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序位
現代有許多真心願意聆聽與尊重孩子的父母;然而,從孩子受虐事件逐年升高的數字來看,有些父母忽視孩子的基本需求,或施以語言上與肢體上的虐待;有些父母則過於順從孩子,孩子透過哭泣、生氣來控制父母的故事也時有耳聞。無論哪一端,都失了平衡,愛的序位失調,愛無法流動。
什麼是愛的序位?
愛的序位這概念,來自家族系統排列。家族系統排列是德國治療師海寧格(Bert Hellinger)的創見,這幾年在世界各地舉辦各種工作坊,運用排列的方式來尋找家庭間如何擁有平衡的序位,讓愛恢復流動1 。海寧格根據多年觀察而得的工作經驗,發現在親子間有一順暢的序位,那就是:
□父母先來,孩子後到。
□父母大,孩子小。
□父母給予,孩子接收。
□父母帶領,孩子跟隨。
海寧格經常在排列現場(非真實生活情境)上,要孩子對父母鞠躬,說:「親愛的爸爸媽媽,謝謝你們給予我生命,照顧我,撫養我長大。」這段話是詮釋〈父母大,孩子小〉這個概念的最佳佐證。生命的給予,撫養長大,這事情如同水由上游流到下游般的自然,無法逆轉。也因此,孩子要在心裡敬重父母,接收父母的給予,在這情形下,家庭序位中的愛最能流動。
這概念帶回親職生活,提醒我們什麼?
□父母照顧子女,給予子女關懷。
□父母教導孩子尊重父母,在家庭的事物上跟隨父母的決定。
□父母聆聽孩子,負責帶領親子協商,同時父母得切記自己的序位,不能放棄自身的權力。示範敬重自己的父母,並教導孩子敬重自己。
□父母承擔自己性格上的特色以及自身的困境,讓孩子明白,這與他們無關。
這些原則就是美好的倫常法則。在現代社會中,不容易用道德教誨的形式傳遞,而透過家族系統排列實務上的展現,帶給人們更清晰的領悟與感動。
----------------------------------------
1 臺灣由海寧格臺灣機構負責,定期舉辦排列工作,或排列師訓練與督導的工作。
父母,修行之路
你如何看待身為父母這件事情的意義?
除了傳宗接代,除了延續生命……,對個人而言,成為父母有什麼好處?
現代人越來越少有養兒防老的想法了。養小孩除了傳宗接代,除了孩子可愛活潑,能增添生活情趣之外,還可能帶來什麼?當孩子的需求讓我們疲憊不堪,當孩子讓我們傷腦筋,當孩子讓我們氣炸了的時候……,有什麼樣的觀點,能支持你在這個時刻,依然堅信自己選擇成為父母的意義呢?
以生命的角度來看,心靈的渴望與俗世的期待往往不一樣。
心靈最大的渴望就是活得完整,經驗生命的豐富面向。而俗世的期待可能只是平安順利,舒適快樂。養育孩子會帶領我們敞開學習,在支持孩子需求的同時,我們在擴展自己的能力,以及人的格局。要支持孩子成為一個有活力的孩子,每個父母都需要面對自身的侷限,擴展視野,去除限制性信念,讓自己活得更完整。所以,對我而言,父母之路也是修行之路。身為父母最大的靈性意義在於,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歷程裡,我們與生命更靠近,我們越來越完整而成熟。
所以,當你感到疲憊的時候,當你在親子關係或親職角色扮演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下列的問句,換個角度思考:
□若用修行的角度來看,這個挫折或困難,顯露出我性格中哪裡的侷限?
□若用修行的角度來看,面對親子困難而生的挫折和無力,是否源自於我對人生的限制性信念?
