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三版序
安寧照護:臨終關懷與四全照顧服務
安寧照護是一種積極治療的態度以緩和身體不適,讓患者安詳且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同時,它也讓家屬能順利度過死亡所帶來的悲傷期,達到平靜、安寧與生死兩無憾之目的。因此,安寧照護的發展可說具備「四全照顧」之特色:
(一)全人照顧:是指身、心、靈的整體照護。在一般病房中,僅注重病患身體的照顧。然而,對於癌症末期的病患來說,他們不僅需要照護身體症狀,也需要照護其心理、靈性與家庭的問題。由此觀之,這的確是一種全人照顧。
(二)全家照顧:意指不僅需關心病患,也要關懷家屬。當病患最終走向死亡時,它是整個家庭,甚至是全家族的大事。作為照顧病患的家屬,他們也可能出現生理、心理與悲傷等問題。因此,安寧照護不僅需照顧病患,也要照顧家屬。
(三)全程照顧:亦即整個過程中,照護者需陪伴病患行至臨終,並且輔導家屬度過低潮。特別是當病患死亡後,還要做家屬悲傷的輔導。這可讓病患家屬的創傷降至最輕,不致於產生某些後遺症。
(四)全隊照顧:係指結合專業醫療團隊的照護工作,其成員主要包括: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師、志工、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與宗教人員等,共同照顧病患及其家屬。
未來,健康照護專業者(尤其是健康照護社工員)可抱持更積極且主動的態度加入安寧照護醫療團隊,這不僅可讓醫療機構內部的高層更進一步認知到健康照護專業者間之合作的重要性,也能讓健康照護社會工作在醫療團隊的合作關係中,發揮專業性與預防性之功能。唯有如此,方可提升健康照護專業者的專業地位,並使病患及其家屬皆能獲得最佳的醫療團隊照護與支持。此外,也有人認為:隨著健康照護社會工作績效的展現與受重視,未來,醫療機構的醫療團隊需要專業社工員的機會明顯增加。因此,健康照護社工員應更積極地參與安寧照護醫療團隊之運作。畢竟,《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後,健康照護社工員即有了新任務,與醫療團隊成員較密切的互動,也更能發揮社會工作的專長。未來,健康照護社工員需更具創意地研擬照護服務方案。據此,當可對健康照護社會工作帶來相當正面的意義。
在本書增訂二版的第五篇〈醫療權力關係:結構與互動〉中,我們分別探討了「醫療職業:權力結構與位階變遷」以及「醫病關係」,但我們並未提及醫生、病患與家屬間的關係。顯然地,這不僅無法瞭解健康、疾病與醫療照護間的關係,也可能忽略專業醫療團隊間的合作關係。因此,本書利用增訂三版的機會,適時加入〈老化照顧服務:安寧照護〉一章,不僅可考慮老化照顧服務對專業醫療團隊的挑戰,也能檢證安寧照護對病患個人及其家屬之健康與福祉的意涵。
一直以來,本書試圖整合傳統醫療社會學的核心理念,並適時融入新近的身體、健康與疾病社會學文獻的某些論點。據此,增訂三版較大幅度的改變包括:
(一)新增第十四章〈老化照顧服務:安寧照護〉:據此,第五篇〈醫療權力關係:結構與互動〉乃包括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所關注的醫療權力關係議題,它們牽涉到醫療職業的權力結構與位階變遷、醫病關係,以及專業醫療團隊的安寧照護服務之合作關係共三個重要議題。
(二)延伸「問題與討論」單元:本書再版時,即在每一章的最後增加「問題與討論」單元,題目約5題左右。然而,增訂三版後,某些章節已做局部性的修改,因此「問題與討論」單元也延伸為6-7題。我們希望讀者在讀完每一章後,都能針對該章內容進行思考,以加深印象與達到反思之效果。
(三)補充各章關鍵詞彙之內容:在全書的相關章節中,我們會盡可能增補與健康、疾病、醫療有關的關鍵詞彙,以充實增訂三版的內容。譬如說,在三版的內容上,我們已適切地將安寧照護、四全照顧、臨終關懷與日常生活醫療化等概念補充為各章節的重要內容。
(四)調整書中可用的圖表資料:藉由本書的增訂,讓我們有更新與補充資料的機會,可將相關的圖表資料加以調整。
(五)更新本書內文所附列照片:為了讓三版內容更趨活潑且生動,本書內文已將特別附列的數十張照片加以更新。在此,要感謝出版社編輯適時地協助完成此一工作。
本書增訂三版的完成,要感謝金門大學健康護理學院的所有同仁,以及一直以來不斷給我鼓勵與協助的師長、友人與學生。內人海娟不辭辛勞替我分擔照護兩位子女之責任,以及學術生涯一路走來的鼎力相助,都讓我有更寬裕的時間可準備本書的增訂工作。本書承蒙三民書局的慨允增訂,尤其是發行人劉振強先生的支持,以及該公司編輯們的多次聯繫與認真校對,都讓作者銘記在心,並深致感謝。增訂三版已完成,尚祈師長與先進不吝指正,期使本書內容更臻豐富與完美。
