苦難卻始終糾纏這可憐的棄嬰。他十四歲成為聖母院的敲鐘人之後,又得了新病,成為完美的廢人。鐘聲震破了他的耳膜,他成了聾子。原本上天為他敞開的大門,突然永遠地關閉了。
緊閉的大門切斷了唯一照耀到凱西莫多內心的一絲歡樂和一線光明。他的靈魂墜入深淵。他的苦悶和憂傷如同他畸形的身體,根本無法治癒。何況,耳聾讓他在某種程度上變成啞巴。為了不被人嘲笑,當他發現自己成了聾子,他就決定,除非獨自一人,在他人面前從此沉默不語。他閉上了克洛德•弗洛羅費盡心思才撬開的嘴巴。所以當他迫不得已一定要說話時,他的舌頭麻痹笨拙,好像大門上生鏽的合頁。
如果我們穿透這粗糙堅硬的外殼,摸索到凱西莫多的靈魂;如果我們能進入他畸形結構的深處,用一支火把照亮他渾濁的器官,探索這個幽深生命的內部、探明每個陰暗的角落和荒唐的死路、用強光照亮鎖在獸穴深處的心靈,我們就可以發現不幸的靈魂所處的狀態:扭曲、佝僂,如同威尼斯大獄,人稱鉛礦中的囚徒,在石匣般低矮的水牢裡,永遠地彎著腰直到死去。
如果身體殘缺,精神肯定也隨之萎縮。凱西莫多模糊地感覺到在裡面有個和他相似的靈魂。外界事物的印象經過周折才到達他的內心。他的大腦比較特殊,進入後又出來的想法都被扭曲了。經過折射後的思維是散亂歪曲的。
由此會產生千萬次視覺幻影、判斷錯亂、思想偏差,時而他是個瘋子,時而他就是個傻子。
這樣悲劇的思維結構註定的結果,首先就是他看事物時會受到干擾。他幾乎接受不到任何直接的感知。世界對他來說好像比對我們要遙遠得多。
這種不幸的第二結果,就是把他變成壞人。
他確實凶狠,因為他野蠻,而野蠻是因為長得醜陋。他的天性如同我們,也有一定的邏輯。
他的力氣驚人,也是凶狠的原因。霍布斯曾說,強壯的孩子都凶狠。
但是,說句公道話,也許他的本性並不凶惡。自從他在社會上走出第一步,他便感覺到,後來就能看到自己處處受他人唾棄、侮辱、排斥。在他看來,人類的語言是用來嘲笑或是詛咒他的。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發現身邊只有仇恨。他便收下了這份仇恨,將它化為己用。他撿起了別人傷害他的武器。
到頭來,他只是不得已時才會扭頭看人。主教堂就是他的伴侶和安慰。主教堂到處有大理石雕像,國王、聖人、主教,至少不會見到他就笑,總是用安詳親切的目光望著他。其他的雕像,無論是怪獸還是魔鬼,對凱西莫多並不憎恨。因為他和它們如此相像,它們只會嘲笑他人。聖人是他的朋友,在保佑他;鬼怪也是他的朋友,在保護他。所以,經常一連幾個小時,他會蹲在一座雕塑前,和它孤獨地對話。一旦有人出現,他會逃走,好像一個正在唱情歌的求愛者突然被人撞見。
對他而言,主教堂不僅是社會,還是世界,也是整個大自然。看著永遠百花盛開的彩繪玻璃窗,撒克遜式拱柱上的枝葉和鳥雀,教堂兩座巨大的鐘樓,以及鐘樓腳下如潮水般的巴黎城,他不會憧憬牆邊的果樹、牆外的樹蔭、高山和大海。
在這座慈母般的建築中,他最愛兩座鐘樓。它們喚醒他的靈魂,會讓他展開曲捲在鐘樓洞穴中的翅膀。最能給予他幸福的是鐘樓上的那些大鐘。他愛它們,撫摸它們,對它們說話,懂得它們的心事。從大堂十字窗上尖塔內的排鐘到大門上的巨鐘,他對它們深深眷戀。十字窗上的鐘樓、兩座鐘塔,好像是三個大鳥籠,而他餵養的鳥兒只為他一個人歌唱。雖然這些鐘將他震聾,然而他像所有的母親一樣,最疼愛讓她最為痛苦的孩子。