□若用修行的角度來看,我如何轉變,如何能更成熟,將影響我在親職角色上更勝任愉快。
□若用修行的角度來看,孩子呈現出我無法接納的特質,是否像是鏡子一樣,讓我也看見自己?看見對待自己的態度,或看見自己平日不願意承認的自己?(參考【期待、投射與陰影】,頁14)
當我們用修行的角度,來觀看親子的困難時刻,會將受困的認知框架,轉換成學習的角度。而學習成長,視野的展開,人格的成熟完整,就是心靈感受到活得豐盛的最佳感受,雖異於平順無困難的俗世心願,卻更能感受到活的充沛與意義。
期待、投射與陰影
父母最大的陷阱就是,「將孩子視為自身的延續或擁有物」,忘記「孩子不屬於我們,孩子屬於他自己,屬於生命」。有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看著孩子剛起步的生命,做著自己的白日夢。
「我要將她打扮得像個小公主。」
「希望他以後能學鋼琴。」
「小時候想要一臺很帥的腳踏車卻一直要不到,這次我一定要買給孩子。」
「小時候爸媽很少陪伴我,所以我一定要當全職媽媽,全心全意陪小孩。」
……
舉這些例子,並不是說不要為孩子打扮,不要逼孩子學鋼琴或不能買腳踏車給孩子,這裡強調的是,父母在想像這些時,眼睛看見的不是孩子的靈魂,感受到的不是孩子的渴望或需求,而是自己童年時未完成的夢想。父母用迷濛的眼光凝視著童年的缺憾,想要透過給予孩子,來完成當年未完成的期待。
這樣的期待,我們稱為「投射」,不是基於理念的合理期待,而是基於自身童年的缺憾、內在的不滿足感等等。當父母的往往會不自覺地將之投射到孩子身上,藉由滿足孩子來完成心裡虛假的滿足,這種對孩子的期待無法真正支持孩子或給出力量,反而有種夢幻般地執著。
這執著在於,我們不願結束當年的缺憾,不願如是地接納自己的童年。心裡帶著比較,羨慕別人的生活,或用理想中的幸福樣版來批判自己擁有的童年,並下一個「不夠好」的定義。
這樣的態度,往往會讓過往成為一個「匱乏的坑洞」,彷彿每隔一陣子,人生就會迴帶一次,明明時間已經過了,但卻還耗費我們許多力氣,去滿足內心當年的匱乏感。於是,那態度以及無覺察的迴返,成了一種耗損能量的坑洞。
建議你,覺察並釋放不適合的期待吧!
覺知你對孩子的期待,看看是否真是孩子所需要,抑或,想藉由孩子延續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若對孩子的期待是一種投射,請帶著覺知,練習收回投射。
□思考你對孩子的期待,真的是必須的嗎?抑或只是你從你心中的恐懼出發,試圖保護孩子?
□放掉從恐懼出發的期待吧!這些期待,會束縛孩子發展出內在真實的潛能。
□父母大孩子小,在家庭的抉擇上,由父母負責。相反地,孩子新父母舊,心靈的擴展,新世代的思想,父母反而得通過孩子來學習。孩子活在比我們新的世代,他自然地吸收新世代的結構。因此,父母基於舊世代恐懼而產生的焦慮以及期待,通常會框住孩子的發展。請放下吧!
□對於這些期待,父母要做的就是面對自身的陰影,將那些放在控制孩子滿足自身期待的能量收回,轉回愛自己的方向。
收回投射是一件困難的工作,我們在此,只列出簡單的大原則:
□在平日的生活裡,做到【自我照顧】。
□愛自己,接納自己。
□觀照每一份期待: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或經常重複的無效行為模式,看這些期待背後,是否有童年未盡理想的影子?
▲你可以自問:「這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的什麼?」
▲若聯想到的是抗拒的受苦經驗,則需要照顧的是自己,而不是期待孩子。
□當找到童年未盡理想的影子,尋找一個可以愛自己的行動。
▲我希望當年的父母如何對待我?這份對待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我是否能現在就給自己這份本質?例如:
●期待孩子學鋼琴,因為童年好羨慕練琴的同學,那讓你感受到浪漫高雅。而對貧窮有點自卑的你,學鋼琴像光一樣,照亮了童年貧窮的陰影。
●浪漫高雅、照亮貧窮的陰影、自卑……,這幾個關鍵字,共通的本質是什麼呢?
●是自在,自信吧!
●那麼,就從每一個瞬間,選擇接納如是的自己,讓自己隨處自在,充滿自信吧!