葉肅科
2016年1月
序於金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增訂二版序
健康、疾病與年齡:生命歷程觀點
從生物學與心理學觀點來看,人類生命週期被視為一種包含成長、成熟與退化的自然、普遍與持續過程。雖然健康、疾病與醫療社會學者並不否認生物與心理因素的關聯性,但他們更關注年齡分類的社會與文化層面。晚近,有些社會科學家已開始拒絕「生命週期」的理念,轉而支持「生命歷程」的概念。因為生命週期一詞常用來描繪個人通過許多固定的、明顯以年齡界定為階段的過程。換言之,「生命週期」意味著個人生命是固定的範疇,並假設了一種穩定的社會體系。然而,「生命歷程」概念則顯示:個人是以更彈性的自傳或歷史模式存在於持續變遷的社會體系中。
因此,將生命看作「歷程」的生命歷程觀點可凸顯個人在生命歷程中的選擇權,這比將生命視為個人幾乎無掌控權的「週期」觀點更易於理解。其實,生命歷程可比擬成公車行程,據此,公車牌與搭乘點即代表生命的不同區段。雖然公車總是循著相同路線,但公車站的地點卻可改變。就此意義而言,童年、青年與中年的公車牌與搭乘點會因時而延長或縮短,也隨著地區與文化不同而有差異。從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個人在人生旅程的每個階段會扮演不同的角色與地位;然而,生命歷程觀點卻告訴我們:人生旅程階段的長度與模式是受到個人、社會、經濟與文化因素的影響。
在本書初版的第三篇〈醫療服務對象:健康與社會地位〉中,我們分別探討了健康、疾病與社經地位、性別、族群和生活方式間的關係,但我們並未提及健康、疾病與年齡間的關係。顯然的,這不僅無法瞭解健康、疾病與生命歷程間的關係,可能也忽略健康、疾病與年齡間存在的不平等關係。利用本書再版時,適時加入〈健康、疾病與年齡〉的章節,不僅可考慮年齡或生命歷程對健康的衝擊,也能檢證年齡或生命歷程對個人健康與福祉的意涵。
一直以來,本書試圖整合傳統醫療社會學的核心理念,並融入更新近的身體、健康與疾病社會學文獻的某些新論點。據此,本書再版的較大幅度改變包括:
(一)新增〈健康、疾病與年齡〉一章:本書再版全書計有六篇十五章,主要新增第八章〈健康、疾病與年齡〉。據此,第三篇〈醫療服務對象:健康與社會地位〉乃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所關注的醫療服務對象之健康不平等議題,它們牽涉到社經地位、性別、族群、年齡與生活方式五個主要因素或變項。
(二)增加「問題與討論」單元:本書在每一章的最後均會增加「問題與討論」單元,題目約5題左右。其目的是讓讀者在讀完一章後,能針對該章的內容進行思考,進而達到加深印象與反思的效果。
(三)補充各章關鍵詞彙之內容:在全書的相關章節中,我們會盡可能的增補與健康、疾病、醫療有關的關鍵詞彙,以充實再版的內容。譬如說,在再版的內容上,我們已適切的將臨床凝視、醫源病、醫療劊子手、臨床自主性,以及臨床方法等概念補充為各章節的重要內容。
(四)調整書中可用的圖表資料:藉由本書的再版,讓我們有更新與補充資料的機會,也有調整書中相關圖表資料的可能性。
(五)更新本書內文所附列照片:為了讓再版內容更趨活潑且生動,本書內文將特別附列的數十張照片加以更新。如此,不僅可進一步豐富再版的內容,更可讓讀者瞭解到:這些照片也是健康、疾病與醫療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本書再版的完成,要感謝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所有同仁,以及不斷給我鼓勵與協助的師長、友人與學生。當然,我也要感謝內人海娟的鼎力相助,以及不辭辛勞的替我分擔照護兩位子女的責任,讓我有更寬裕的時間可準備本書的再版。本書承蒙三民書局的慨允再版,尤其是發行人劉振強先生的支持,以及該公司編輯們多次的聯繫與認真校對,均讓作者銘記在心,並深致感謝。惟再版撰寫恐怕仍有疏漏、錯誤或辭不達意之處,是作者的力有未逮。尚祈師長與先進的不吝指正,期使本書內容更臻豐富與完美。
葉肅科
2012年2月8日
序於臺北市外雙溪東吳大學
序
30年前,當我們談到健康、疾病與醫療時,可能會想到醫院、醫生、護士、藥品與急救箱。然而,邁入21世紀的今天,映入我們腦海的可能是許多不同意象,例如健康食品、健康俱樂部、健康檢查、有氧舞蹈、瑜珈、維他命丸、跑步鞋、芳香治療、民俗治療與另類醫療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健康似乎已成為一種文化普遍存在的特色。健康、疾病與醫療明顯受到大眾媒體的高度關注,無論電視、廣播、報紙、雜誌與錄影業莫不投入相當大的篇幅、時間與人力來報導這些相關議題。因此,有關健康、疾病與醫療的資訊與知識不再只是健康或醫療專家的財產或專利。至少,每個庶民均有其健康與疾病的生活經驗,也都有他們自己的某些醫療知識。
