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溫暖質樸的文字,道出關於「愛」的課題
由散文經典大家琦君執筆,充滿童心逸趣的小說創作
並附大陸一級書畫家田原的精緻插畫
賣牛記──保有仁慈的心並持續發揚
聰聰回到家,看見牛欄竟是空的,原本掛在阿黃脖子上的鈴鐺,現在卻孤零零的留在柵門上。阿黃呢?記得那天媽媽和長根公公商量要賣掉阿黃,幫爸爸買地修墳,該不會......
「老牛賣掉,多半是被宰殺了。」聰聰想起長根公公的話,想到阿黃那雙潤濕的眼睛望著他的那份情意,他恨不得一腳跨到了城裡,把阿黃贖回來。
老鞋匠與狗──在黑暗時代閃爍的人性光輝
老鞋匠原本過著與世無爭的老年生活,一邊替人修補鞋子,一邊想著買台收音機來充實自己的小日子。而在一個灰濛濛的下雨天,濕淋淋的小黃狗撞進了陳福的棚子裡,卻沒料想這一眼,便是一輩子的羈絆。
「故事中的人與狗都是那麼美好,或有人認為是不食人間煙火,卻也證明不管是黑暗或光明的時代,都存有真誠的人性。」
──林黛嫚專文推薦
琦君看似輕柔的筆觸,蘊含人性的光明與良善,深含人類最原始、最純真的情感,娓娓道出超越功利的更高價值——愛,企盼重新喚起人性中失落已久的美好。
本書收錄兩篇小說,以溫婉的文字,充滿童趣的插圖,等您來細細品嘗箇中「愛」的滋味。
作者簡介:
琦君(一九一七~二〇〇六)
本名潘希珍,浙江永嘉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國文化學院副教授,國立中興大學、中央大學教授。作品以散文為主,另有小說、詞論、兒童文學專著等。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中山文藝創作散文獎、新聞局圖書著作金鼎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著有《紅紗燈》、《賣牛記》、《琦君說童年》、《文與情》、《讀書與生活》、《桂花雨》、《橘子紅了》、《詞人之舟》等。
推薦序
童心與文情──序琦君兩本經典好書
林黛嫚
曾有學者討論過文學史上的「留名」現象,所謂「留名」有兩層意義,一層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留名青史」之意,另外一層則是不留其文「只留其名」的意思。因為文學作品眾多,許多作家成為只能和創作性質接近的當代名家共同列名的「留名」作家,他所創作的篇章埋沒在浩瀚文字海中,大多不被人閱讀。回想廿世紀才過去廿多年,許多廿世紀的作家卻已經被遺忘,甚至連留名都不可得。
但是琦君的作品不只一個世代的人讀過,五年級六年級讀〈下雨天,真好〉、七年級八年級讀〈一對金手鐲〉、〈賣牛記〉,九年級讀〈桂花雨〉,課本中選摘的作品之外,如《紅紗燈》、《橘子紅了》、《三更有夢書當枕》等書都是流傳甚廣的名篇,往往一個家庭裡父母與孩子其至祖孫三代都是琦君的讀者。
琦君的作品能成為共同世代的閱讀書單,除了她筆端溫柔敦厚、真情流露,讓讀者輕易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更重要的是她寫出了時代的特質,人性永恆的良善,這種特質在廿一世紀科技發展,人類生活變化劇烈的時代更感彌足珍貴。
《賣牛記》、《文與情》兩本書中有許多故事呈現琦君創作的特色,典雅的文字、溫馨的風格,故事淺顯但餘韻深長。
〈賣牛記〉中主角聰聰與媽媽為了生活有許多無奈與妥協,媽媽要殺雞殺鴨,還把牛給賣了,只能將眼淚往肚子裡吞,不敢讓聰聰發現。雖然有了善心人的幫助,老黃又回到聰聰身邊,但聰明的聰聰總有一天會理解媽媽的苦衷。這樣的故事現在的兒童少年讀來,也許覺得時代久遠,農村鄉居、鵝雞牛羊,小火輪等交通工具似乎都在這一代孩子的生活經驗之外,但是人與人互助,大人小孩一起想辦法溝通觀念,找出合適的解決辦法,讓仁慈的心保有且持續發揚,這些道理卻是不會因時代變化而改變的。
〈老鞋匠和狗〉則是講鞋匠陳福因為愛心收養被遺棄的小狗阿黃,也因為幫多多照顧小花狗而結識了他的父親老張,小人物們發自內心的真誠與互助,讓三個人兩條狗成為一家人。故事中的人與狗都是那麼美好,或有人認為是不食人間煙火,卻也證明不管是黑暗或光明的時代,都存有真誠的人性。
《文與情》一書有多篇琦君的閱讀札記與生活雜感,也有像〈貝貝與螞蟻〉這類的故事小說,透過貝貝的想像,傳達大自然中人類與其他生物如何在生存競爭與和平共處之間取得平衡,平凡中見深刻。
如同琦君在〈文學的生活情趣〉一文,提到她自己欣賞文學作品的兩個層次,作品的美妙文辭產生的感情效果,以及由感情共鳴領悟到的道德含意。理性與感性,也是我們閱讀琦君經典的兩個層次。
童心與文情──序琦君兩本經典好書
林黛嫚
曾有學者討論過文學史上的「留名」現象,所謂「留名」有兩層意義,一層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留名青史」之意,另外一層則是不留其文「只留其名」的意思。因為文學作品眾多,許多作家成為只能和創作性質接近的當代名家共同列名的「留名」作家,他所創作的篇章埋沒在浩瀚文字海中,大多不被人閱讀。回想廿世紀才過去廿多年,許多廿世紀的作家卻已經被遺忘,甚至連留名都不可得。
但是琦君的作品不只一個世代的人讀過,五年級六年級讀〈下雨天,真好〉、七年級八年級讀〈一對金手鐲〉、〈賣牛記〉,九...
