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 言
我的回憶錄第一集「大湖的兒女」已間世,現在繼續出版第二集「火燒趙家樓」。這一個題目似乎有點爆炸性,但確是一種愛國赤忱的象徵,愛國的熱血熊熊像一把火,這是「五四」運動當時的一幕,最熱烈的一幕,所以我用了它。
在這本專集裡,我首先把民初清年大學生們對愛國的狂潮,就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加以忠實的記述,以謙實我中華民族自我的覺醒:一方面反抗強權與抵禦侵略而奮鬥,一方開始為接受西方的新思想新學說與新制度而努力,於是繼「五四」運動之後產生了另一種自強的運動即「新文化運動」。我除了懇切的敘述這些大事之外,還引證了當時新文化運動領導者對中國文化的看法和主張,而且就我個人的立場略事評論,並特別舉出國父對於這兩個運動的見解與支。這是本集最重要的一點。
其次是國民革命的北伐大業,就我親身先後參與兩次北伐的經歷加以記述,雖是這個大時代的一鱗一爪,也可由我的筆下反映當時民心的歸順與士氣的高昂,尤其是偉大領袖蔣總司令的英勇的領導指揮,才奠定了全國統一的基石。「五四」以後優秀的新青年們多加入了中國國民黨,成為各級黨政軍的精鍊的幹部,工作在北伐軍中,正由於這種新血輪的注入,我們的民族更有了蓬蓬勃勃的新機。這又是本集最重要的一點。
敬請讀者注視這類重大的史實,對我的記錄不吝指教。至於有關我個人的經歷與生活,那真是小而又小的瑣事。小得像芝麻一樣。愛吃餅油條的人,芝麻落在桌子上,有時用手指拈起送進嘴裡,可能感到一點點興趣。我所倚賴於親愛的讀者的也不過這一點點。
本集寫到民國二十年止。我畢業北大後,除兩次盾筆從軍外,先後在上海、在長沙、在安慶,擔任教育及文化工作,也兼做了一些小官,那只是「玩票」,我的本行是文化與教育。但在這些經歷裡,接觸了許多朋友,體察了許多民情,遊覽了許多山川,蒐集了許多史料,也不能說是毫無益處。我用淺顯平易的筆調,輕靈生動的辭句,來記述甚至描寫這些人物故事、社會傳聞,莊諧雜出,細大兼收,以適應讀者的普遍性,不限於年齡和階層。總之,我是期待著傳出一些時代的心聲和影像,至於是否成功或失敗,那就只有靜候讀者的批評與指教了。
民國五十八年四月三日記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