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節錄)慧能的思想,有賴《壇經》以流傳。從《六祖壇經》中,不僅可以感知慧能卓傑的人格、寬厚的胸襟,亦自然得以領略其思想的精湛與深遠。慧能乃是一個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南國百姓。然而通過他對於宗教與人生諸問題深沉的思考,對於其信念堅毅不拔的實踐,終於成為禪門之祖師,同時亦成為中國思想史之巨擘。《壇經》中所闡說的禪理與禪法,亦因之而開創了禪宗史上的新篇章。《六祖壇經》中的禪理與禪法,可以簡略地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一曰即心即佛的心性觀,二曰萬法在心的般若學說,三曰定慧一體、一行三昧的思想,四曰即世修行、不求出世解脫的理念,五曰頓悟成佛的自修法門,六曰無相戒法的授受儀軌。以下分別說明之。1即心即佛的心性觀慧能禪學思想的基礎,首先在於確認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對於一切眾生是否具有佛性這一命題,佛學界曾經有過不同的聲音。一種認為眾生中有一類「無性眾生」 例如一闡提 是斷絕善根的惡人,因此不具佛性、不能成佛。另一種則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南朝高僧竺道生首倡眾生皆具佛性,提出「一闡提人皆得成佛」的思想,一時被舊學僧黨斥為背經邪說。後來《大般涅槃經》譯出,果然其中稱一闡提人皆有佛性。慧能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一切眾生所具有的佛性本無不同。《壇經》中曰自性、本性、自心、直心、實性、淨性等,多為佛性之異名。慧能云,「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也就是說,每個人所具有的佛性是均等的,不論智者還是愚者,凡人還是聖人,在佛性與人格面前人人平等。這就從宗教文化的角度,肯定了平等的人性論與人格觀。慧能響亮地提出了「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的口號。他反覆地向信眾宣講說:「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只汝自心,更無別佛!」他批評世俗信眾只知道四處奔走,求神拜佛,說道:「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他還問道:「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因此,他的結論是:佛教所宣傳的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認定佛在自心、佛由覺悟,其目的在於引導眾生洞悉世相、證得佛法,達到人生的通悟與解脫,而這正是禪宗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