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部第一人稱的紀錄片
當我知道劍非有記錄哈佛見聞的念頭時,本以為會是一本談個人心路歷程、法學思辨的書籍,沒想到,《取法哈佛》這本書的一大部分,是法律人留學的工具書。
這樣的資訊,在過去,可能只在學長姐的口耳相傳,或者是網路論壇之間,極少有像劍非這樣系統性的整理出來。我不禁去想,劍非作這本書的動機是什麼?我猜,是他所入的寶山太豐富,不忍心一人獨享吧。
跟著作者一頁一頁的讀下去,彷彿看著一部第一人稱的紀錄片,有留學的準備、課堂的討論、生活的休閒、制度的探討等等,喚起了我四十年前的回憶,我也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老掉牙笑話:
聯合國出了一道題目,請全世界的小朋友作答:「對於其他國家糧食短缺的問題,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問說:什麼是糧食?
歐洲的小朋友問說:什麼是短缺?
亞洲的小朋友問說:什麼是自己的看法?
美國的小朋友問說:什麼是其他國家?
這則笑話裡,描繪美國的小朋友不知道其他國家,是對「單邊主義」的諷刺。當然,這只是笑話,事實上,由於美國橫跨全球的軟硬實力,美國的高等教育非常注重超國界觀的培養。說注重也不對,應該說自然而然,所關注的領域就必然注重超國界脈動。
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有沒有國際觀,決定了自己是選擇或被選擇。有跨出國境的能力,就可以在世界的舞臺競爭;反之,若被國境侷限,展度與寬度也就自然會受到限縮。
而留學,對許多人來說,可說是眺望國際的第一個窗口,在我求學的年代,更是如此。由於科技的進步,物理上的距離已經不再是重點,心態上是否有所重視,才是關鍵。對於有機會出國的學生,我會鼓勵他們,畢竟,與不同種族、文化背景同學的互動,是一生難得的經驗;而對於選擇在國內升學的,我也會建議:就算留在臺灣讀書,給自己一個功課,保留一種「留學」的心情,努力地去拓增自己的超國界視野。
目前臺灣大部分的高等學校,並不乏優秀的師資以及求學的資源,但不管老師多麼的優秀、學校的資源多麼的豐厚,關鍵還是學生怎麼去思考自己的學習之路。
而在這本書中,劍非一點一滴的記錄他在哈佛的學習之路,例如,他開門見山的指出哈佛法學院最特殊之處,在於它提供學生法律唯實主義(Legal Realism)的薰陶與豐富的學術資源。在這項觀察下,劍非的每一篇札記對有志留學哈佛的同學,都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指南。其實,對於不打算出國留學的同學來說,也不妨從這本書去問自己一個問題:是否也可以給自己一個和劍非一樣的功課,提起筆來,去試著記錄,自己在大學或研究所生活裡的學習點滴、以及自己對全球化的感想思悟呢?
最後,很多人都會感嘆,覺得臺灣在內耗、在空轉,這中間有很大的原因,是缺少面向國際的思考維度,當別人已經開始奔跑了,我們還在看地圖,憂心忡忡之餘,不免期待像劍非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劍非的書,就像一部以文字拍成的留學紀錄片,希望讀者可以從這部文字紀錄片中,得到學習上的啟發。
陳長文
2013年11月於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