鐘聲是他唯一能聽到的聲音。他鍾情於那口最大的鐘。節日來臨的時候,在圍著他吵吵嚷嚷、賣弄風姿的姑娘中,他最喜歡的還是這口大鐘。她名叫瑪麗,獨自和妹妹雅克麗娜待在南鐘塔裡。後者比她小,並肩掛在一座比她的架子小一點的架子上。雅克麗娜的取名源於將這口鐘贈送給聖母院的讓•德•蒙田居的妻子,儘管如此虔誠,蒙田居後來還是上了鷹山當了無頭鬼。第二座鐘樓裡有六口鐘,然後,還有六口更小的鐘和一口木鐘掛在十字窗上的尖塔內,那口木鐘一年只響一次,復活節前的星期四晚飯後,直至復活節瞻禮前一日的清晨才能敲響。凱西莫多一共有十五位妃嬪,其中最得寵的妃子就是胖瑪麗。
很難想像,鐘聲齊鳴的日子裡,凱西莫多是何等快樂。當副主教讓他開始,說聲「去吧」,他急忙爬上鐘樓的螺旋形梯子,快過任何下樓梯的人。他氣喘吁吁地鑽進四面臨風的大鐘室,尊敬而又愛慕地端詳它一會兒,然後柔情地對它說話,鼓勵地用手拍拍它,好像它是即將長途奔馳的駿馬。他心疼它將要承受的疲勞。這樣撫摸後,他便呼叫站在鐘樓下一層的助手啟動。他們趕緊將身體吊在鐘繩上,絞車軋軋作響,帽狀的巨鐘便緩慢地晃動。凱西莫多的心在怦怦地跳,兩眼緊盯著大鐘。鐘舌與青銅鐘壁相撞時,他爬上去的木樑也隨著顫動。凱西莫多在與大鐘共鳴。「哈哈!」他瘋狂地笑出來。低沉的鐘聲越來越快,隨著大鐘擺動的角度張開,凱西莫多的眼睛也越睜越亮,他的目光像在燃燒。
第四卷
II克洛德•弗洛羅
克洛德•弗洛羅確實不是泛泛之輩。
他出身於中產家庭。在上個世紀,無論是小市民還是高等市民,都被稱為中產。他的家族從巴克雷兄弟手中繼承了原屬於巴黎主教所有的蒂爾夏普領地。在十三世紀的時候,領地上的二十一幢房屋曾是教會法庭上幾次爭訟的原因。如今作為該領地的擁有者,克洛德•弗洛羅是巴黎及各城鎮享有年貢的一百四十七位領主之一,因此長期以來他的這種身分在弗朗索瓦•勒雷茲先生的唐加維爾公府和圖爾學院之間、田園聖馬丁教堂的檔案冊中都有登記。
早在童年時代,克洛德•弗洛羅就被父母決定...
推薦序
教堂頂上,星空之下
歲月的蹉跎贈予這座教堂的,遠比奪取的要多。時間在主教堂的正面塗上了一層深暗的世紀色調,將建築物的滄桑變成一種魅力。
——維克多•雨果《鐘樓怪人》
當我走向宏偉的目標時
一八二八年,年僅二十六歲的維克多•雨果已經是知名作家,還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自一八二二年成家後,妻子阿黛爾已經為他生下四個孩子。身為一家之主,他需要養家糊口。基於經濟考量,他和出版人恭斯蘭(Charles Gosselin) 簽下了一份合約,承諾創作一部史考特(Walter Scott) 式的小說,第二年的四月交稿。
然而,作家的激情和靈感總能讓雨果分心。他心中醞釀的小說其實是《悲慘世界》,不過這部著作要等到三十年後才能和讀者見面。
一八二九年,他分別創作了兩部話劇。其中一部名為《埃爾納尼》(Hernani),於一八三〇年二月二十五日在法蘭西劇院公演。據說這天,《埃爾納尼》的票房是五千一百三十四法郎,而前一天,拉辛的《菲德爾》只贏得了四百五十法郎。還據說,雨果當場賣出了《埃爾納尼》的版權,價格為六千法郎。
賺了錢又出了名,雨果越發懶得書寫那本承諾給出版人恭斯蘭的暢銷小說,更偉大的作品等待著他。然而有商業頭腦的出版人恭斯蘭當然不會輕易放棄一個出版良機,一部出自天才作家之手的通俗小說。一八三〇年五月,他威脅要控告雨果,要求他遵守合約並加以執行。經過幾次調解,雨果終於同意於一八三〇年十二月一日交稿,否則需要支付給出版人一萬法郎的補償金。
