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楊宗瑩
元朝末年,順帝荒淫失德,民不聊生,以致各地群雄紛紛而起,反抗暴政。經過數十年的征戰,最後由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逐元而統一天下。這部大明英烈傳,就是敘述明太祖得天下的經過,以及諸開國英雄征戰的英勇事蹟。
本書的故事,大體上是依據歷史寫成。其中的許多人物事蹟,正史上皆斑斑可考,並非虛構,但故事的情節發展,與歷史則不盡相同。
朱元璋是本書的主角。作者為了強調他是真命天子,因而把他加上了神話色彩,說他和馬皇后本是玉皇大帝身邊的金童玉女,是玉帝派他下凡來到塵世間肅清世界,統一天下,拯救烝黎的。連他身邊的輔弼大臣,也都是天上的星宿降生凡間的。這類神話傳說,自古有之。大凡登上了九五尊位的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權益,禁止別人窺伺帝位,他左右的人,往往替他編造出不平凡的來歷。例如漢高祖的母親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史記高祖本紀)後高祖因斬大蛇而知自己是赤帝子,他所居之地,上空常有五彩雲氣。又如東漢光武帝出生時,「有赤光照室中」,那年縣界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因名曰秀。
朱元璋沒有顯赫的家世,幼年父母雙亡,因貧窮而出家做和尚。這一段平凡的史實,在本書裏卻賦予了不平凡的意義:他的父母是玉帝命令天下的城隍、土地,從民間千挑萬選,選出來的仁德之家,是惟一修了三十三世的。皇覺寺的住持,是神和他家之間的橋梁,代替天神照顧他們的。他早已是住持的記名弟子,因貧而出家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本書中說,朱元璋在廟裏受到別的和尚欺侮,卜了幾個大吉的卦後,有了做皇帝的雄心大志。離開皇覺寺去投靠姐夫,轉而跟隨舅父郭光卿在滁州起義,邁開了打天下的第一步。
事實上,朱元璋在皇覺寺接到朋友的信,勸他參加革命組織,他怕別的和尚知道檢舉他通匪,在卜了一個大吉的卦之後,投效了郭子興。郭子興是劉福通的屬下。
在本書裡,朱元璋一直擁戴滁陽王郭光卿,對他忠心耿耿;滁陽王死後,又扶他的兒子繼位為和陽王。任左右的人怎樣勸,也不肯自己稱王。甚至和陽王因忌恨曾設宴想毒殺他,他也寬宏大量不與計較。一直到和陽王死,他仍不肯正大位。
在歷史上,劉福通找到宋徽宗的後代韓林兒,奉他為大宋的皇帝『小明王』。朱元璋一直受劉的節制,打了勝仗向劉告捷,接受劉任命的官職,一直打著反元復宋的旗幟。在宋皇帝居住的安豐被圍,劉福通戰死後,朱元璋帶兵救援,把韓林兒接到滁州,自己回應天府。照理他應當把韓林兒接到應天府,對他北面稱臣的,大概這時已受了劉基的影響,有意為自己開創一個新的局面。三年後,派廖永忠去滁州接韓林兒來應天府,途中所乘的船翻身,韓林兒落水而死。韓林兒一死,『宋朝』也就結束了。
在本書裡,說郭光卿最初是投在劉福通的旗下,朱元璋勸他除去紅巾,自稱滁陽王後,劉福通派人來問,何以去了紅巾,稱了王號?朱元璋對來人說:「方今天下豪傑並起,名據一方,不必相問。若日後你們有厄,我當與你解圍,以報起兵之義。」劉福通之事就如此輕巧地略過。後來安豐被張士誠圍攻,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親自率兵前往,才到泗州界上,傳令安營,就有人來報告說:張士誠已攻下安豐,殺害了韓林兒及劉福通。
歷史上,劉福通是失敗的英雄,在元朝末年,是個大有作為,響噹噹的革命領袖,曾經風馳電掣地橫掃北方,直逼大都,打到汴梁,摧毀元朝的內蒙中心都邑,幾乎把元朝真正推倒,並且始終對韓林兒盡忠竭智,了無私心。而本書寫他的事,只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可能是因為在明史上把他稱為寇,即使作者對他有相當的尊敬,又怎敢犯忌諱加以頌揚呢?不貶抑,已經等於褒揚了。
