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剖析孔子仁學開始,提出中國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問題,認為血緣、心理、人道、人格為四大因素,孟、荀從內、外兩方展升為光輝的個體人格和偉大的人類特徵,而以實用理性,樂感文化為總精神。本書並以此貫 串論說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種主要思潮、派別和人物。其中著重論證了中國的辨證法是「行動的」,而非「思辨的」(不同於希臘、歐洲),論說了秦漢時期所形成具有機反饋機制的「天人感應」宇宙觀流傳至今,莊子、禪宗的哲 學是對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學,宋明理學作為道德形而上學仍具有重要價值,以及在明清時期思想中「冶人」與「冶法」已出現分離,標誌著中國式的政教合一將逐漸動搖,認為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趨向等等。
作者簡介
李澤厚
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一九八0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