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恩為什麼為自己的發現而後悔
1945年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十幾萬人一瞬間在巨大的痛苦中死去,整個廣島也幾乎被一場空前絕後的大火燒毀!
原子彈爆炸後的第二天,消息傳到了英國一座古老的農莊。這裡囚禁著10位德國最優秀的科學家,其中有兩位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勞厄和海森堡。還有一位化學家叫奧托‧哈恩,不久前他也獲得了諾貝爾獎。
當這群科學家得知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以後,哈恩大聲叫道:「什麼!十多萬人的生命被毀滅了?這真是太可怕了!」
接下來幾天哈恩心事重重,晚上也不能入眠。勞厄看出哈恩內心的痛苦,唯恐他一時想不開而尋短見,就悄悄對另一位科學家說:「我們應該採取一些措施,我很擔心哈恩。原子彈爆炸的消息使他非常難過,我怕會發生什麼不幸的事情。」
哈恩為什麼這麼不安和痛苦呢?原子彈與他有什麼關係呢?
(一)
1879年3月8日,哈恩出生在德國東部奧得河畔的法蘭克福市。非常有意思的是,愛因斯坦在6天後的3月14日,出生在德國多瑙河畔的烏爾姆。正是這兩個人奠定了原子彈的科學基礎。
哈恩的祖父是農場主人,但是哈恩的父親不願在農村過寂寞的生活,就到城市謀生,當了一名手工業學徒。出師後,他在法蘭克福定居下來,開了一家玻璃工廠。哈恩的父親一定很精明,因為他的工廠越來越興旺,到哈恩出世時,這個家庭已經上升為富裕的中產階級。而在同一時期,愛因斯坦的父親辦工廠接連失敗,最後破產成為窮困人家。
哈恩家的藏書相當豐富,再加上哈恩有國民圖書館的長期閱覽證,所以他從小就在書香中薰陶。他特別喜歡驚險小說和遊記,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祕島》以及《八十天環遊世界》,更是讓哈恩愛不釋手。尤其是《八十天環遊世界》生動活潑的筆調,真讓哈恩愛不釋手。
這些極有趣味、而且品味高尚的科幻作品,深深感動過哈恩,也影響了哈恩的人生道路。
哈恩的雙親非常注意用美妙的藝術感染孩子。他們常常帶著哈恩去歌劇院欣賞歌劇。德國作曲家卡爾‧韋伯創作的歌劇《魔彈射手》,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創作的歌劇《卡門》,都給哈恩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雖說家庭相當富裕,但父母並不給子女過多的零用錢。每天只准吃兩塊糖,多一塊也不行。有時候,如果哈恩想吃點別的零食,母親就讓他自由選擇:或者吃掉兩塊糖,或者不吃兩塊糖而換取等價的零用錢,去買別的零食。有時哈恩想買點什麼,需要向母親詳細說明原因。如果說得合情合理,母親才肯多給一點零用錢,但大多遭到委婉的拒絕。
嚴格的家庭教育,培育了哈恩具有成為一個優秀科學家的素質。
1901年,22歲的哈恩獲得瑪律堡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接著,在步兵團服了一年兵役。
服完兵役後,他的老師津克(Theodor Zincke,1843−1928)教授請他到瑪律堡大學當助教。哈恩的志向是在化學工業界工作,這無疑是受到開工廠的父親的影響。哈恩認為,在津克教授的實驗室工作一段時間,對將來的發展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因此他愉快地接受了津克教授的建議。這時,哈恩絕對沒想到他今後會走上純科學研究的道路。
1904年,德國一家大的化學公司「考爾聯合公司」的負責人,向津克教授提出,他們公司要一名從事化工的年輕人,條件是必須熟悉某一外國的情況,並能流利地講一門外語。津克教授當然知道哈恩的志向,於是就推薦了他。
哈恩得到這個好機會,當然萬分高興。1904年秋天,哈恩來到英國倫敦大學的化學研究所,在拉姆齊手下工作。拉姆齊是惰性氣體的發現者,還是19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能在他手下工作,對哈恩當然是求之不得了。