一八三〇年六月,雨果收集了資料,寫下第一個大綱。七月末,雨果正準備動筆創作,法國七月革命就在他的窗下轟轟烈烈開始了。九月,雨果重新開始寫作。他把自己的衣服全部脫光,交給夫人阿黛爾,並要求她把自己鎖起來,這樣,他就不會被街上爆發的各種運動所吸引。
《鐘樓怪人》這部浩瀚的作品就這樣匆匆忙忙、狼狽不堪地在五個月裡寫完了,於一八三一年三月十六日出版。世界最浪漫的文學作品、一部多次被搬上舞臺和銀幕的小說就這樣誕生了。
這是黃昏的太陽,我們卻把它當做黎明的曙光
也許,因為時間短暫,再加上巨額罰款的壓力,雨果的靈感、文采、力度像火山一樣噴發。這是一部關於厄運和死刑的小說,也是一部出色的百科全書。
小說縱向剖開法國社會,從最高層到最底層,都有他塑造的「傑出」代表。
雨果像個電影導演,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鏡頭,層層剝露當權者的蠻橫、疑心、幼稚、恐慌,生動地揭露了暴君的嘴臉:外交是征服他人的手段,節儉是壟斷人心的方式,鎮壓是安定神經的良藥。
處於金字塔頂尖的是國王,被稱為法蘭西之子、法蘭西雄獅。如此光輝、尊貴的人物在雨果的筆下卻是個猥瑣狡猾的守財奴。他假扮成鄉下來的教士,拜訪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向他學習煉金術;在巴士底城堡中現身,像小販一樣斤斤計較,試圖減少宮廷開支,卻不惜重金打造全新的牢籠,用來囚禁自己的敵人。
小說的主角之一,克洛德是個宗教人物。雨果用冷靜、尖銳的文筆描寫他的狂熱、殘忍、可笑的情欲,反覆地刻畫他和同僚對煉金術的迷戀。克洛德既有教士的跋扈和自負,也有宗教人物不可告人的祕密:他扭曲的人性,對信仰的懷疑和對愛的渴望。
貴族的代表是貢德洛里耶夫人和她的女兒百合花。她們舉止高雅,衣著漂亮,也願意施捨,骨子裡為人刻薄、勢利、善妒,慈善是用來裝飾自己的光環,好比脖子上的項鍊。
小說中軍人的代表是菲比斯隊長。他出身貴族,頭腦簡單,放蕩不羈。他用愛的誓言騙取愛絲梅拉達的肉體,用同樣的誓言騙取有錢人百合花的婚姻,當愛絲梅拉達為了他走向絞刑架時,他是漠不關心的旁觀者、喜氣洋洋的未婚夫。
愚蠢、自私、殘忍是《鐘樓怪人》諸多人物的共同特性。從巴黎總督、法庭預審法官,到過路的修女,還有副主教克洛德的弟弟、永遠翹課泡酒館的年輕學生若讓,人人都漠視他人的痛苦和悲哀。
越往下層,雨果筆下的人物反而越具有人性的光彩。
怎能不提多嘴多舌、膽小怕事、自我感覺良好的詩人劇作家格蘭古瓦?他既是愛絲梅拉達摔罐成親的丈夫、是教士克洛德昔日的學生,也是貫穿小說的一條線索。從古希臘詩人荷馬時期起,在歐洲,詩人、作家就被視為歷史的見證人。雖然格蘭古瓦是個逗角、一名蹩腳的詩人、失敗的作者、令人憐憫的小人物,卻依然被雨果定調為事件的目擊者。透過他,雨果嘲笑自己的同類:知識份子、文學家、思想家,傲視群雄,自視清高,他們見死不救,隨遇而安,得過且過,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得到自我安慰和滿足。一百年後,受法國文學影響的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就是格蘭古瓦式的社會寄生蟲,在失敗中擁有勝利感的中國「哲學家」。
即便面對一貧如洗的人,雨果也沒有原諒他們的冷酷,而是真實地揭發他們人性的弱點和靈魂的畸形。
