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節錄)
在楚辭作家所有的作品中,屈原的〈離騷〉是最重要的作品。文學史家詹安泰曾明確指出:「在我國古代文學歷史上,再沒有任何一個作家能夠把一生的政治鬥爭的實踐過程和自己的文學創作完全結合在一起的。再沒有任何一個作家,寫出一篇具有像政治論文一樣強烈的政治傾向性的雄麗詩篇可以和〈離騷〉媲美的。」〈離騷〉確實是一篇個性極強的詩章。如果說屈原是《楚辭》的靈魂人物,那麼〈離騷〉則是《楚辭》的靈魂詩篇。可以說,〈離騷〉是展現屈騷精神最為核心的作品。
首先,〈離騷〉體現出一種震撼古今的、讓千百年的志士仁人為之動容、為之景仰的偉大的愛國精神。
屈子一心為君為國,意欲振興楚國,卻屢遭小人讒言陷害。但他從不管自身處境如何,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每天思考的都是國家的興亡安危。即使被流放,對楚國戰事失利、國家衰敗之困境莫不痛心疾首,以致形容枯槁;即使沒有人理解他,也絕不改初衷,歎息流淚,對君國之心,「雖九死其猶未悔」。
其次,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獨立精神。
懷王與頃襄王都不是有作為的君王,他們聽信讒佞的順耳奉承之語,聽不進去像屈原那樣的直言相諫。昏庸的君王勢必導致朝中官員向公子子蘭、上官大夫之流看齊,並與他們結黨營私,同混濁流,這才是當時為官之道的主流。像屈原那樣不顧生死而直言勸諫的人,無疑會被世人嘲笑為不識時務。但是屈原「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即使全天下的人全渾濁,他也要一個人保持清白!即便是死,也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這樣一種堅守心中信念、獨立不遷的精神歷來為世驚歎不已。
第三,不斷修養內美的高潔精神。
屈原十分注重自身的修行,內心保持美好的品質,以恐被險惡的世道或骯髒的東西汙染自己的美德。在〈離騷〉中,屈原不斷地種植香草:「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𣗳蕙之百畝」,經常將香草佩帶在身上:「紉秋蘭以為佩」,甚至用香草做衣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雧芙蓉以為裳」,一餐一飲也不忘修身:「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即使這樣,他也總是擔心自己做得還不夠好:「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從不把這樣的修身當成苦行,而是自得其樂,習以為常:「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為常。」這與《論語》中曾子「一日而三省吾身」(一天之內多次反省自己還覺得不夠)的修美精神是有靈通之處的。
第四,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上下求索精神。
〈離騷〉中先後寫了屈原的幾次求女經歷。為了求得心中理想的品貌雙修的女子,他馬不停蹄、夜以繼日的趕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好不容易來到高丘,高丘卻無女可求;又令豐隆乘雲趕路以求宓妃,誰知宓妃是個外表美麗卻不懂禮儀的人;又趕到瑤臺,看見有娀之女,媒人鴆鳥卻告訴他那個女子不好;繼續遠遊,看見有虞氏兩位姓姚的姑娘,結果由於「理弱而媒拙」,還是未曾求得。屈原不斷地求女,但每次總是由於各種原因而所求非人。每一次都令屈原痛苦萬分,而他又不曾氣餒,如夸父追日一般,雖路途漫漫卻沒有放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再苦再難,他也要堅持真理、堅持正確的道路,毫無畏懼地進行下去。
第五,不固守舊俗的銳意圖強、希冀美政的改革精神。
屈原是一個很有才幹的政治家。看到楚國在政治上的種種弊端,他深為憂慮,並針對楚國的政治現實與天下形勢,向楚王提出過一些改革建議,他提出「舉賢才而授能」,主張不分出身地位地選拔人才,其實這正是秦國後來能夠廣納各國人才如韓非、李斯等而最終能吞併六國的重要策略;他提出「富國而兵強」,既然要富國,必然要在經濟上振興,改變舊有的不合理的生產關係,以促進生產的發展——當然這首先要觸動舊有貴族地主權益,歷來改革均如此;「兵強」則要在軍事力量上作全方位的強化。其實這幾點也正是秦國能夠戰勝六國的重要因素。
屈原提出的建議都是欲使楚國富強的方案,可惜楚王不能貫徹。屈原心裡有對天下形勢的審視所制定的整套措施,以期達到他心目中的「美政理想」。為了他的美政理想而不惜得罪上官等小人,屈原也正是因此才引起舊貴族的惶恐而見黜於楚王的。他的理想雖然沒有實現,但是他進取的改革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