拉姆齊見到哈恩時,問:「你願不願意從事鐳的研究?」
鐳是不久以前由居禮夫人發現的一種放射性元素。哈恩在津克教授那兒沒學過放射性化學,因此他為難地說:「我對鐳和放射性幾乎一無所知。」
哪知拉姆齊卻回答說:「不知道沒有關係,也許還有好處,因為你可以用更開闊的思維來研究這個新課題。」
哈恩只好接受這一項研究任務。哪知還真讓拉姆齊說中了,哈恩不僅很快掌握了研究放射性的技術,而且還發現釷的一種新的同位素,哈恩取名為「射釷」,它的原子量是228(現在的值為232.0381)。
拉姆齊對哈恩的發現十分高興,也十分欣賞哈恩的聰明才幹,因此極力勸告哈恩專門從事探測新的放射性元素的工作,而不要進入化學工業界。哈恩慎重考慮了拉姆齊的意見後,改變了原來的主意,決定在放射性領域裡做更加扎實的研究。哈恩向正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工作的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寫了一封信,表示想到盧瑟福實驗室工作一年。再加上有拉姆齊的推薦,盧瑟福很快回信,邀請哈恩去加拿大工作。
(二)
1905年秋天的一個晴朗的日子,哈恩來到了麥吉爾大學盧瑟福實驗室。哈恩很快就感覺到在盧瑟福身邊工作,十分有衝勁又愉快。在這裡,師生之間的融洽、平等的氣氛,是德國大學中很少有的。
開始,盧瑟福對於哈恩發現「射釷」表示懷疑,以為那就是他以前發現的一種「釷-C」。但哈恩馬上證明盧瑟福錯了。盧瑟福立即向哈恩道歉:「這都怪我,我過於輕率地聽信了別人的錯誤意見。你是對的!」
盧瑟福很快就讚賞哈恩的才幹了,並且立刻把「射釷」作為產生α粒子的主要來源。在盧瑟福的幫助和鼓勵下,哈恩又做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發現:一種新同位素「射錒」。盧瑟福很快就再次相信哈恩的判斷是對的。盧瑟福那種超人的活力和洋溢的熱情,使他的實驗室充滿了進取、堅定、和諧的氣氛,這使得哈恩自我感覺在這裡工作特別好。哈恩與盧瑟福成了非常親密的朋友。
像盧瑟福許多其他學生一樣,哈恩常常回憶起盧瑟福那爽朗的笑聲,以及他在模仿別人的俏皮話時,那種頑皮和喜悅的神情。
哈恩在加拿大的時候,白天和夜晚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裡。如果不在實驗室,他大半都在盧瑟福家裡,兩人談起科學研究的事情,總是談不完,有時候,連賢德的盧瑟福夫人瑪麗都有些不高興,因為她更樂意讓她的丈夫和客人一起,聽她彈幾首鋼琴曲。
哈恩也是考克斯(John Cox)家裡的常客。考克斯是麥吉爾大學物理研究所的所長。在他的家裡,科學遊戲最受歡迎。客廳天花板上掛著一盞煤氣燈,當有客人敲門時,門輕輕打開以後,主人要求客人雙腳趿鞋擦著地毯走向煤氣燈,這樣人體上可以聚積一些靜電;然後,客人伸出手指靠近煤氣燈,手指上產生的電火花就點燃了煤氣燈。
1906年夏天,哈恩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麥吉爾大學,回到了對他不太友好的柏林。
離開德國兩年的哈恩,當他回到柏林時,他不僅獲得了豐富的放射性知識和實驗經驗,而且他在行動上還表現出麥吉爾大學的那種作風:科學家之間那種親密無間、隨和愉快的氣氛。遺憾的是,無論是放射性化學還是平等的氣氛,這兩種東西都不受柏林歡迎。因此,哈恩回到柏林後感到有些孤獨。在孤獨之中的樂趣,就是給盧瑟福寫信。在一封信中他寫道:「在德國,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是這樣少,以至於什麼事都得我一個人去做……他們只要一聽到有關鐳的事情,似乎就總是不相信。」
德國化學家可以說相當保守,不大容易接受物理學家們的新發現。他們認為化學是化學家做的事,用不著物理學家來說三道四、胡言亂語。1907年春季,哈恩在一次會議上講述了關於放射性問題的新進展,還談到居禮夫人根據放射性發現了一種新元素鐳。
哈恩講完以後,一位德國著名的化學家塔曼(G. Tammann,1861−1938)立即發言,他斷然否認鐳是一種元素,還說:「所謂的鐳還在不斷地放射,這就是說它還在改革自己,怎麼能認為它是一種元素呢?」