隱修女古杜樂就是一個瘋瘋癲癲、自私殘忍、充滿偏見和憎恨的女人。她終日詛咒一個素不相識的波希米亞少女,祈禱她有一天會被人送上絞刑架,不料這位少女正是自己思念多年的女兒,戲劇性的諷刺是,她的兩個心願同時被滿足:女兒找到了,並被送上了絞刑架。
奇蹟宮的塑造堪稱一絕。這裡是折疊後法國社會的最底層,都是無家可歸、被社會排擠的流浪漢和乞丐。上流社會的人物衣著光鮮亮麗、儀表堂堂、滿口拉丁語,而奇蹟宮的流浪漢卻是醜陋、齷齪、凶狠、骯髒的一個群體。為了生存,他們組織了自己的王國,擁有自己的規矩。他們以營救愛絲梅拉達為名,攻打巴黎聖母院,其實是要洗劫巴黎主教堂中純金銀的宗教器皿,準備發筆橫財。
敲鐘人凱西莫多和波希米亞少女愛絲梅拉達,好像是生活在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頂著巨大的壓力依然能夠存活的生物,他們沒有父母、沒有朋友,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被社會唾棄、被路人嘲笑詛咒。他們的生活一片黑暗,而他們卻是黑暗中唯一的光明,擁有其他人物缺少的美德:純真、同情,和感恩。
《鐘樓怪人》是一部古希臘式的悲劇,是美麗被醜惡誣陷,純潔被汙濁毀滅,黑暗最終戰勝光明的過程。少女愛絲梅拉達被命運之網無情地拖向地獄般的深淵,每一次掙扎只換來更悲慘的墜落,雖然凱西莫多竭盡所能營救她,但他不是一匹戰狼,而是社會最底層的一粒塵埃。
他們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必然。
看,一個男人如何為愛所苦
維克多•雨果,作為文壇巨人,他的作家生涯是光輝燦爛的,而他的個人生活卻充滿戲劇性的浪漫、痛苦和悲傷。
就在他全心投入寫作和文學活動時,他的夫人阿黛爾漸漸與他疏遠。《鐘樓怪人》是一部愛情小說,可是現實生活中,將自己裸體關閉在房中瘋狂寫作的雨果,肯定不是家人期待的好丈夫、好父親。乘虛而入的是雨果的好友、著名文學評論家聖伯夫。無論雨果怎麼認錯請求,阿黛爾都不回心轉意。
感情上備受折磨的雨果在漂亮的女演員茱麗葉處找到安慰和靈感。雨果夫人得知此事,立刻與聖伯夫分手,回歸家庭。茱麗葉並不因此放棄愛情,她情願默默地成為他的祕書和流放伴侶。茱麗葉每天給雨果寫一封信,直到七十七歲去世,一共寫了兩萬多封信。
隨著時間流逝,步入中年的文學泰斗雨果又有了新的情人。當年,巴黎女人迷戀這位帶著書香氣息的詩人。不但雨果收到無數情書,就連茱麗葉也遭到情敵的攻擊:她收到的是雨果寫給別的女性的情書。雨果夫人更藉機與第四者聯盟,企圖利用她們的出現,趕走第三者茱麗葉。
聖伯夫敘述了四十一歲的雨果與二十三歲的麗葉妮一見鍾情的故事。漂亮的麗葉妮是作家、世界上第一位去北極探險的女性。她的丈夫是頗有名氣的畫家,比雨果還大三歲。雨果既是詩人、作家,也一直愛好繪畫,可想而知,他和麗葉妮有說不完的情話。這對情人在一家飯店裡幽會,嫉妒的丈夫帶著巡警捉姦,麗葉妮先是被送入監獄,然後被關進修道院,前來營救她的是雨果太太阿黛爾。這個醜聞讓雨果不得不在家中隱居一段時間。心中沉甸甸的,裝滿相思和焦慮,為了排解苦悶,他開始創作心中牽掛的巨著《悲慘世界》。
直到晚年,白髮蒼蒼的夫人阿黛爾才和滿臉皺紋的情人茱麗葉和好,請她到家中做客。耶誕節時,兩人一起合影,環繞著老年雨果,照了一張流傳至今的全家福。
白天是屬於所有人的,為什麼只給我黑暗?
