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的男人是老虎,見到千萬要躲開
在女性的友情世界裡當然不是只有同性,朋友這種角色也會由男性來扮演。和男性成為朋友有著和女性做朋友不一樣的感覺,和他們打交道會更直接,更自在,不用太去顧及對方是不是玻璃心,或者有口無心傷害了對方。
不過,男人也是我們友情世界裡的「危險品」之一。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請八十八對年輕男女回答一些關於友情的問題。結果顯示,男性無論單身與否,都希望自己對女性朋友是具備吸引力的,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還希望能和女性朋友單獨約會。對男性而言,不管女性是否單身,她們都具有吸引力;他們也常一廂情願地猜想,女性朋友對自己是充滿興趣的。
相比較之下,女性大多認為和異性之間的友誼可著重心靈的溝通,只有當她們感情生活觸礁時,才渴望從異性友人身上獲得更多慰藉。也就是說,不管單身與否,男性和異性的友誼是建立在「性吸引力」之上;而女性大多認為和異性之間的友誼可以是「柏拉圖式關係」,即重視心靈上的溝通。
其實從人類發展史來看,異性友誼是個新鮮事物。在歷史的大部分階段,由於性別角色的固化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女之間除了愛情和親情這兩種感情外,幾乎是被隔絕的。陌生男女真正開始近距離接觸,是從工業革命之後開始的。女性開始大量進入工作場所,而不像她們的先人那樣,把一生絕大部分的時間都交給家庭。這個時候,女人們突然發現,身邊出現這麼多形形色色的男人,要如何跟他們打交道?
不幸的是,相對於數百萬年的人類歷史,工業革命距今才區區幾百年的時間。因此,面對這前後劇烈的變化,人類在心理上根本就還沒有進化出一套有效的應對之道,大家完全不知道如何同除了配偶以外的異性打交道,於是異性友誼便在懵懂中摸索、進化。
有學者依據關係中自己和對方的態度,總結了四種主要的異性友誼模式:
相互吸引:自己和對方都有進一步發展的興趣。
渴求:自己想進一步發展,但對方沒興趣。
拒絕:自己沒興趣進一步發展,但對方有興趣。
嚴格的柏拉圖式:雙方都有興趣又沒進一步發展的意思。
看上去只有第四種模式是最接近普世對友誼的定義。
但矛盾的是我們不可能和一個自己認為沒有吸引力的異性做朋友,且男女間想要有純粹的友誼,中間總橫著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性。此乃本能,我們難以抗衡。這也是為什麼經歷了這麼多年,就「男女之間是否有純粹的友誼」這一問題總會形成兩派,各執一詞,誰都難以說服對方。實在是因為我們這是在和自己的人性做抗爭啊。
所以,我們不妨把精力從「有沒有」這個無解的問題轉換到「如何盡可能保持異性友誼的純粹性」上來討論,也許更有價值。
對於女性來說,如果妳有一個自己非常珍視的男性友人,最重要的一步是,要辨別清楚自己對他到底是愛人之情還是朋友之誼,盡可能避免披著朋友的外衣去愛一個男人。不躲藏、不曖昧、不掩飾,對自己的情感能夠有清晰的辨識和控制,是成熟女性的標誌之一。
如果喜歡對方(單身情況下)就勇敢往上「撲」,失敗了最起碼妳們兩人的感情俐落、清爽。
如果真的只是拿對方做朋友,就請一定避免做以下四件事去破壞妳們珍貴的友誼。
第一,作為異性朋友,別隨便和對方說心事。
親人離世,突然覺得生命好脆弱;天天上班、下班,生活軌跡一成不變,不知道活著的樂趣在哪裡;一個人漂在「北上廣」,華燈初上或逢年過節的時候覺得特別孤獨,不知道前途和未來在哪裡……把這些話講給對方聽,就是在說「我一個人好無力,好辛苦,好孤獨」。
