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圍爐夜話》是明清清言小品的代表作。清言小品是一種格言式、語錄體的小品文,文字駢散相間,簡練精警,雅俗串連,飄逸自如,或引用前人名言佳句,或抒發個人感慨,言簡意賅,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人生哲理、道德修養、處世態度、家庭教育、生活情趣、文藝欣賞等各個方面。明代後期,出現了大量清言小品,如屠隆的《娑羅館清言》、黃汝亨的《寓林清言》、呂坤的《呻吟語》、田藝蘅的《玉笑零音》、洪自誠的《菜根譚》、陳繼儒的《岩棲幽事》、吳從先的《小窗自紀》、陸紹珩《醉古堂劍掃》(又名《小窗幽記》)等。清代的清言小品雖不復有晚明之盛況,但也不絕如縷,並產生一些頗有影響的作品,如張潮的《幽夢影》,而《圍爐夜話》則與《菜根譚》、《小窗幽記》並稱為處世三大奇書。
《圍爐夜話》是作者與家人的談話記錄,文字平易通順,雖也採用清言小品駢儷對仗的句式,但接近口語,與《菜根譚》、《小窗幽記》等大量引用經典和前人警句的作品比較,相對容易理解,沒有太多的閱讀障礙。然而此書問世距今已百餘年,有些詞語如今雖常見,其意義卻有所不同,或義有多出,若不加注釋,容易引起誤解。如「『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此處的「放心」,是古代哲學用語,指散漫不受約束之心,收放心意為約束放縱不守禮法的思想。現在「放心」多形容心情安定,沒有憂慮和牽掛。又如「安得有講名節之大人,光爭日月」中「大人」,指道德高尚的人,現在經常用於成年人、長輩,或下屬對上司的習慣稱呼,很少用來指稱道德高尚的人了。類似此種情況,是應加註的。此書也引用了不少典故和前人格言,必須註明其出處和意思,有助於讀者理解文義。如「古人比父子為橋梓,比兄弟為花萼,比朋友為芝蘭,敦倫者,當即物窮理也」,若不搞清「橋梓」、「花萼」、「芝蘭」的出典,就不能理解下文「即物窮理」的涵義。此書的研析,遵循〈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所提出「尋本與啟示」的原則,「尋本」即盡量按照作者的本意解釋此書各條的內容,通過對其引用典故成語的講解,揭示其文字深層的涵義。「啟示」則站在今人的立場,運用現代的觀點對其內容作出恰當的評價,指出哪些思想和觀點至今猶有啟示和借鑑作用,哪些思想和觀點已經過時,或有其侷限性,應該加以揚棄,並從文本引申出去,對當今的社會現象和思潮作出批評。對古書的注釋、語譯和研析,代表了讀書不同的層次,指示了讀書的必由途徑。讀書首先要讀懂字面上的意思,明趙謙說:「窮理必先讀書,讀書必先識字。」在此基礎上探求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涵義。其次,讀書要敢於質疑,發現書中的問題,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說讀書要勤於思考,不能盲從,要有自己的見地。最後,讀書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要用古人精闢的思想和理論來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既要進得去,又要出得來,此為讀書的最高境界,也是讀書的最終目的。
此書是普及性的通俗讀物,故注釋力求詳盡明瞭,也許有過於繁冗之弊。因為此書是作者談話記錄,未經精心編排,內容多有重複,從閱讀方便起見,注釋、語譯、研析不作「重見」之省略,因而文字也多重複。凡此種種,望讀者見諒,對本書的疏漏錯誤之處,請不吝指正。
馬美信
二○一七年五月
導讀(節錄)
《圍爐夜話》,清王永彬著,與《菜根譚》、《小窗幽記》並稱為處世三大奇書。王永彬(西元一七九二—一八六九年),字宜山,湖北枝江縣(今屬宜都市)人。年少時家境貧寒,一度面臨輟學,後入縣學讀書,一生科舉坎坷,以授徒教書為業,很晚才獲得恩貢生的名義。曾任修職郎,候選教諭,參與編修同治版《枝江縣志》。其著作除《圍爐夜話》,同治《枝江縣志》、光緒《荊州府志》載錄有《孝經襯解》、《帝統年表》、《格言集句》三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藏有《橋西山館雜著八種》,包括《歷代帝統年表》一卷、《先正格言集句》一卷、《朱子治家格言》一卷、《六書辨略》一卷、《音義辨略》一卷、《禊帖集字楹聯》一卷、《孝經襯解》一卷、《圍爐夜話》一卷。王柏心〈敕授修職郎宜山王公傳〉記載:「公著述外,尤好吟詠,與高安周柳溪、彝陵(夷陵)羅夢生結詩社,號吟壇三友。」詩文多散佚不存,僅存同治《枝江縣志》、同治《遠安縣志》所錄詩四首。
《圍爐夜話》序云:
寒夜圍爐,田家婦子之樂也。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不將虛此良夜乎?余識字農人也,歲晚務閒,家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心有所得,輒述諸口,命兒輩繕寫存之,題曰《圍爐夜話》。
寒冬夜長,一家人圍爐而坐,閒話聊天,其樂融融。此書是王永彬談話的記錄,內容涉及道德修養、為人處世、家庭教育、門風傳承各個方面,其中最有名的一段話是: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後來流傳甚廣的格言:「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即出於此。勸忠勸孝是此書的主旨,作者反覆強調:「人須從孝悌立根基」,「生資之高在忠信」,「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來」。忠孝是儒家倫理的基本內容,也是傳統道德的核心。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經》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忠孝是立身之本,在家事孝,在外盡忠,求忠臣必於孝子,是古代社會做人的原則,也是治國的方略。
