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節錄)
《郁離子》是一部寓言體的散文集。作者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一三一一),卒於明太祖洪武八年(一三七五),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在朱元璋掃平群雄開國稱帝的進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被譽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屬張子房(良)、諸葛亮、魏徵式的人物。
劉基的一生,經歷了元明易代的巨變。元代末年,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空前激烈,但年輕時的劉基還是抱著「人生惜死非男兒,但有馬革可裹屍」的濟世思想,一心想為國家做出一番事業。元順帝元統元年(一三三三),二十三歲的劉基進士及第,三年之後,除選江西瑞州路高安縣丞。至元五年(一三三九),瑞州路新昌州發生一起命案,因判決不公,引起訴訟,路總管抽調劉基前去複審。劉基「發奸擿伏,不避強御」(〈誠意伯劉公行狀〉),查明了豪紳挾勢殺人的證據,推翻了原判。這件事轟動了瑞州路,但也得罪了初審官和地方豪強。豪強們聯合起來,借助「蒙古根腳」的力量,造謠中傷,尋釁報復,必欲置劉基於死地而後快。眼看在瑞州呆不下去了,路總管便把劉基調到了省城,改任掾吏。二年以後,因議事不合,棄官還鄉。這是劉基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
數年之後,劉基復出為江浙儒學副提舉兼行省考試官,上任不久,便上奏章彈劾監察御史失職。然而,官場黑暗,上下勾結,沆瀣一氣,奏章被御史臺扣留了下來,義憤之下,劉基又掛冠而去。
劉基再度出山已是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這次他被起用為浙東元帥府都事,後改任江浙行省都事,參與戎事,平定處州一帶的「山寇」。由於劉基反對招安方國珍(台州黃安人,率眾起事,據東南沿海,賄賂朝廷要員,屢降屢叛),與當政意見相左,被扣上「傷朝廷好生之仁,擅作威福」的罪名,革職「羈管」紹興。處州平「寇」結束之後,論功行賞,劉基非但沒有得到提升,反而被奪去兵權,降回原職,仍以儒學副提舉格授處州路總管府判。
一次次的打擊,使劉基對元王朝徹底喪失了信心,思想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至正十八年,他毅然解綬歸里,隱居家鄉青田,一面著述,一面靜觀時局之變。
而此時的中國大地,反元的烽火已成燎原之勢:朱元璋攻下了集慶(今南京),改名應天,準備大展宏圖;陳友諒佔據湖廣、江西一帶,「幾天下半」;張士誠則據有浙西、吳中富庶之地。元王朝已處在農民起義的四面楚歌之中。
朱元璋在站穩腳跟之後,接受儒士孫炎的建議,廣招天下賢才,以成大業。至正二十年,劉基邁出了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步。經過慎重考慮,他接受了朱元璋的聘請,來到應天,陳時務十八策。面對當時嚴峻的軍事局面,他力排眾議,提出先滅陳友諒,次取張士誠,然後北定中原,統一天下的戰略目標。依靠這一決策,朱元璋最終戰勝了強敵,建立起朱明王朝,而劉基也因此成為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和開國功勳。
明建國以後,劉基擔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對制訂明朝的曆法、典章制度以及對南京都城的建設都起過重大作用。洪武三年,置弘文館,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與朱元璋商定恢復科舉考試。同年,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護軍、誠意伯。劉基為人正直,秉公執法,不避權勢,曾不顧丞相李善長的情面,按律奏斬中書省都事李彬,因此得罪了一些權貴。洪武四年,他因受讒遭忌,告老還鄉。在家鄉,他行止謹慎,惟弈棋吟詩,口不言功,但仍遭胡惟庸等人的構陷,誣他爭奪有「王氣」之地以作墓地,為朱元璋疑忌而被奪祿。不得已,劉基復入朝,引咎自責,留京不敢歸,直到病重時,才被朱元璋遣使護送回里。洪武八年,病死青田(一說被丞相胡惟庸毒死)。
劉基博覽群書,通經史,精象緯,工詩文。其文閎深肅括,其詩則沉鬱頓挫,在明初文壇上,與宋濂齊名。有《誠意伯文集》二十卷傳世。
《郁離子》二卷,收入《誠意伯文集》,是劉基隱居青田時潛心創作的一部作品。
為什麼取名「郁離」呢?明吳從善《郁離子‧序》云:「夫郁郁,文也;明兩,離也;郁離者文明之謂也。非所以自號,其意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劉基的學生徐一夔也在〈序〉中說:「郁離者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可見,其意是要為後世開創文明之治。但近來也有學者認為,「郁」當解釋為氣,指懷才不遇,報國無望而鬱結於胸的不平之氣;「離」當解釋為別,指別離朝廷,別離政治上的是是非非。「郁離」,即氣鬱而遁避之意。且存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