哈恩感到很好笑,又很生氣,於是立即十分坦率地反駁了這位「權威」學者。會後,哈恩的一位好朋友悄悄地對他說:「好朋友,你要謹慎一點才好呢!德國不是英國,不能想批評別人就毫無顧忌地在會上批評起來。已經有人說你徹頭徹尾地英國化了。」
哈恩聽了,雖然氣憤了一會兒,但也沒把這事放到心上。但德國化學家就是不理解化學的新進展,死也不承認新的發現和新的方法。連哈恩的頂頭上司,屢次幫助他找到工作的費雪(H. E. Fischer,1852−1919,19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也一時不能理解哈恩講述的放射化學。有一次哈恩在論文中說:」有些放射性元素僅僅只有極小極小的數量,我們甚至不能用天平來稱,而只能通過放射性來發現它們。」費雪看了以後很不以為然,他對哈恩說:我不能同意你的意見。數量再微,每種元素總會散發出某種氣味,我們透過這種氣味就可以識別不同的元素,怎麼能夠說‘只能透過放射性來發現它們’呢?我就只透過嗅氣味發現過一種化合物。」
哈恩聽了,真是哭笑不得。幸虧在1907年9月,哈恩遇到了一位漂亮而又能幹的女物理學家,才算遇到了知音,擺脫了孤獨的感覺。這位物理學家叫邁特納。哈恩這時已經決定從事放射性化學的研究,正好缺一位內行的物理學家協助,現在有了邁特納肯與他合作,這真是天作之合,哈恩高興極了。哈恩沒有忘記把這件高興的事告訴盧瑟福,他在信中寫道:邁特納小姐已經到物理研究所工作,並且每天在我這兒工作兩小時。」
有了邁特納的協助,哈恩真是如虎添翼。正在這時期,哈恩又遇到了另外一件有利於他的好事。
1910年,在柏林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由於文化部官員的鼓勵,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一時高興,就在大會上宣布,把一塊皇家農場捐出來做科學研究機構,號召工業界和政府慷慨資助研究機構的建立,並且決定首先建造凱薩‧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1911年,我們前面講到的哈伯,被威廉二世任命為該研究所所長。
1912年10月12日,哈恩被任命為其中一個規模不大的研究室的負責人。邁特納也加入了他的研究室。
在研究所正式開始工作的第一天,德國皇帝要參觀研究所,哈恩被指定向皇帝做一番有關放射性現象的演示。過去哈恩在倫敦時,曾經為女士們做過這種精彩的演示。在一間漆黑的屋子裡,用螢光幕顯示放射性引起的各色閃光圖形。女士們看了,大驚小怪,尖叫不止。
這一次,哈恩又如法炮製,布置了一間完全不透光的房子,進去以後什麼都看不見。等到參觀者適應了室內黑暗環境以後,他們就能看見螢光屏上有各種光亮的圖形在閃動和變化。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預先參觀後,都覺得這番精彩演示,一定會使皇帝大為開心。
但在正式演示的前夕,發生了意外的情況。皇帝的隨從侍衛來研究所檢查準備情況時,發現哈恩的展覽室漆黑不見光亮,他憤怒地大聲叫嚷:太不像話了!怎麼能夠讓皇帝陛下進入這樣一間黑漆漆的房子裡?」
哈恩解釋說,這種演示必須在黑暗的房間裡才行,但隨從侍衛根本不聽解釋:不行,絕對不行!要麼取消這個展室。」
哈恩可不願意失掉這個絕好的機會,於是決定在房間裡吊一盞小紅燈。
第二天,皇帝陛下到研究所後,毫不猶豫地就跨進了暗室,一切都按原來計畫順利完成,皇帝看到螢幕上移動著的有美麗光輝的圖形,也像倫敦的女士們一樣,大為驚訝,只不過沒大聲叫嚷。哈恩還別出心裁地把一小塊放射性物質拿到皇帝面前,讓陛下仔細觀看新奇的元素。
當時人們還不清楚放射性對人體有害,因此也沒有對皇帝進行身體保護。50年後,哈恩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說:假如今天我不對皇帝的身體進行保護,就讓陛下看放射性元素,我肯定會被投進監獄。」
(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哈恩被征入伍,改換了身分,於是所有的研究工作都被迫中斷了。哈恩被派到哈伯那兒服役。1905年,哈伯發明了將空氣中的氮合成氨的方法。我們知道,氨可以用來合成高效化肥,這一發明有極其重大的價值,為德國氮肥工業的興起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1915年年初,哈伯、哈恩與其他一些科學家被政府指令研究毒氣。哈伯是毒氣計畫」的負責人。哈伯對哈恩說:我們的任務是建立一支毒氣戰鬥特別部隊,我們要研製新的、殺傷力更大的毒氣。」