作為父親,雨果幾次經歷了無法自拔的悲劇。
他的長子雷歐保羅出生一年後就夭折了。
二女兒雷歐保羅蒂娜是他的掌上明珠。女兒結婚後的九月,雷歐保羅蒂娜與家人乘船出行,突然一陣風將船打翻,她墜入水中。她的丈夫水性很好。遠遠地,有農民看到他六次潛入水中,以為他在戲水。其實他正試圖將年輕妻子從水底打撈出來。
然而,不會游泳的雷歐保羅蒂娜緊緊地抓著漸漸沉入水中的小船,怎麼也不肯放手。絕望的丈夫決定最後一次潛入水中,抱住妻子的腰,再也沒有鬆手。當別人將他們的屍體打撈出來時,驚訝地看到,就像《鐘樓怪人》中的凱西莫多和愛絲梅拉達,丈夫擁抱著愛妻,死亡也沒能將兩人分離。
他們將年輕的夫妻合葬在一個墓穴中。這年,雷歐保羅蒂娜才十九歲。雨果得知這個消息後,幾年沒有寫作。
當時,小女兒阿黛爾(Adèle Hugo)才十三歲,被發生的家庭悲劇震撼,從此心中留下陰影。長大成人後,阿黛爾陪伴父親流亡,住在英吉利海峽中的英屬小島上,結識了駐紮當地的英國軍官班松。她自認為找到真愛,也認定被班松上尉所愛,追隨他到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上尉出身貴族,風度翩翩,喜歡四處拈花惹草,需要錢的時候才會出現在阿黛爾面前,極似小說《鐘樓怪人》中的菲比斯隊長。
十一年後,當阿黛爾孤身一人被送回父親身邊時,她已經是嚴重的精神病患者,被送入精神病院,從此再也沒有出來。
就國籍而言我是巴黎人,就言論而言我是自由人
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恢復帝制時,為共和思想奮戰的雨果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流浪生活。遠離家鄉,遠離朋友、讀者、巴黎的天空和法棍麵包,雨果需要自己種菜,還要向英國女王每年進貢兩隻雞,他的處境可想而知。在流放期間,他完成了《悲慘世界》等三部小說和多部詩集。
偉大的作家首先必須歷經磨練。雨果雖然被災禍苦難不斷糾纏,並沒有因此憤世嫉俗,變得孤獨閉塞,或是頹廢沉淪。個人的痛苦反而開闊了雨果的胸懷和視野,悲傷中的沉思令他的思想更加敏銳。他為弱者奔走呼喚,為正義、平等、自由而戰。
波希米亞民族也稱吉普賽人。他們源於羅馬尼亞,四處遊蕩,沒有家也沒有住所,他們露宿巴黎街頭,以乞討為生,尤其喜歡住在繁華狹窄的街道上,這樣,行人不可能不注意到他們。男人往往以偷竊為業,巴黎市區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行竊都是他們做的案。年輕漂亮的女人,會帶著三、四個小孩(也不知是不是她的孩子),在街上行乞,如果是十來歲獨立的少女,就會站在街頭賣花,但連花也是偷來的。
這樣的民族,即便在現代的社會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何況在中世紀?他們那時的社會地位可想而知。而雨果將他們其中的一員塑造成小說的主角,為他們說話、給他們以同情,這樣的胸懷十分可敬。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後,英法社會一片漠然,只有雨果發出憤怒而強烈的喊聲: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來源——理想和幻想。歐洲藝術萌生於理想,幻想造就了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帕德嫩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要是說,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有一天,兩個歐洲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大肆搜刮圓明園,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
「……法蘭西帝國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今天,帝國居然還天真地以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淨淨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作為一個法國人,寄居英國,公開控訴英法政府和軍隊在國外犯下的罪行,這是怎樣的清醒和勇氣?
我現在且躺在地上去入夢
一八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八十三歲的雨果在巴黎去世。
他留下一份遺囑:「我捐給窮人五萬法郎。我要乘坐窮人的靈車去墳地。我拒絕任何教堂為我做悼詞,我請求那些教堂為天下人祈禱。我信上帝。」
一八三〇年,五十五年前,維克多•雨果創作了《鐘樓怪人》。小說的第一幕就是描繪早起的巴黎人摩肩接踵地從大街小巷湧向司法宮,準備觀看愚人節上演的聖蹟劇。二十八歲的他怎能想到若干年後,自己的葬禮比《鐘樓怪人》中描寫的愚人節還要擁擠熱鬧、轟轟烈烈!小說中若讓和他的同學,為了占得一個看熱鬧的好位置,從清晨等到中午,而在作者的葬禮上,上千人提前一天等在安放在凱旋門下他的靈柩旁為他守靈,直到第二天葬禮正式開始。
雨果的遺體在凱旋門下陳列了一夜後,第二天,他的靈車緩緩穿過香榭麗舍大道、協和廣場、聖日爾曼大街、聖米歇爾大街,最後入葬於堆滿花束和花圈的先賢祠。
作為法蘭西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像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十九世紀的天際,留下光輝燦爛的文字和波希米亞少女愛絲梅拉達的美麗形象。她的一顰一笑、婀娜的舞步、甜美的聲音、充滿同情心的言語,讓拜訪巴黎主教堂的人都情不自禁地在聖母院廣場上尋找她的身影。
沒有那些一代宗師描寫人間苦難的作品,人權和民權怎能成為今天的人類共識的價值觀?
