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2
創齡時代來臨了!
本書開宗明義就是告訴你—創齡時代(active aging)來臨了。根據肯‧戴科沃博士的說法,六十五歲之後還能是生龍活虎的人生新階段,就叫創齡時代,真正的老年還要往後延至少十年呢!
哇!這樣說來,難怪滿街趴趴走的銀髮族/熟齡潮/嬰兒潮……,不管你怎麼說,他們都在退休之後,還開心地參加社區大學、出國旅遊、同學聚餐,擔任義工,或是受邀為企業顧問、做才藝教師等。
在我的觀察裡,這群活力十足的「創齡人士」,多數早已接受自己的職位、身分或收入的變化,並且和社區活動做了無縫接軌的銜接。
誠如觀察入微,而且多年深入研究高齡化議題的作者王乾任先生所提醒的「退休之後再來規劃會來不及。」他說:「想要享受理想的老年退休生涯,最遲到四十歲,就要開始詳細而審慎地規劃。」
天哪!四十歲,不是還在職場力爭上游、拉拔子女就學的階段嗎?居然就要事先規劃往後二十年的人生景況……沒錯,「未雨綢繆」畢竟還是老祖宗的至理名言。
本書針對退休後的創齡人士提供最周全的提醒,作者勸我們別再想著「養兒防老」,也不要成為客廳裡的「巨大化垃圾」;若孩子搬回來住,要視為房客,大家約法三章,建立生活公約;夫妻也要規劃日常生活,絕不是回家做老太爺,讓老婆忙裡忙外受不了……。
另外,存好退休金,做好健康保險,善用社會福利的長照制度,多和跨世代接觸,並且有時稍微任性過活也不錯。這些說法都是見微知著,鼓勵大家過一個有品質的人生第二春。
無獨有偶,最近巧遇三位「創齡小姐」,她們有的是老公走了,有的是和老公離婚,她們之中的一位有三個女兒,賣掉老屋,重新購買小套房,七十八歲的她每天忙著到醫院、郵局做義工,人生既充實又快樂。
第二位,是把老屋留給兒子和媳婦一家人住,自己搬進小套房,也是開心得不得了,沒有婆媳問題、沒有家事要做,她說:「兒子每個月付給我的房租,讓我日子過得輕鬆無比。」
第三位,則是把兩棟房子賣掉,所有存款包括退休金,讓她在養生村安枕無憂,她說:「兒子一家人要見我還得先電話預約呢!因為我每週學書法、跳土風舞、烹飪,還安排出國旅遊,我可是忙得很呢!」
人生就是要這樣過,作者提到他的老奶奶,直到晚年還是快樂地獨居,不但學太極拳、土風舞,還報名長青學苑學書法、學英文;結伴出國旅遊至少十七次,幾乎全世界走透透,這可是長輩給子孫最好的生命見證啊!
開始享受人生的第二春吧!
開始規劃有趣而充實的「創齡生涯」吧!
「活到老、學到老」之外,再加個「做到老」、「樂到老」也是挺不錯的呀!
兩性關係專家、人際關係達人 吳娟瑜
自序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全然只是他自己。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塊,海洋的一部分。
~約翰‧多恩
大學念社會學時,第一次接觸到老年化與高齡化議題。老年社會學研究指出,人在邁入老年期後,將從主要的社會角色上退下來,老年人必須重新尋找與社會接軌、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否則不利老年期生活。
寫完《人生下半場的幸福劇本》的稿子後,轉念一想,大抵老年人跟剛從學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一樣,都需要來一次「再社會化」,拋棄過去的人生階段所學到的觀念與社會角色職能,重新建構。
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是適應職場的利益結盟式人際關係,不再只以情感連結的方式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老年人則可能剛好相反,必須捨棄太過熟悉,以利益為主導的職場互動模式,回歸情感連結為主的人際關係型態。
老年社會化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穩健地發展老後生活的各種人際關係,從退休後與另一半的日常生活相處模式、沒了老伴時的另覓黃昏之戀,到與兒孫的互動、手足與親戚情誼的重拾,再到一般鄰里的來往,乃至後生晚輩的提攜照顧與引導。唯有多替老後生活注入情感連結,不讓自己成為一座孤島,老後生活才能更有品質。
這本書想說的毋寧是,希望老年生活有好的品質,必須當個「有情人」,讓自己的生活多一些情感連結,少一些功利依賴,而拙作則是從配偶、親子、朋友等面向切入,逐一探討老後生活情感連結的經營祕訣,以及萬一老後必須一個人生活時,該如何透過多交朋友,以及和親朋往來的方式,維持高滿意度的老年期生活。
如果要以一句話總歸這本書的主旨,那就是請「當家人的好家人、伴侶的好伴侶、子孫的好祖父母、朋友的好朋友、年輕人的好前輩」。「請多交一點沒有利害關係的朋友,不拿商場上的利害關係算計自己的人情交往。」扮演好每一個社交角色,獨立自主一點,別老想依賴別人。當個有情有義、稍微豁達率性而活的長者,就越活越青春了!
王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