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節錄) 以親親、尊尊這些新的詮釋為核心,《禮記》對父子、君臣、夫婦、昆弟、朋友這五倫的禮儀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冠、昏、喪、祭、鄉、相見、朝、聘等各種禮儀,一部分因襲往昔的做法,一部分適應新的情況對舊的禮儀作了改造或變通,還有一部分屬於新創。因襲往昔或略作變通者,也常常對原先的禮儀作出新的解釋。這些內容,大約佔了《禮記》近一半篇幅。在為構建倫理本位社會所進行的新設計中,在對各種禮儀作調整、改造和創新時,有三個傾向特別值得注意:其一,堅持「反本修古」,承認禮器、禮品和儀文都越來越豐盛,但確認愈往古,愈簡樸原始,禮義愈重。〈禮器〉篇中便說:「禮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詔,朝事以樂。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莞簟之安,而?鞂之設;是故先王之制禮也,必有主也。」有主,就是反本修古。這是以禮儀的原始性、長期性來樹立禮儀的權威性。其二,堅持「禮尚往來」。〈曲禮上〉指出:「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樂記〉論禮與樂的關係時也說:「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對於神權、君權、父權、夫權,儘管《禮記》努力引導人們尊崇它們,但也不忘神人之間、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婦之間的施報關係。比如,〈郊特牲〉在詮釋郊天之祭和社稷之祭時,便是以施報關係來解釋的:「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這是因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家主中霤而國主社,示本也。……唯社,丘乘供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神人關係如此,其他關係也是如此。其三,吸取和利用「天人感應」論。〈昏義〉在說明天子聽男教、后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后治陰德時便說:「是故男教不脩,陽事不得,適見於天,日為之食。婦順不脩,陰事不得,適見於天,月為之食。是故日食則天子素服而脩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月食則后素服而脩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陰事。故天子之與后,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須而后成者也。」天人感應說這時還在雛形時期,遠不如其後董仲舒時那樣發達,但是,它畢竟已成為《禮記》重構倫理本位社會的理論基礎之一。〈禮運〉在總述禮制的演變過程時,說明行禮凡應儉者不可豐,凡應隆者不可簡,這是為使人的情感欲望不致驕縱,使上下和合而不致危亂,聖王制禮以順應民情,「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饑妖孽之疾」,這當正是《禮記》為重新構建倫理本位社會時所立志追求的目標,大同的理想、小康的圖象則正是推動《禮記》的編作者們進行這一設計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