健康與疾病的研究不僅是醫療實務的研究,也牽涉到社會層面的關聯。疾病是一種基本的人生經驗,也是所有社會均需克服的難題。在不同社會裡,疾病的界定與管理提供一種對一般社會類屬與過程之洞察。再者,疾病並非隨意的分布,而是社會的分布。藉由疾病的社會分布之探討,我們可深入瞭解不同社會的資源與權力分配。在現代社會裡,處理健康與疾病問題的醫療科層制或機構往往構成國家與私人(或公民社會)醫療支出的主要面向。這些機構、醫療人員,以及醫療體系支出模式的分析,也提供我們檢證不同社會的經濟資源與政治結構的另一種關注點。
本書的目的主要在引介當代健康、疾病與醫療社會學的一些新知與重要辯論課題。這樣的一本書並不試圖提供讀者一種無所不包或徹底無遺的學科領域之解釋,而是要盡可能的概述其晚近新發展,並且設法釐清它們與當代健康、疾病與醫療變遷的關聯性。醫療社會學新論的主要努力之一是:讓我們瞭解社會學對於當代身體、健康、疾病與醫療的理解可做出相當的貢獻。因此,本書試圖整合的是傳統醫療社會學的核心理念,並且融入更新近的健康與疾病社會學文獻的一些新視野。
本書包含許多相關健康、疾病與醫療的新論題,全書共計六篇十四章。第一章概述健康、疾病與醫療社會學理念,並關注該學科領域內的新近分析與概念轉變。第二章針對健康、疾病與醫療論題,引介與評論七種醫療社會學理論觀點。第三章探討流行病學與社會流行病學,並以三種社會流行病作為論證的範例。第四章討論健康與疾病社會建構,凸顯健康與疾病是社會界定的概念,也是社會建構的結果。第五章至第八章關注醫療服務對象的健康不平等論題,這牽涉到四個主要因素或變項:社經地位、性別、族群與生活方式。第九章討論醫療專業,設法釐清醫療專業的規範、地位與控制。第十章介紹醫療機構供給,不僅讓我們瞭解現代醫院的興起,也對當代醫院進行批判。第十一章與第十二章主要在探討醫療權力關係,分別論述醫療職業的權力結構與變遷,也探討醫生、護士與病患間的醫病關係與護病關係。最後一篇在探討國家健康:醫療全球化論題。因此,第十三章從跨文化與國際社會發展角度探究醫療保健體系,而第十四章則從各國福利國家與社會政策發展視野進行比較健康政策的探討。
由於本書的章節是由實質的一些新醫療論題所組成,因此,各章論題往往會讓它本身具有一獨特的分析取向。譬如說,患病經驗的研究往往採取與個人行動相關的詮釋、現象學與社會建構的探究取向,而健康與醫療不平等現象的研究則主要強調社會結構的分析。我們並不試圖提供任何統一的理論觀點或綜合性的探究取向,而是要讓讀者具備許多不同的理論觀點。因為,對於任何人來說,要廣泛探討和健康、疾病與醫療相關的複雜論題,不同理論觀點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疾病與醫療:醫療社會學新論》一書的撰寫適用於社會學系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這可讓他們對於健康、疾病與醫療研究領域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們希望:它也是社會福利、社會政策、社會工作、公共政策、文化研究與衛生科學等相關學科學生的一本重要參考書。當然,研究社會科學的醫療專業人員也將發現這是一本實用的書。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所有同仁,以及不斷給我鼓勵與協助的師長、友人與學生,他們是:中央研究院的張炎憲指導教授,政治大學的林顯宗教授,陽明大學的蔡篤堅教授,實踐大學的張火木教授,靜宜大學的李瑞金教授,東吳大學的蔡漢賢教授,聯合大學的胡愈寧教授,臺灣大學的好友古允文教授,以及一群與我一起寫論文的研究生們:鎮州、建名、致安、朝進、海平、淑美、立民、慧鈴、旭伶、敏如、淑琴、俊偉、佳蓁、育如、瑋筠、蕙君、秀川、裕峰與明義等。當然,也要感謝我的內人海娟、家人與岳父母,他們不辭辛勞的替我分擔照護兩位子女的責任,留給我更寬裕的時間以撰寫本書。
為了使內容更趨活潑與生動,本書內文特別附列數十張照片。將這些照片放入書中,除了可豐富內容外,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是健康、疾病與醫療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本書承蒙三民書局的出版,尤其是發行人劉振強先生的慨允出版,以及該公司企劃編輯、責任編輯的多次聯繫與認真校對,深致感謝。惟全書撰寫恐怕仍有疏漏、錯誤或辭不達意之處,這是作者的力有未逮,尚祈師長先進不吝指正。
葉肅科
2008年5月20日
序於臺北市外雙溪東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