政治家,透過革命,用血腥殘暴的手段改變社會;而作家的文字,是無聲無息的滲透,雕塑了無數人的良知和愛心。
山颯
於二〇一八年一月
教堂頂上,星空之下
歲月的蹉跎贈予這座教堂的,遠比奪取的要多。時間在主教堂的正面塗上了一層深暗的世紀色調,將建築物的滄桑變成一種魅力。
——維克多•雨果《鐘樓怪人》
當我走向宏偉的目標時
一八二八年,年僅二十六歲的維克多•雨果已經是知名作家,還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自一八二二年成家後,妻子阿黛爾已經為他生下四個孩子。身為一家之主,他需要養家糊口。基於經濟考量,他和出版人恭斯蘭(Charles Gosselin) 簽下了一份合約,承諾創作一部史考特(Walter Scott) 式的小說,第二年的四月交稿。
然而,作家的激情和靈...
目錄
〈導讀〉教堂頂上,星空之下山颯
一八三一年初版前言
一八三二年定本附言
第一卷
I 大禮廳
II 皮埃爾•格蘭古瓦
III 主教大人
IV 雅克•科勃諾爾先生
V 凱西莫多
VI 愛絲梅拉達
第二卷
I 從沙西德到西拉
II河灘廣場
III 以親吻回報拳頭
IV 夜間街頭尾隨美女的煩惱
V 狼狽不堪
VI 摔破的陶罐
VII 洞房之夜
第三卷
I 聖母院
II 鳥瞰巴黎
第四卷
I 好人
II 克洛德•弗洛羅
III 怪獸的看守比怪獸還要凶猛
IV 狗與主人
V 克洛德•弗洛羅(續)
VI 被眾人唾棄
第五卷
I 幸運的聖馬丁修道院院長
II 這個將毀滅那個
第六卷
I 毫無偏見地窺視古代司法
II 老鼠洞
III 玉米酥餅的故事
IV 一滴水換一滴淚
V 玉米酥餅的結局
第七卷
I 向小羊訴說心事的危險
II 教士和哲學家
III 大鐘
IV ANAΓKH
V 兩名黑衣人
VI 公開咒罵七聲的後果
VII 教士幽靈
VIII 臨河窗戶的用途
第八卷
I 變成枯葉的金幣
II 變成枯葉的金幣(續)
III 變成枯葉的金幣(續完)
IV 進入此處,放棄一切希望!
V 母親
VI 三種不同的人心
第九卷
I 狂熱
II 駝背獨眼跛腳
III 聾子
IV 陶土和水晶
V 紅門鑰匙
VI 紅門鑰匙(續)
第十卷
I 貝爾納丹街頭,格蘭古瓦的諸多好辦法
II 您去搶劫吧
III 歡樂萬歲
IV 幫倒忙的朋友
V 法蘭西路易先生的祈禱室
VI 小火苗在遊蕩
VII 沙托佩斯的援兵!
第十一卷
I 小繡花鞋
II 美麗的白衣少女(但丁)
III 菲比斯的婚禮
IV 凱西莫多的婚禮
原版附言Ⅰ
原版附言Ⅱ
〈導讀〉教堂頂上,星空之下山颯
一八三一年初版前言
一八三二年定本附言
第一卷
I 大禮廳
II 皮埃爾•格蘭古瓦
III 主教大人
IV 雅克•科勃諾爾先生
V 凱西莫多
VI 愛絲梅拉達
第二卷
I 從沙西德到西拉
II河灘廣場
III 以親吻回報拳頭
IV 夜間街頭尾隨美女的煩惱
V 狼狽不堪
VI 摔破的陶罐
VII 洞房之夜
第三卷
I 聖母院
II 鳥瞰巴黎
第四卷
I 好人
II 克洛德•弗洛羅
III 怪獸的看守比怪獸還要凶猛
IV 狗與主人
V 克洛德•弗洛羅(續)
VI 被眾人唾棄
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