盡忠盡孝是最重要的道德修養,而道德修養源於日常的學習和鍛煉,此書提出「守身必謹嚴,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養心須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為也」。守身必謹嚴,是要時刻檢點自己,一言一行都不逾越道德規範;養心須淡泊,是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保持心情的寧靜和平。此書很注重道德修養的實踐性,反對不切實際的空談,主張「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污,無足有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慎大德,不矜細行,行跡終可疑也」,所謂志向高遠,指希聖希哲的道德追求,心不可太大,是要從具體的事情做起。大德是由細行累積而成,不拘細節,於大德有虧。《尚書》說:「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王夫之《讀通鑑論》說:「不慮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這也是「守身必謹嚴」的道理。在談到道德修養時,此書還強調要「平和」,提倡「和平處事,勿矯俗以為高」, 要聽穩當話,做本分人,「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聽切實話,覺得津津有味,則進德可期也」。所謂和平處事,聽穩當話,做本分人,就是循常守分,不說偏激的話,不做出格的事。
此書以大量篇幅講述為人處世的道理,首先將「信」作為立身之本:「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信即誠實、守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線,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能否堅守誠信,是區別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準,荀子說:「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此書還提出「做人要立定腳跟」,即要固守應有的道德規範,堅持原則,明辨是非,「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在待人接物方面,將「恕」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以恕待人,就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處人」,「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處事要代人作想」,在考慮事情時,要作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別人。對待他人不能求全責備,過於嚴苛,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少挑剔別人的缺點,要允許別人犯錯誤,給人以改正錯誤的機會。當自己與他人發生利益衝突時,「處世能退一步為高」,要學會吃虧,「一味學吃虧,是處事之良方」。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有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只有寬容大度,以恕待人,才能與人和睦相處,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個人也能獲得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此書在講到待人接物時,很大程度上是從明哲保身出發,也即將處世之道視作「遠怨之道」,因此他告誡家人「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禍出於口,而口則有唇,闔之可以防禍也」。慎言謹行,是此書論述處世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寒夜圍爐,田家婦子之樂也。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不將虛此良夜乎?余識字農人也,歲晚務閒,家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心有所得,輒述諸口,命兒輩繕寫存之,題曰《圍爐夜話》。但其中皆隨得隨錄,語無倫次,且意淺辭蕪,多非信心之論,特以課家人消永夜耳,不足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則幸甚。
咸豐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書於橋西館之一經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