哈恩聽了,嚇了一跳,不由倒抽一口涼氣。
接著,哈伯說了一堆大道理」,這些道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明原子彈時,又被一些科學家再次利用。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德國可說是建立了卓偉功勳,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位無比忠於德國政府的人,因為是猶太人,受到希特勒的迫害,不得不逃離德國,最後暴病身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哈恩和邁特納又在凱薩‧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繼續已經中斷了四年多的合作研究。很快,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元素,其原子序數是91。他們給新元素取名為鏷」(Pa)。接著,哈恩又做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工作,因此他被認為是歐洲最權威的分析化學家,尤其在放射化學方面,更有著不同凡響的聲譽。
正在他學術上日見輝煌時,卻捲入了一場學術爭論之中。與他爭論的對手是很有威望的科學家,法國居禮夫人的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禮(Irene Joliot-Curie,1897−1956)。
事情的起因和過程,這兒只簡單地介紹一下。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用慢中子轟擊92號元素鈾時,以為得到了93號元素。由於科學家在自然界只見過92號元素,從來沒有人見過92號之後的元素,所以,如果費米真的得到了93號元素,那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現。
費米開始還比較小心,不敢說自己真的發現了93號元素,只是說有可能發現」新元素。但後來由於沒有人懷疑他的結果,於是費米也開始相信自己是真的發現了93號元素。
當時有一位叫伊達‧諾達克(Ida Norddack,1896−1978)的德國女科學家曾經提出過批評。她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封信,對費米提出了批評。在信中她寫道:現在費米還沒有把握說,中子撞擊了鈾以後反應的生成物是什麼,在這種情形下談論什麼超鈾元素」是不合適的。
諾達克大膽假設,像原子量為238的鈾這樣的重原子核,當中子撞擊它時,它有可能分裂成幾大塊碎片,成為幾種比較輕的原子核。
諾達克的批評沒有受到費米和大家的重視,這有三個原因。一是諾達克不是很出名的科學家,刊登她的信的刊物也不是一流刊物。二是她的大膽假設,沒有任何人相信,因為中子的能量很小,根本不可能」把堅固的原子核撞得分裂開來。舉個例子,一顆手槍子彈最多只能在牆上敲下幾塊碎片;如果說這顆子彈能把這座牆打倒,分裂成兩三大塊,恐怕你也不會相信的。三是哈恩同意了費米的意見,認為費米真的製出了超鈾元素;哈恩是公認的化學權威,這當然使費米相信自己對了。因此,費米拒絕了諾達克的意見。
諾達克與哈恩相識,哈恩也曾經關心過諾達克的研究。因此,在1936年一次見面時,諾達克向哈恩建議說:哈恩教授,您是否可以在您講課中,或者在著作中,提到我對費米的批評?」
哈恩嚴肅地拒絕了,並且說:我不想使您成為人們的笑柄!您認為鈾核會分成幾塊大碎片,依我看,純粹是謬論!」
但過了兩年之後,哈恩自己卻證明了這個謬論」是真理;而且在8年之後,哈恩還因為這個發現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世界上有一些事情就這麼奇怪!
