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郁賢皓
本書是應臺灣三民書局之約而編寫的。我與三民書局已有二十多年的交往。早在一九九六年十月,三民書局就委派徐志宏、邱垂邦兩先生來南京,降臨寒舍,約請我撰寫《新譯左傳讀本》。起初,我以為三民書局乃意在宣揚三民主義為宗旨而命名的,經兩位先生暢談,始知「三民」乃三個人發起創辦的意思。得知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情景,使我非常敬佩。《新譯左傳讀本》乃三民書局刊印的《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的一種,於是我認真地拜讀了劉振強先生為這套叢書所寫的〈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一文,使我對劉先生更是肅然起敬。劉先生認為:「處於現代世界而倡言讀古書。」就是「要擴大心量,冥契古今心靈,會通宇宙精神,不能不由學會讀古書在一層根本的工夫做起」。由此我深感劉先生胸懷之寬廣和識見之高遠,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深切熱誠,值得我們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者尊敬。劉先生還規定了這套叢書的工作原則是「兼取諸家,直注明解」。「一方面熔鑄眾說,擇善而從;一方面也力求明白可喻,達到學術普及化的要求」。這不但反映出劉先生對古代文化普及的真誠態度,而且也向每位注譯者指明了方向。徐、邱兩先生還介紹劉先生對這套叢書的要求非常嚴格,對古書中的每個字都加注音。考慮到古書中有不少漢字多音多義,所以希望我在遇到有些必須異讀的漢字一定要加注音。從這些要求中,我深切體會到劉先生不是一個普通的書局領導,而是一個以普及傳統文化為己任而對學術研究事業極端認真和精細的學者。於是當時我就決定接受撰寫《新譯左傳讀本》的任務,當即簽訂了合同。
從此以後,每年四月和十月,三民書局都會派兩位先生來南京,並蒞臨寒舍。先是徐、邱二先生,後來是邱垂邦、張聰明先生,再後來是張加旺先生。他們一方面是來敦促我儘快完成書稿,另一方面也是來向我詢問大陸學術界適合撰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的人選。我向他們推薦和介紹了不少先生參與這項工作。我與三民書局逐步建立起長期的友好請誼。而使我感動的是,從我與三民書局簽訂第一份合同開始,每年元旦春節,我都會收到劉振強先生寄來的賀卡。賀卡上不但有精美華麗的圖畫,而且還有劉先生自撰的熱情祝賀的文字,讀後總有一種溫暖親切之感。說實話,幾十年來,我在海內外許多家出版社出過書,可是沒有一家出版社的董事長像劉先生那樣每年都給我寄來精美的賀卡,並寫有深切的祝福。這充分反映出劉先生對作者的尊重,也促使我必須儘快完成書稿的撰寫,才對得起劉先生對我的關懷。而當時我指導博士研究生的任務很繁重,手上還有幾個國家級的科研項目,於是徽得三民書局編輯部的同意,約請我的老同學周福昌先生和我的學生姚曼波女士三人合作,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終於在二○○一年全部完稿,二○○二年九月,三民書局分上中下三冊用精裝本正式出版這部《新譯左傳讀本》。
在此期間,三民書局編輯部得知我是研究唐代文史的學者,特別是研究李白的專家,當時我正擔任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一九九七年六月,臺灣商務印書館又出版了我的學術專著《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於是三民書局又專門委派張加旺先生蒞臨寒舍,約我撰寫一本《李杜詩選》。由於這是我長期從事研究的工作,加上杜甫的部分請我的弟子封野博士協助撰寫,所以很快就完成了這一任務,三民書局在二○○一年二月即出版此書。據說此書在臺灣有些大學採用作為教材,影響較大。三民書局編輯部的先生們也都感到很滿意。緊接著,三民書局編輯部又約我編撰《新譯李白詩全集》。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李白詩今存一千餘首,我以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日本靜嘉堂文庫藏宋本《李太白文集》為底本,參校各本,擇善而從,逐卷注譯,每次三民書局來人,即把已完成的數卷帶回去審讀,一直到二○一○年,我才將全書寫完。三民書局在二○一一年四月就正式出版由我個人注譯完成的《新譯李白詩全集》(全三冊),全書約一百五十萬字。不但包括了宋本《李太白文集》中的全部詩歌,還對集外詩作了甄辨。真者收入注譯,偽者辨析刪除。
最使我永遠難忘的一件事,就是二○○二年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我應臺灣唐代文學學會的邀請,赴臺灣參加在輔仁大學召開的「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作了「論胡小石《中國文學史講稿》的建構特點」學術講演。三月十八日,劉振強董事長派邱垂邦先生用專車來接我到三民書局,使我終於有機會當面拜見劉董事長。承蒙劉先生盛情款待,深為感激。得知劉先生與我同為上海人,於是交談更歡。看到劉先生身體非常健康,精神特別旺盛,甚為欣慰和歆羨,談話結束以後,劉先生還專門囑咐兩位工作人員陪我參觀三民書局的各個部門,包括造字、編輯、印刷、書店門市部,工作人員告訴我三民書局原來只是一個很小的書店,在劉董事長領導下不斷發展,現在已成為臺灣最大的出版社和書局。我也深深體會到,正由於劉董事長強烈的事業心和勤奮精神,待人誠懇和藹,才使三民書局從幼苗茁壯為參天大樹。我與劉先生雖然只見過一次面,但兩個小時無拘束的暢談,劉先生的音容笑貌已深深銘記在我的腦海中。二○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劉董事長親筆寫信給我,信中對拙著大加讚譽,我愧不敢當。信中還特別提到:「猶記得多年前,先生大駕敝局,我們相談甚歡,弟彼時方知早年在外灘的雕刻藝術為先令尊心血結晶,印象十分深刻。」我極為佩服劉董事長的超人記憶力。二○○二年那次談話中的一些細節,劉董事長居然還記得那麼清楚。從此以後,我與三民書局的情誼就更加深厚。
