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 言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於是他命令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回報說:『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歐陽子喟然嘆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
明白了那是什麼聲音以後,歐陽修隨後加以描繪鋪張,於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一○五九年)完成了這篇流傳千古的「秋聲賦」。推原厥始,是由於這位古文大宗師在夜讀,更深夜靜,方能夠清楚的聽見自西南方來的聲音。如果是晝讀,噪音壓下樹間的秋聲,則這一篇賦的動機也就無從引起了。
生活於今日噪音包圍中的人們,可能很嚮往宋時的寧靜的社會。歐陽修寫作「秋聲賦」時,大概是在開封做知府。開封雖是個城市,但是我們可以確知那時夜間沒有計程車的喇叭,電單車的排氣,收音機的黃梅調,和麻將牌的嘩啦嘩啦聲。大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夜間萬籟俱寂,祇有秋聲進入文豪的耳鼓,創作的靈感就來了。
但是就夜讀說,卻不是一切都今不如古。例如今天的電燈,就是古時的任何照明工具都比不了的。沙發椅和鋼絲床也都是夜讀的恩物。所以今日的文人也多在享受夜讀之樂。至少,夜間鄰兒吵鬧的聲音中止,街上的行人車輛減少。而午夜後,現代的嘮叨鬼播音與電視一齊自行殞滅,人類思想活躍自由的機會才算來臨了。
我在白天看書報,是粗讀,把要細看或剪存的地方夾上紙條或用紅筆勾出。到了夜晚再加細工。如果覺得有值得譯介或引用的,也就在這時下筆,因為這時的工作效率比較好些。「夜讀雜記」是打夜作的產品。所記不涉經國濟世的大事,祗是介紹一些新知識,談論一些日常生活與社會問題。取材不受限制,文筆求其輕鬆。總希望在不枯燥的情形下使開卷略略有益,也就不算白白熬燈費火並且禍延紙張油墨了。
(五十二年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