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最初,在那個電腦介面還處於2D畫面的時代,網路還需要透過數據機撥接連線,並且與家用電話同占一條線路,光纖和wifi根本還不存在,畫質、解析度什麼的都尚未被苛求,甚至電腦才剛剛要從Dos轉向Windows系統。這時,角色扮演遊戲《仙劍奇俠傳》的橫空出世,不知道讓當年多少少年少女為之風靡不已,為了完整李逍遙和趙靈兒的愛情冒險,鎮日守在電腦前,闖過一個又一個關卡,一步步來到故事的結局。
結合了神話、道術、武俠、劍仙、文學等諸多元素,造就了《仙劍奇俠傳》驚人的成功,於是有了後來的外傳和《軒轅劍》。那些如今看來顯得相當粗糙的遊戲畫面,不知不覺間已成為存留在我們這一代人心中的年少回憶,而新的劍仙故事依舊不斷地在被訴說著,從前幾年的《花千骨》、《誅仙》、《青雲志》,一直到今年喧騰一時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些結合了神仙、法術和武俠的故事從未斷絕過。
或許,不論在文學或是電玩的世界裡,我們總是渴望不同於尋常的生活,所以在西方有《哈利波特》、《魔戒》之類的奇幻作品,而在華語世界則一直有著仙俠神魔,諸般元素共陳的奇思妙想。遠從六朝志怪以來,對異世界的想像與好奇,一直都是小說的重要核心。六朝志怪記錄了多種多樣光怪陸離的妖異現象,但大多只是零碎記載,缺乏文采。唐傳奇則在志怪小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假小說以寄筆端」,雖是傳奇,實則寄寓的是現實世界的諸多感慨。
此後,小說中的奇幻世界越發浩翰,想像越出越奇,於是我們有了《西遊記》、《封神榜》、《聊齋誌異》,越到後來,單純的武俠或神怪世界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獵奇的心裡,於是創作者推陳出新,將各種題材的小說匯於一爐,多種願望,一次滿足,因此有了《七劍十三俠》這類劍俠故事的出現。時間流轉至當代,因應讀者群眾的變化,以及讀者心理的轉變,在傳統敘事中多以家國為重的仙俠故事,轉而加入愛情的元素,側重個人生命的成長與變化,家國色彩因此淡化了許多,從而開展出不同既往的敘事模式。
「想像」一直以來都是文學的生命之源,詩詞歌賦是如此,小說戲曲更是如此。因為有大膽的「想像」才能讓文學之渠保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也因為有「想像」的存在,各種題材和體裁的界限才能被打破,豐富了文學世界的多樣面貌。但單單只有「想像」容易淪為空想,其實不足以成事,還必須有足夠的積學相襯,此呼彼應,才能有化學變化產生。正如孔子所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並重不僅僅是儒家成聖修養所必須,也是研究、創作的不二法門。想想看,若是沒有世情小說、才子佳人小說以及歷代文學的種種養分,曹雪芹如何寫得出曠古絕今的《紅樓夢》?同樣的,若是沒有前代志怪、神魔、英雄、歷史各種題材的積累,劍俠小說也不可能憑空出現。所有的「創新」必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能有那瞬間閃過,劃破黑夜的燦爛火花,文學是如此,科學也是如此。
曾經有一句知名的廣告詞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一語道破科技發展的規律。同樣的,文學的發展也離不開「人」,創作者是人,閱讀者是人,批評家也是人,因此文學的創作與評賞就不可能離開「人」的因素。不管是東方的神魔、仙俠小說這樣架空時代,充滿虛構想像的故事,或是像西方外星人、機器人、吸血鬼、殭屍到處跑的科幻、奇幻故事,到最後都必須歸結到「人」的身上,儘管主角不是人,敘述的也不是人的世界,但講的終究是人情物理,正如前人對唐傳奇的評語,「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不論小說內容如何荒誕不經,最終映射的都是我們對現實人世的不滿與期待,也之所以,《西遊記》和《聊齋》寄寓著作者的深重情感,也因此取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在這點上,當代的華語奇幻文學,或許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張博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