作者序
充滿了愛的仙境
冰子
三民書局重新出版了琦君的小說〈賣牛記〉和〈老鞋匠和狗〉。由我寫序實在不敢當此重任。但我重讀這兩篇小說後深受感動,覺得有許多話要說,就欣然動筆了。
多年來,人們對琦君散文推崇備至,甚至譽為「琦君的名字幾乎就是現代散文的代稱」。而對她的小說認知和評論不太多,直到她的小說《橘子紅了》由「公視」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轟動兩岸後,大家就連連稱讚,原來琦君的小說寫得也這麼好!
十多年前我認識琦君不久,她便贈我兩本小說集:《菁姐》和《錢塘江畔》。並幾次對我說,她的小說不比散文差。我那時正在美國新澤西州的《現代》週刊任總編輯,徵得她同意後,把《菁姐》分期連載,受到讀者熱烈歡迎,紛紛來信、來電告訴我,他們非常喜歡《菁姐》的故事情節,尤其文句之優美、典雅、動人,許多小說家是望塵莫及的。那時我曾想過,如果《菁姐》拍成電影,一定會催人淚下,感動天地的。
從琦君的作品創作年表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她的早期創作是以小說為主。從民國四十三年,三十八歲時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後,直到民國六十年她五十五歲時,整整十七年中,共計出版了小說集六本,散文集僅兩本。以後寫作雖以散文為主,但也出版了《橘子紅了》和許多兒童翻譯小說。可見琦君的小說成就實不亞於散文。
有人評論琦君的作品,「散文似綠野平疇,意境超越;小說若小橋流水,潺潺不絕」。「琦君的散文善於刻劃人物,在氣氛的烘托和渲染上,非常接近小說筆法」;而琦君的小說「卻往往有一個真實的人、事、物作為背景,寫來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平順,不似一般小說的刻意製造的高潮迭起,具有一種空靈的美」。簡言之,琦君的散文裡有許多小說故事,而琦君的小說裡卻有無窮無盡的散文韻味。不論是散文是小說,琦君的永恆主題是「愛」。
我們在〈賣牛記〉和〈老鞋匠和狗〉中都能看到上述的特點。〈賣牛記〉情節簡單,講述了農家兒童聰聰不忍媽媽把朝夕相處的老牛阿黃賣掉,離家出走到城裡找回了老牛的故事。但在琦君的妙筆敘述下,娓娓動聽。描寫的江南農村晚春景色,如詩似畫;老老少少的五個人物:聰聰、媽媽、長根公公、花生米、張膏藥,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人與動物之間的愛的表達和交流更是震懾人心,掩卷而久久不能忘卻。其人、其景、其牛都是琦君自幼在農村生活熟悉的,所以寫起來如此得心應手。〈老鞋匠和狗〉裡的兩條小狗「小黃」和「小花」是琦君童年時的伴侶,家中小狗的寫照,老鞋匠對小黃和小花的愛心完全是琦君的真情流露。
兩篇小說中的人物和動物都是那麼美好,與今天人心不古、慾海橫流,道德墜落的社會相比,那故事裡的江南小村宛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境。也許現代的一些讀者會懷疑小說中人物和情節的真實性。而這正是重新出版此書的理由。讓小說如一幅長卷的山水畫展示在人們面前,那個善良的牧牛童聰聰正騎在阿黃的背上,款款向你走近,講述過去的美麗童話,使你步入仙境,洗滌你的心靈,使你也變得如此純潔可愛,這正是琦君寫此小說的期盼。
《賣牛記》裡充滿了愛心:愛母親、愛子女、愛朋友、愛動物,使我們如沐愛河。正像琦君的所有作品,充滿了一個愛字,使你深深感動,嚮往那已不存在的江南小村,......。
正因為如此,琦君的作品必永遠流傳下去,不斷重新出版。
充滿了愛的仙境
冰子
三民書局重新出版了琦君的小說〈賣牛記〉和〈老鞋匠和狗〉。由我寫序實在不敢當此重任。但我重讀這兩篇小說後深受感動,覺得有許多話要說,就欣然動筆了。
多年來,人們對琦君散文推崇備至,甚至譽為「琦君的名字幾乎就是現代散文的代稱」。而對她的小說認知和評論不太多,直到她的小說《橘子紅了》由「公視」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轟動兩岸後,大家就連連稱讚,原來琦君的小說寫得也這麼好!
十多年前我認識琦君不久,她便贈我兩本小說集:《菁姐》和《錢塘江畔》。並幾次對我說,她的小說不比散文差。我那時正在美國新...
目錄
童心與文情──序琦君兩本經典好書/林黛嫚
充滿了愛的仙境/冰子
賣牛記
老鞋匠和狗
童心與文情──序琦君兩本經典好書/林黛嫚
充滿了愛的仙境/冰子
賣牛記
老鞋匠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