正當哈恩否定了諾達克意見之後,法國著名的化學家伊倫娜卻指出,諾達克的意見很可能是對的。伊倫娜在實驗中發現,用中子撞擊鈾以後,在反應產物中找到了比鈾輕得多的產物,其原子量只有鈾的一半。如果伊倫娜的實驗是真的,那鈾原子核就真的被中子撞成兩大塊了!
哈恩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都不相信伊倫娜的實驗結果,一些人還嘲笑伊倫娜:伊倫娜還指望利用從她光榮的母親那兒學到一點化學知識,其實這早已經過時了。」
哈恩訓斥了說諷刺話的人,但他也不同意伊倫娜的意見。因此他以私人名義寫了一封信給伊倫娜,建議她更細緻地重做一次實驗。哈恩認為自己夠客氣的了,否則他會在刊物上提出批評,那伊倫娜就會出大醜了!
但是伊倫娜一點也不領哈恩的情,她在前一篇文章的基礎上,又發表了第二篇文章,進一步肯定了第一篇文章的結果。哈恩生氣了,覺得伊倫娜太不自量,竟然完全不聽一下他的善意勸告,一意孤行。他氣惱地對助手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1902−1980)說:我不會再讀這位法國太太的文章!」
哈恩的話說過了頭,因為幾個月以後,他不得不仔細讀這位法國太太」的文章。
過了幾個月,秋天來了。這時,哈恩的親密夥伴邁特納女士逃出了德國,因為她是一個猶太人。當希特勒開始迫害猶太人時,邁特納因為是奧地利人,所以一時還不會受到迫害。但到1938年希特勒吞併了奧地利以後,邁特納馬上陷入了危險之中,她甚至連一份出國簽證都弄不到。幸虧同事想辦法,她才裝扮成外國的旅行者逃到丹麥。
邁特納一走,哈恩失去了一個有力的幫手,心中非常煩惱,脾氣也大了許多。有一天,哈恩正在辦公室抽雪茄,忽然斯特拉斯曼激動地跑進辦公室,對哈恩大聲說:你一定要讀這篇報告。」
哈恩一時給弄糊塗了:什麼報告呀?」
斯特拉斯曼把一份刊物遞給哈恩:伊倫娜教授又發表了第三篇文章,肯定了她前兩篇文章的結果……」
哈恩不耐煩地打斷斯特拉斯曼的話:我對這位法國太太最近寫的東西,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斯特拉斯曼毫不退讓,說:我可以肯定,她沒有犯任何錯誤,是我們錯啦!」
不可能的!」哈恩生氣地大聲說。
你耐心點,聽我講;如果你聽完了再發脾氣,我就不作聲了,行吧?」
哈恩只好耐著性子聽。聽著聽著,哈恩震驚了。斯特拉斯曼說對了,伊倫娜沒錯,是自己堅持錯誤好幾年!