人都有脆弱的一面,我們不會輕易向別人展示,這麼做了就說明沒拿對方當「一般人」。「神經大條」點的可能聽聽也就算了,敏感細膩的人回覆時煽點情、憂點心,那種奇妙的情愫立馬就被點燃了。妳會覺得對方好懂妳,為妳們同是天涯淪落人而惺惺相惜。友誼的質變就這麼發生了。
人有心事的時候特別脆弱,也特別容易被觸動。所以,最深、最累、最傷心的心事不要和異性朋友說。
第二,作為異性朋友,別和對方談論另一半。
我的一位同事分手就源於當初雙方談論各自的
前任。
那時她和尚未分手的男朋友正處於遠距離戀愛的第二年,一個東南,一個西北,兩人的不少薪資都貢獻給了通信和航空公司。那時,她和現在的丈夫還只是普通朋友,因為有共同的朋友大家便認識了,一幫人出來玩過幾次。
後來,生病時男友不在,委屈時男友不在,搬家時男友不在,颳颱風那天外面風雨大作男友不在,情人節時男友不在,總之,不該缺席的時刻,男友一場沒落地都缺席了。遠距離戀愛的苦只有另一個經歷遠距離戀愛的人才會明白。正巧,在那群朋友裡,現任丈夫當時和她當時一樣也身處遠距離戀愛中。
然後,他們從電話長途套餐、機票打折資訊逐漸聊到堅守一段遠距離戀愛究竟值不值得。最後,兩人一拍即合,得出的結論是太不划算了!所以,各自把現任變成前任,正大光明地在了一起。後來兩人以戀人身分在一起半年,發現還是做朋友時更舒服,但已經回不去了,只能逐漸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和異性朋友聊另一半的風險是極大的,不知不覺自己就多出個「前任」來,而且當妳意識到還是用友誼的姿勢與新歡相處更舒服時,為時已晚。
第三,作為異性朋友,盡可能避免和對方單獨約見。
這個舉動充滿了曖昧、挑逗和暗示,潛台詞就是在說:「我們搞到一起吧。」
聽說市區公園新引進了一批火烈鳥,很好看,我們去看吧;公園逛完了,天還早一起去看部電影吧,這部片子口碑超好的;電影看完剛好餓了,一起吃個晚飯吧;晚飯吃得有點撐,一起去逛逛走走吧;逛完後,有點渴了,一起去酒吧喝一杯吧……
「我也不知道什麼情況,本來就是見個面聚聚,誰知道一切就那麼自然地發生了。」這是友誼變亂搞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也許有了一開始的「心術不正」,所以發生了什麼也是順理成章的吧。
以前聽過一句話:如果一位女生朋友答應和男生去看電影,這意味著她做好了和妳上床的準備。這話夠狠,也夠真。
如果真想和某個異性保持純潔的、要好的友誼,我覺得妥善的作法是讓妳的另一半和他的另一半也參與到當中來,兩對伴侶,四個人都成為好友,讓愛情成為友誼的邊界線和防護欄。
關於友誼,我最後想申明的是,我不喜歡現在很多人鼓勵發展的那種友誼:結識比自己強的人來讓自己提升。這可能也是一種友誼的形式,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種「圈套」——總要在對方身上獲取點什麼才好。友誼不是高山流水,當然可以因為需求寄希望於對方伸出援手,只是一開始就有「圖謀」的味道在其中,更適合貼上「夥伴」而非「朋友」的標籤。
夥伴是各取所需一起走得更高,朋友是真心換真心一起走得長遠。
上大學時,我是學校裡為數不多跑到外地讀書的學生,一走四年,把中學時的好友都「丟了」;大學畢業後,我又是為數不多跑去大城市工作的人,所以把大學裡玩得最要好的兩個朋友也「丟了」;幸運的是,我在工作中結交到了幾個摯友,是那種當妳和另一半吵架、和父母鬧彆扭時,妳會打電話找她們哭訴,願意把內心最苦的部分拿出來給她們看的朋友。雖然現在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半球,有著十二小時的時差,但彼此依然願意把內心最軟弱、脆弱的部分相互展現出來。
她們讓我明白,好的友誼和好的愛情一樣珍貴,在友誼的世界裡,遇到那個對的人,也要拚命去愛惜、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