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在華文世界最經典的代言人
──最專業的印度文化學人糜文開獨家翻譯
收錄文學大師梁實秋序言
最能完美體現印度詩哲泰戈爾宗教領悟的中譯本
泰戈爾在《採果集》中,用詩人的語言捕捉來自宇宙天地間的感動,賦予其故事或讚詠,使詩句恆久地留在讀者眼中、心中。其中亦有許多首關於宗教的詩篇,不論是印度教或佛教,泰戈爾皆將其融入詩中,也可由此見出詩人來自多重信仰國度的背景,分享詩人所領會的靈慧妙境。
特色
☆封面書名由五四運動命名者 ── 史學名人羅家倫親筆題字
☆首創翻頁動態書眉,趣味十足
☆封面燙金精美設計
☆版面清新,搭配優美插圖,百看不厭
☆小開本設計,隨身一冊,輕鬆閱讀
作者簡介:
泰戈爾,自一九一三年以「頌歌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他的詩風靡全球,不到十年,也引起了中國新文壇的狂熱,尤其在一九二四年他來華的前後,相關譯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泰翁的詩,雖然清新俊逸,但若不了解他奧妙哲學的全部,便不能有真切的理解。
糜文開,江蘇無錫人。生於1907年,卒於1983年。印度國際大學哲學院研究。歷任香港新亞書院、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吳大學、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以及外交部專員, 駐印度、菲律賓、泰國大使館秘書,退休後任華岡印度研究所指導教授。作品多以論述、散文為主,由於駐留印度近十年,對於印度文學、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與深入的了解,致力於中印文化交流,著譯作品十餘種,為我國當代少數精研印度文化的學人。
作者序
序梁實秋
人生有三種境界,自然的,人性的,宗教的。這宗教的境界是很高超的,神祕而美妙,只可意會,不可言說,說即不中。禪宗宗門中人語,稱「凡」為「這邊」,「聖」為「那邊」,就是因為那個境界(見性),絕對不可思議不可形容,無可奈何,只好用「這邊」、「那邊」來指示了。
詩人,大概都是有甚深的智慧,在觀照中,往往能見道。換言之,詩人時常能進入宗教的境界。詩人與一般的高僧大德不同,他於實際體驗那玄祕的妙境之餘,還要舞文弄墨把那一段經驗寫錄下來。這也許是多此一舉,但許多首宗教性的詩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直接不易進入宗教境界的凡夫,讀詩亦往往可以入聖。不立文字的禪宗,教人「將嘴掛在壁上」,也還有那許多「公案」教人去參。
泰戈爾,天竺詩人,原有印度民族所特有的那一份神祕的素養,但他還具備一般詩人所具備的那種汎神論的眼光。一草一木,一花一葉,在他看來,莫不有象徵的意味。其詩清新俊逸,而立意深邈。糜文開先生和他的女公子榴麗小姐譯其《漂鳥》、《新月》之後,又有《採果集》繼而問世,囑我一語為介。這是「大事」,不需多說。
四十六年三月十二日,臺北
序梁實秋
人生有三種境界,自然的,人性的,宗教的。這宗教的境界是很高超的,神祕而美妙,只可意會,不可言說,說即不中。禪宗宗門中人語,稱「凡」為「這邊」,「聖」為「那邊」,就是因為那個境界(見性),絕對不可思議不可形容,無可奈何,只好用「這邊」、「那邊」來指示了。
詩人,大概都是有甚深的智慧,在觀照中,往往能見道。換言之,詩人時常能進入宗教的境界。詩人與一般的高僧大德不同,他於實際體驗那玄祕的妙境之餘,還要舞文弄墨把那一段經驗寫錄下來。這也許是多此一舉,但許多首宗教性的詩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直接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