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點頭考證 李忠明
石點頭,十四卷,題「天然癡叟著,墨憨主人評」。卷首有「古吳龍子猶」所作序。書成於明代末年,為白話短篇小說集。
此書作者天然癡叟,據「古吳龍子猶」(當為吳中名士馮夢龍)在序言中說,即「浪仙氏」。胡士瑩先生話本小說概論認為應該是席浪仙,理由充足,甚為可信。但浪仙僅為其字,其人究竟為誰,則難以考定,姑且作如下推測:
第一,其人與馮夢龍交往密切,志趣相投。石點頭全書十四卷(篇)故事,基本上都是改編而成,很少個人獨立創作。這很可能是受到馮夢龍創作「三言」的影響。何況石點頭中有一半故事直接改編自馮夢龍的情史。另外,石點頭的原刻本為蘇州坊主葉敬池所刊,這也很可能與馮夢龍有關。因為馮夢龍不僅也是蘇州人,而且他的醒世恆言、新列國志等作品都是葉敬池給刊刻的。作為通俗文學的搜集、編撰大家,馮夢龍與大量刻印通俗文學作品的坊主之間應該有一定的關係。因此,石點頭由葉敬池刊刻很有可能就是出於馮夢龍的介紹。而馮夢龍不但為該書作序,鼓吹捧場,而且在為張瘦郎步雪初聲作序時又再次以讚許的口吻提及席氏,可見二人不但相識非止一日,而且交情頗深。
第二,從作品來看,席浪仙對蘇北揚州到鹽城一帶非常熟悉。小說中有四篇的內容直接以這一帶為背景,且多用其地方言,如「沒撻煞」(指某人沒意思,不值得交往)、「說淡話」(指背後搬弄是非,說閒話,多嘴)、「好耍子」(好玩,有意思)、「淘氣」(吵架)、「果是」(到底是不是,表疑問語氣)、「合該」(即活該)、「搶嘴」(不等別人說完,或者不該說的話,搶著說)等。而且在描寫揚州、江都、射陽等地的具體景物和風土人情時,作者也寫得非常得心應手,倍感親切。可見作者與這一帶也應該有著較深的淵源。
第三,作者可能是一不得志的下層文人,對科舉功名既有強烈的歆羨之意,又有更多的埋怨之言。如第二卷開篇詩第一句「科第從來誤後生」云云,即是很明顯的例子。從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來看,作者主要也是站在下層老百姓的立場上,對他們的痛苦生活表示同情,對社會、朝政多持批判態度;盼望明君,渴求安定,反對動亂。石點頭中許多悲劇,其實都是由於時代黑暗、社會動亂引起的。如宗二娘之所以伴隨丈夫外出經商,結果流落江都、屠身救夫,就是由於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因為當時整個城市已充滿著人相食的慘劇,宗二娘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另外,王大郎一家七口死於非命,冤仇不能報,正直官員鐵御史為之伸冤卻被罰俸,根源就在於整個封建官場已經腐敗得不可救藥了。社會黑暗,宵小橫行,所以有王從事妻子之被搶,有申屠娘子之被迫自衛殲仇。天下太平時,頗有幾畝田地的王珣都被差役逼得離家出走,而米老漢則被賦役逼得賣兒賣女;一旦發生自然災害,甚至連舉人之妻也不免於被賣。作者關注這樣的社會現實,選擇它們作為自己反映的對象,不僅可見其立場,而且顯示出晚明時代社會黑暗動亂的實際。
此書評者墨憨主人,應該是指馮夢龍。因為既然序言作者是「古吳龍子猶」,而墨憨主人又是馮夢龍的別號之一,因此不應該是別人假託。全書評語以夾批形式出現,雖然數量不是很多,且多針對內容而發,主要是揭示作者的教化意圖,但大多比較中肯,有的見解頗有可取之處,符合馮夢龍的一貫評點風格。
此書有明代葉敬池刊本、帶月樓刊本,清代同仁堂刊本、竹春堂刊本、上海書局石印本等多種刊本,內容、文字基本一致。本次整理以帶月樓本為底本,以葉敬池本、同仁堂本為校本。明顯的錯字徑改,正俗字、異體字、諧音替代字等酌予保留。這樣做,既是為了保存原貌,也是為了兼顧閱讀與研究的需要,因此,極少數文理難通的地方也沒有妄加改動。當然,書中校勘、標點、分段、注釋仍會有一些不盡妥當之處,謹望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