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充滿了愛的仙境
冰子
三民書局重新出版了琦君的小說〈賣牛記〉和〈老鞋匠和狗〉。由我寫序實在不敢當此重任。但我重讀這兩篇小說後深受感動,覺得有許多話要說,就欣然動筆了。
多年來,人們對琦君散文推崇備至,甚至譽為「琦君的名字幾乎就是現代散文的代稱」。而對她的小說認知和評論不太多,直到她的小說《橘子紅了》由「公視」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轟動兩岸後,大家就連連稱讚,原來琦君的小說寫得也這麼好!
十多年前我認識琦君不久,她便贈我兩本小說集:《菁姐》和《錢塘江畔》。並幾次對我說,她的小說不比散文差。我那時正在美國新澤西州的《現代》週刊任總編輯,徵得她同意後,把《菁姐》分期連載,受到讀者熱烈歡迎,紛紛來信、來電告訴我,他們非常喜歡《菁姐》的故事情節,尤其文句之優美、典雅、動人,許多小說家是望塵莫及的。那時我曾想過,如果《菁姐》拍成電影,一定會催人淚下,感動天地的。
從琦君的作品創作年表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她的早期創作是以小說為主。從民國四十三年,三十八歲時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後,直到民國六十年她五十五歲時,整整十七年中,共計出版了小說集六本,散文集僅兩本。以後寫作雖以散文為主,但也出版了《橘子紅了》和許多兒童翻譯小說。可見琦君的小說成就實不亞於散文。
有人評論琦君的作品,「散文似綠野平疇,意境超越;小說若小橋流水,潺潺不絕」。「琦君的散文善於刻劃人物,在氣氛的烘托和渲染上,非常接近小說筆法」;而琦君的小說「卻往往有一個真實的人、事、物作為背景,寫來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平順,不似一般小說的刻意製造的高潮迭起,具有一種空靈的美」。簡言之,琦君的散文裡有許多小說故事,而琦君的小說裡卻有無窮無盡的散文韻味。不論是散文是小說,琦君的永恆主題是「愛」。
我們在〈賣牛記〉和〈老鞋匠和狗〉中都能看到上述的特點。〈賣牛記〉情節簡單,講述了農家兒童聰聰不忍媽媽把朝夕相處的老牛阿黃賣掉,離家出走到城裡找回了老牛的故事。但在琦君的妙筆敘述下,娓娓動聽。描寫的江南農村晚春景色,如詩似畫;老老少少的五個人物:聰聰、媽媽、長根公公、花生米、張膏藥,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人與動物之間的愛的表達和交流更是震懾人心,掩卷而久久不能忘卻。其人、其景、其牛都是琦君自幼在農村生活熟悉的,所以寫起來如此得心應手。〈老鞋匠和狗〉裡的兩條小狗「小黃」和「小花」是琦君童年時的伴侶,家中小狗的寫照,老鞋匠對小黃和小花的愛心完全是琦君的真情流露。
兩篇小說中的人物和動物都是那麼美好,與今天人心不古、慾海橫流,道德墜落的社會相比,那故事裡的江南小村宛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境。也許現代的一些讀者會懷疑小說中人物和情節的真實性。而這正是重新出版此書的理由。讓小說如一幅長卷的山水畫展示在人們面前,那個善良的牧牛童聰聰正騎在阿黃的背上,款款向你走近,講述過去的美麗童話,使你步入仙境,洗滌你的心靈,使你也變得如此純潔可愛,這正是琦君寫此小說的期盼。
《賣牛記》裡充滿了愛心:愛母親、愛子女、愛朋友、愛動物,使我們如沐愛河。正像琦君的所有作品,充滿了一個愛字,使你深深感動,嚮往那已不存在的江南小村,......。
正因為如此,琦君的作品必永遠流傳下去,不斷重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