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節錄)
五對後世的影響
《法華經》譯出後,歷代都受到了教內外人士的重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由隋朝智顗開創的天台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因為它發源於天台山(今浙江省天臺縣境內),故稱天台宗;又因為天台宗的教義以《法華經》為主,故又稱法華宗。唐代天台宗高僧湛然在《止觀義例》卷上就說:本家教門「以《法華》為宗旨,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引諸經以增信,引諸論以助成」。後來,天台宗教義又通過湛然法師,傳給日僧最澄。唐貞元二十一年(西元八○五年),最澄攜經書疏記二百餘部回國,在比叡山創日本佛教的天台宗。到了十三世紀,日僧日蓮又根據《法華經》的理論,主張誦唸「南無《妙法蓮華經》」,從而創立了日蓮宗,後來又派生出日蓮正宗和靈友會等。
《法華經》不僅是國內外天台宗的立教之本,而且還受到其他宗派僧人的普遍重視,如隋代三論宗集大成者吉藏就講說《法華經》並自著章疏,禪宗牛頭派創始人法融於貞觀二十一年(西元六四七年)在幽棲寺開講《法華經》,著名唐僧玄奘十一歲時就熟讀《法華經》。唐代受持此經的僧人還很多,我們看以下兩條記載:
素公不出院,轉《法華經》三萬七千部。……長慶初,庭前牡丹一朵合歡,有僧玄幽題此院詩,警句曰:「三萬《蓮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五)
《蓮經》七軸六萬九千字,日日夜夜終復始。(齊己〈贈持「法華經」僧〉)
在古代,信奉《法華經》的人很多,據說僧神皓誦此經九千餘遍,僧延壽誦一萬三千多遍,僧亡名口無它言,專誦此經,甚至有人刺血書寫這部經書。一直到清代,名僧彭際清受戒後,全家皈依佛門,其二女阿環、阿瑩就時常誦讀《法華經》。
也有的僧人特別欣賞《法華經》中的某段教義,因而身體力行。如隋代三階教高僧信行就特別信奉這部經書中的〈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他效法常不輕菩薩的做法,路上遇人,不分男女貴賤,都向對方行禮致敬,稱之為「普敬」。因此他所領導的僧團很快就受到人們的歡迎和信奉。
《法華經》除了在教內具有重要地位外,對世俗人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本書〈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說,無論任何人,只要他信奉觀世音菩薩,口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麼他就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助,可以消除一切災禍,獲得無量的福報。因為這種獲福的方法簡便易行,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於是就有人把本品抄錄出來,單獨流傳,稱《觀音經》。在中國,觀世音菩薩早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另如隋朝吉藏的弟子智顗,就是因為聽了《法華經‧譬喻品第三》中的火宅喻,纔毅然出家的。
明成祖朱棣曾為《法華經》作序,序中號召一切眾生信受此經,認為信受此經「如飢之得食,如渴之得飲,如寒之得火,如熱之得涼……其為快適欣慰,有不可言」。這些話出自皇帝之口,也足見《法華經》在世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歷代注釋《法華經》的人很多,如隋僧智顗的《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隋僧吉藏的《法華經玄論》、《法華經遊意》、《法華經義疏》、《法華經統略》,唐僧湛然的《法華經義釋籤》、《法華文句記》,明僧智旭的《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等。這些注本大多偏重於義理解析,詞句注釋則比較簡略。我們譯注《法華經》時,在參考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簡明扼要為宗旨,不作過多的引述和考證。因佛理深奧微妙,本人才疏學淺,注譯中的不當之處,還望方家不吝指正。
張松輝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