斯特拉斯曼還沒說完,哈恩大叫一聲:走,快到實驗室去!」
雖然這消息對哈恩猶如晴天霹靂,但哈恩終於不愧是優秀的科學家,他一旦明白自己錯了,就會馬上承認,並盡一切力量弄明白自己為什麼錯了。這就是一個偉大科學家所應該具備的品質。也正是由於他承認了錯誤,才接著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經過幾天艱苦的實驗,哈恩不得不承認,伊倫娜的實驗報告完全正確,用中子轟擊鈾以後,在反應產物中的確多了一種比鈾輕得多的元素。但到底是什麼元素呢?伊倫娜沒有最終確定,只是說大概是什麼。哈恩決心弄個一清二楚,他是歐洲最有名氣的化學分析能手,這個艱巨的任務,真是非他莫屬了!
哈恩到底是真正的權威,他很快就明確指出,伊倫娜沒弄清楚的神祕產物是鋇(Ba)。鋇的原子量是137多一點,而鈾的原子量是238多一點,這就是說鋇的原子量只是鈾的一半左右。鈾原子核真的被中子撞得分裂」了!這真是讓人們無法想像的事情。哈恩不禁非常慚愧,諾達克幾年前提出過這種設想,而自己一口否定,還嘲笑過她!
哈恩完全相信,在化學分析上他絕對不會錯,可是在物理解釋上,他可是一點把握都沒有。如果邁特納沒有走,那就馬上可以問她,可惜她走了。儘管如此,哈恩知道他們做出了偉大發現,必須一方面寫信徵求邁特納的意見,一方面儘快把自己的發現發表出去。他急忙告訴《自然》雜誌的主編,請他務必留一個空白版面,我有重要發現要發表」。主編同意,但12月22日以前必須將稿件寄來」。
12月22日,哈恩終於把文章寫好,寄給了《自然》。寄走之後,哈恩又有點後悔,邁特納還沒回信,還不知道物理上能否說得過去。如果物理上毫無可能實現這種分裂反應」,那怎麼辦?也許……後來,哈恩曾對人說:當文章送往郵局之後,我又覺得分裂反應完全不可能,以致想把文章從信箱裡取回來。
再說邁特納。她收到哈恩的信以後,開始她也不相信。她還記得前幾年諾達克的假設,當時她也堅決拒絕接受諾達克的假設,並勸人們把這種荒謬的假設扔到廢紙簍裡去」。現在,哈恩卻不可置疑地證明了諾達克的假設是對的,這怎麼不使她感到震驚和不解呢?但她相信哈恩一定不會錯。
經過緊張的思考和計算,她終於發現,對於很重的原子核(例如鈾),中子是可以把它們撞成兩半,分裂開來。邁特納是怎樣思考和計算的呢?這兒不多講,她只是很快計算得出這一反應完全符合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方程式E=mc2。這就足夠了!