至於攻打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本書則不厭其詳地敘述。陳友諒是個不擇手段,爭功爭利,害友弒君,妄自尊大的小人。張士誠一生惟利是圖,反元之後又投降元,投降之後又再度反元,這些劣跡,書中敘述唯恐不詳。其他如征討方國珍、陳友定,北伐中原,趕走順帝,攻取西川,平定雲南,都有趣味化的敘述,大事和史實相彷彿。
因為有神話色彩,全書從頭至尾,都穿插了許多神異的故事。除了開頭朱元璋降生的神話之外,還有如第七回販烏梅風留龍駕;第十三回朱元璋乘的船,有烏雲繞轉如飛,從澗中穿過,進入大江;第十七回劉基在山中得到兵書的奇遇;第二十五回朱元璋將五條花蛇盛在頭巾內,戴在頭上的奇異事;第四十回朱元璋誤入廬山;第四十二回朱亮祖魂返天堂;第五十六回二城隍夢告行藏;第六十回啞鐘鳴瘋僧顛狂;第七十八回歷代功臣廟內的神異之事等等,都是極富趣味的神話。另外還有幾位異人,如鐵冠道人、周顛、赤腳僧等穿梭其間,因此朱元璋的軍隊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逢凶化吉,而所向無敵。這些神話故事,都在烘托朱元璋真命天子的身分。無論他身在何處,隨時有天神保護他,幫助他。書裡也一再有:「此真天子出世」、「王氣應在金陵」、「致意大明皇帝」等語。
作者處處頌揚朱元璋的美德,說他具有仁德,戰爭不多殺傷,不擾民,一切皆為天下蒼生著想。對上盡忠,始終事奉滁陽王、和陽王,不肯自己取而代之。能知人善任,禮下賢德之士,每克服一地,必先拜訪當地的賢能之士,或得降將死力,因而有劉基、宋濂、常遇春、李善長等文臣武將。他又驍勇善戰,指揮若定,好謀而成。他的美德真是不勝枚舉,總之是集知、仁、勇於一身。
在頌揚之外,有時候也透露了一點朱元璋的兇殘。如第三十一回「不惹庵太祖留句」中,說朱元璋私行打探民情,走到不惹庵中。有一個老和尚問他居處姓名,他不應。老僧說:「尊官何以不說居處姓名,莫不是做些什麼歹事?」朱元璋看見桌上有筆硯,便題詩一首道: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只顧嘵嘵問姓名。」
詩裡充滿血腥的殺氣。第四十回太祖誤入廬山,老僧拿出緣簿向他化緣,朱元璋不得已寫了五千兩,而心中即發嗔念道:「和尚是不好惹的,見面就要化緣。我本無心到此,被他將茶果誆住,寫上許多銀子;若我日後登了大位,當殺此貪僧,滅盡佛教。」並在門上題詩一首道:
「手握乾坤殺伐機,威名遠鎮楚江西。青鋒起處妖氛淨,鐵馬鳴時夜月移。有志掃除平亂世,無心參悟學菩提。陰陰古木空留意,三嘯長歌過處溪。」
老僧看見詩句,責備他殺氣太重,叫沙彌洗去字跡。他自覺慚愧,即便辭回。這兩個故事表現出他本性中的兇狠。有時候也透露出朱元璋的自大狂妄。如第六十回,孝陵城西門之內,掘出吳大帝孫權之墓,朱元璋微笑說:「孫權亦是個漢子,便留著他守門也好,其餘墓坟,都要毀移。」第七十八回朱元璋在歷代功臣廟內,看見張良的塑像,烈火生心,手指張良罵道:「朕想當時漢稱三傑,你何不直諫漢王,不使韓信封王?那躡足封信之時,你即有陰謀不軌,不能致君為堯舜,又不能保救功臣,使彼死不瞑目,千載遺恨;你又棄職歸山,來何意去何意也?」這番狂妄的話,使劉基聽了內心躊躇不安,因而萌生退隱之志。同一回裏又稱贊太祖登基後的仁政,說他「仁政多端,說不盡洪恩大惠。」接著敘述數年來功臣之凋零,提到劉基、宋濂、鄧愈、廖永忠之死,雖與歷史稍有出入,但這裡似乎有兔死狗烹之哀嘆。「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這兩句詩裡,有深意在焉。
本書文字淺顯,內容精彩,文筆生動,讀來趣味無窮。在每一回後,都有詳細的注解,把這一回中比較難懂的詞語加以解釋,或徵引各書之記載,與本書內容相印證,以備讀者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