●於是,孩子是否學鋼琴這件事情,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想像,以及願意提供的支持。接下來,就交給孩子決定吧!
▲當我們在行動上給予自己所需的本質之後,心中匱乏的坑洞會慢慢地填平。對於孩子的期待,也就能更有彈性,甚至能全然放下。
支持與教養
支持與教養,是兩股力量。
支持,贊助孩子的靈魂完整,無論孩子冒出什麼奇怪的行為,都盡可能支持。支持他在經驗中,與自己(包含負向行為與負向情緒)有份好關係,與人有份好關係,以及與世界有份好關係。
教養,協助孩子紀律自我,慢慢地學會在社會中規範自身野性的衝動,能夠有禮貌地融入社會文化中。
我們的孩子同時需要兩者,他需要維持自身的完整(包含動物的野性),需要活得靈魂充沛而像他自己;也需要融入文化、融入社會,擁有自我紀律。
這兩股力量雖然方向不一樣,但二者並無衝突。
然而,在一般的教養系統中,經常因為過於嚴謹的管教而失去支持力,或過度「以孩子為中心」而失去了教養力。
孩子如同神祕的大海,在日常生活的刺激下,隨時會冒出不可思議的內在,若父母無論孩子出現什麼,都能給予支持,則孩子會存在於一個「有連結的流動狀態」,在此狀態下,孩子會發展出自我支持的方式。無論是可愛天真或是憤恨生氣,若孩子能在父母的支持下,都與之連結,並練習用一個「人性化且社會能理解」的創造性方式表達,則孩子可以不損其完整性地活在人間,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這本書提出的親職技巧,包含【自我照顧】、【溝通技巧】、【親密技巧】及【支持技巧】,都是支持力的具體展現。也就是無論如何,即使孩子出現負向情緒或偏差行為,父母都可以使用【自我照顧】技巧而回到一個平靜狀態,因此能給出一種帶著祝福特質的支持。在這情形下,孩子學會自我支持,即使自己產生負向情緒或偏差行為,孩子依然感受到生命本身的祝福,以及安穩的內在連結力量。當孩子能自由彈性地展現人性的各個面向時,孩子就有了靈魂發展完整的可能。同時,孩子也能感受到自我支持的力量,這就是自我紀律的基礎。
自我紀律的基礎,就是孩子感受到安穩的支持力量,加上,清晰明確的人生理念,這是需要父母明說並定出要求的。也就是,當父母與孩子在一份流動的親密關係下(參考【親密技巧】,頁167),父母可以明白表達對孩子的期許和要求,以及人性高尚的品德規範。這將成為燈塔一般,在孩子協調人性的均衡時,成為指導方向的明燈。
反之,大部分的父母,畏懼人性中的陰暗面。當孩子出現負向情緒或偏差行為時,父母立即進入緊張或擔憂,還有自身期待的失落。在此情形下,父母沒有意識到需要先【自我照顧】,反而在緊張狀態下,給出責罵、懲罰、批判、忽視、甚至獎賞等等控制手段。這時候孩子感受到一種緊張,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無法得到祝福,甚至得到的是父母的詛咒。於是孩子無法完整地與他的負向情緒或偏差行為共處,孩子與他的負向情緒與偏差行為有了一種「複雜的壞關係」,孩子可能自責、罪咎,覺得自己是個糟透的小孩,讓父母如此羞愧,從此有了低的自我價值感。或孩子可能叛逆故意與父母唱反調,仰賴負向情緒與偏差行為來控制父母或與父母爭權奪力。這樣的孩子,無法有安穩的內在支持力量,因此,也無法有良好的自我紀律。
這樣的孩子,即使父母花許多時間諄諄善誘,講許多人生的大道理,孩子由於失去內在安穩的支持力量,失去了與自己的連結,道理無法融入內在,依然會有負向情緒或偏差行為。因此,這些人生的紀律,孩子可能陽奉陰違,或在壓抑狀態下勉強為之。
若要孩子有良好的教養,就先給孩子完整的支持力。
若要給孩子完整的支持力,父母得做好完整的自我照顧。
無論孩子言行如何,父母都擁有平靜敞開的支持時,只要清晰而明確的提醒,孩子就能擁有良好的教養。
多元的教養風格
夫妻從不同家庭長大,雖都是臺灣人,但在教養方式上的差異,有時彷彿來自兩個不同的星球。不同意配偶管教孩子的方式,經常是兩人衝突的來源。
我的觀點是:「孩子選擇了自己的父,也選擇了自己的母。所以,即使配偶對待孩子的樣子我看不順眼,但誰知道那裡沒有他們兩個的功課呢?因此,尊重他們,除非必要,否則不當場干涉。即使是事後討論,也尊重並了解配偶原生家庭的文化。」
這觀點以信任為前提,信任多元文化能使孩子人格發展更趨完整。孩子可以有一個人本的媽媽,日式教育的爸爸,加上溺愛的阿嬤(保母)……。只要這三人之間相親相愛,互相分享,尊重地討論,孩子的受惠可能會比三個一樣理念的教養者還多喔!孩子可以清晰地學習到:「媽媽的原則」、「爸爸的原則」、「阿嬤(保母)的原則」,就像在學習三種語言一樣。
也許你擔心教養觀念不一致,孩子將學會投機,運用此差異牟取私利?