邁特納很快回信給哈恩,信上寫道:我們已經詳細地讀過你的大作,並認為從能量角度上看,像鈾這樣的重核是有可能分裂的。
偉大的波耳不久也知道了邁特納的證明,他立即用手敲他自己前額,喊叫道:啊,我們過去都是一群笨蛋!肯定是這樣,真是太妙了!」
不久,哈恩的偉大發現震動了全世界。當時正值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期,科學家馬上意識到,哈恩的發現可以使希特勒生產一種威力極為巨大的爆炸武器——原子彈。如果這個戰爭瘋子有了原子彈,那整個世界就會陷入毀滅性災難!於是一群由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等歐洲國家逃亡到美國的科學家,積極呼籲:美國必須搶先研製出原子彈,否則希特勒會讓原子彈在美國爆炸。」
羅斯福總統接受了製造原子彈的建議。經過3年多的努力,原子彈終於在美國製造出來。1945年8月6日,人類製出的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
(四)
1945年4月底至5月初,當時德國已經戰敗,這時美國有一支特殊部隊,在德國快速挺進。這支部隊的代號是阿爾索斯」,它由兩輛坦克、幾輛吉普車和大卡車組成,任務是逮捕德國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收集製造原子彈的技術資料並保藏起來,不讓外泄。
不久,阿爾索斯」逮捕了德國最重要的10位科學家,他們當中有得過諾貝爾獎的海森堡、勞厄,還有最先證明核裂變的哈恩。
剛開始,他們被關押在德國的海德堡。透過窗戶,這群高貴的俘虜」可以看到遠處的古老塔樓。當人們看到門口有持槍的崗哨時,才知道自己是被關押的俘虜。開始,他們有些害怕、苦惱,如果他們被當作戰俘受審,今後的命運就不那麼美妙了。
5月上旬,他們被押送到巴黎,住在巴黎西部的一座別墅裡,管理他們的軍人,對俘虜們很客氣,待遇也不錯,比在戰爭時的生活還要舒適。他們可以到花園裡做各種體育活動;海森堡還可以憑記憶彈奏貝多芬奏鳴曲。
7月23日,他們又被送往英國。在登上飛機時,一位同行者問哈恩:哈恩先生,當你登上飛機時,有何感想?」
啊,很疲倦。」哈恩沉悶地回答。
到了英國,他們受到了很好的接待,被安置在一座花園般的古老農莊裡。他們可以在花園裡散步,做運動,也准許思考科學問題、作科學報告;還有遊戲室、圖書室。但他們的前途未卜,所以他們仍然十分苦惱。
8月6日,英國電臺報導,說美國空軍在日本某地投下了一顆原子彈。這群俘虜聽到這一報導後,極為震驚。他們立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人懷疑聽錯了,認為美國不可能製出原子彈。這些德國優秀科學家們不能相信,美國科學家會超過他們德國人。因此有人說:不可能吧?是不是聽錯了?」
海森堡也不相信,說我不願相信這個消息。」
哈恩聽到這消息以後,震驚得幾乎支持不住要暈倒,臉色蒼白。他心中痛苦地想:天哪,我的發現竟給人類造成了這麼大的災難!這真是罪過呀!」
自從聽到原子彈爆炸的消息以後,他的心情一直處於極度壓抑和痛苦之中。他的同行非常擔心,唯恐他在絕望之中自殺。同行們相互低聲叮囑:對哈恩要多加注意!」
一位與他囚禁在一起的物理學家巴格(E. R. Bagge,1912−1996)博士,在8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可憐的哈恩教授!他向我們說,當他第一次知道,用鈾裂變製成的原子彈會帶來如此可怕的後果,他連續幾夜都無法入睡,他甚至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好幾天,同行們都等哈恩確實睡著了才上床。哈恩並沒有真的去尋短見,無數慘死在原子彈爆炸中的生命,的確使他憂傷、消沉。這使他又一次想起了哈伯,哈伯因為研究毒氣,最後落得暴死異鄉。但有一點使哈恩稍微感到安慰的是,原子彈不是德國人製造的。他在後來常對人說:使我高興的是,德國人沒有製造和使用原子彈,是美國人和英國人製造和使用了這一殘酷的新式戰爭武器。」
美國人在使用原子彈時,德國人已經投降,而且早已知道德國人根本沒有製造出原子彈,德國科學家的研究離製造原子彈還差得遠!美國人似乎根本不必扔原子彈。但他們扔了,而且扔了兩顆!為什麼要扔呢?原因與當年哈伯給哈恩講的理由一樣:可以更快地結束戰爭,讓美國少死一些軍人。
歷史是多麼驚人地相似啊!科學家的偉大發明、發現常常殘害了人類自己。今後科學家還會有什麼樣的發明、發現被更加殘酷地用於殘殺人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