不久,三民書局又約我撰寫《新譯李白文集》一書。當時我也認為:既然李白的詩已全部譯注出版,李白的文也應該全部譯注出版,這樣才能說完成了李白全集的譯注。於是我也就接受了這一任務。李白的文雖然比詩少得多,只有六十多篇,但有些大賦和碑頌文章的篇幅都非常大,其中還有不少文字比較費解,要正確譯成現代漢語,必須下很大功夫和花許多心血。但想到劉董事長對我的關懷,想到三民書局與我的深厚友情,我決心盡最大努力,將這本書寫好。經過多年的埋頭苦幹,終於寫成了現在這樣的一本書,在本書撰寫過程中,張聰明先生、張加旺先生曾多次蒞臨寒舍當面指教,謹在此一併致以由衷的謝忱。
今年二月初,我接到三民書局張加旺先生來電,告知劉振強先生不幸已於一月二十三日駕鶴仙去。這真是晴天霹靂!使我大為震驚,極為悲痛。我當即請張加旺先生代我向劉董事長治喪委員會表示我的哀悼,並請慰問其家屬。今天我又收到三民書局寄來的劉振強先生的紀念文集—《永遠的劉振強先生》。劉振強先生的逝世,是三民書局的重大損失,也是臺灣出版界的重大損失。但我相信,劉振強先生早就安排好後事,三民書局在他的繼承人領導之下,一定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發揚光大,出版更多更好的書籍,在出版界和讀者中產生更大的影響。
二○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於金陵秦淮寓所
導讀(節錄)
李白是最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偉大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文學家。他不但為我們留下了一千首詩歌,以獨特的成就,把中國的詩歌藝術推上了頂峰,作出了偉大的貢獻;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六十多篇文章,從各個方面全面地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盛唐氣象和社會風貌,以及封建社會從極盛到衰落的情況。現在,我們將他的全部文章進行注釋、翻譯,並作一些研析,供青年人閱讀,使人們認識那個時代的社會情景,欣賞李白文章的藝術魅力,顯然是很有意義的。
一、李白的生平事蹟
李白(西元七○一—七六二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排行十二。他自稱是西漢飛將軍李廣的後裔,〈贈張相鎬二首〉說:「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又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他的祖先曾「遭沮渠蒙遜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據《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記載,涼武昭王李暠字玄盛,乃李廣十六代孫,東晉安帝隆安四年(西元四○○年),李暠在敦煌一帶被部眾推戴為涼公。死後由其子李歆繼位,被沮渠蒙遜打敗而死,諸弟奔逃。李白所說當即指此事。李陽冰〈草堂集序〉、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也都說李白是涼武昭王李暠九代孫。而唐朝皇帝也自稱是李暠後代,由此可說李白與唐皇室同宗。可是,《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載涼武昭王李暠後代各支甚眾,卻沒有李白這一支家族。他在詩文中稱李唐皇室的人為從祖、從叔、從弟、從姪,也往往不符合他作為李暠九世孫的輩分。李陽冰還說李白先世曾「謫居條支」,范傳正則說隋末「被竄於碎葉」,曾隱姓埋名,中宗神龍初(西元七○五年)纔逃歸蜀中,李白出生時纔恢復李姓。這些說法也存在一些矛盾。據李白在至德二載(西元七五七年)寫的〈為宋中丞自薦表〉說當時年五十七,李陽冰在李白臨終受囑寫序時為寶應元年(西元七六二年),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稱李白卒時年六十二,都可證知李白生於武后長安元年(西元七○一年),至神龍初歸蜀時已五歲,說明李白並不是生在蜀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陳寅恪先生發表〈李白氏族之疑問〉1,認為李白先世「本為西域胡人」,「隴西李氏」說乃「詭托之辭」。最近,張書城又發表《李白家世之謎》2,提出李白不是涼武昭王李暠後裔,而是李陵—北周李賢—楊隋李穆一系的後代。但都沒有確據。看來,李白的種族、籍貫、家世、出生地等問題,至今還不可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關於李白的出生地,目前也有蜀中說、中亞碎葉說、條支說、焉耆碎葉說等,但多數學人認為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當時屬唐朝安西都護府(後屬北庭都護府)管轄。李白五歲時才從碎葉遷居蜀中,住在綿州昌隆縣3。
李白父親的真正名字和生平事蹟均不詳。因從西域到蜀中,蜀人以「客」稱之。范傳正說他「高臥雲林,不求祿仕」,可是他能讓李白長期漫遊,輕財好施,因此不少研究者認為他可能是個大商人。李白家庭的其他成員,現存資料很少。李白晚年在潯陽獄中寫的〈萬憤詞投魏郎中〉詩中提到有一個弟弟在三峽:「兄九江兮弟三峽」。據《彰明逸事》記載,還有一個妹妹名月圓,嫁在本縣。其他情況均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