我的觀點是:
1.只要媽媽、爸爸與阿嬤(保母)之間,可以坦誠地分享,彼此了解並尊重各自有不同的原則,平時能說說孩子在自己身邊時的故事,就不會讓孩子在教養差異間有投機的可能。
2.若孩子在以上的情境下,能夠規劃並謀取私利,這也是一種訓練。
3.當然,三人之間,在大原則下有一致的分寸,是最好的。
針對教養觀的差異,對孩子最重要的是大人間的和諧與彼此尊重。若大人之間能彼此尊重,在孩子心中這三種文化之間就能和諧共存(參考【自我與人我關係】,頁9)。若大人之間因教養價值觀而衝突或爭執,則孩子內在的多元文化也會形成衝突對立的關係。
說謝謝
說謝謝讓這世界更美好,讓我們感受到存在的恩典。
許多謝謝,是你從來沒想過的,讓我來提醒你。
謝謝我的眼睛,讓我看見你。
感謝我的耳朵,讓我聽見聲音。
謝謝我的鼻子,讓我聞到味道,讓我能呼吸。
感謝我的舌頭,讓我嚐到好味道。
謝謝我的嘴巴,讓我能表達,能吃東西。
謝謝我的牙齒、肺、胃、手、腳、腿……
謝謝我的心,讓我有了愛。
謝謝地球,給了我們美麗的森林、浩瀚的海洋。
感謝天空,給了我們自由的白雲、明亮的陽光,以及美好的風。
謝謝大地,孕育出食物滋養我長大,
謝謝大地,平穩地支持我,讓我站穩腳跟。
感謝農夫,種米種菜。
謝謝麵包師傅,烘焙香噴噴的麵包。
謝謝眼前的食物,感激所有奉獻的生命。
感謝媽媽,煮東西給我吃。
感謝爸爸,陪我玩遊戲。
謝謝爸媽投入工作,賺錢維持我們的生活。
感謝爸媽,讓家裡舒適、乾淨又整齊。
謝謝妹妹這麼愛笑,讓我們很快樂。
謝謝哥哥這麼體貼,讓家裡感受到許多溫柔。
感謝老公專心聽我說話,讓我感受到愛。
謝謝老婆泡的好茶,讓我覺得享受。
謝謝昨夜的夢,為我抒解了壓力,為我喚起心中的想念。
謝謝我的直覺與創造力,讓我更感受到生命的驚喜。
謝謝我的困難,磨練我,讓我更茁壯。
謝謝我的生氣,提醒我,我多麼在乎;也提示我,我可以放下。
謝謝我的哀傷,讓我記得我的愛有多深。
謝謝我的疲憊,提醒我重新規劃時間與目標。
謝謝我的痛苦,讓我有了堅定的決心做改變。
謝謝神,你一直默默看顧與守護我。
說謝謝,表達感恩之情,是讓人生美好的仙女棒。
請讓它成為新習慣,請在孩子面前示範,請帶領孩子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