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節錄)
劉勰對文學批評鑒賞理論的精闢見解,主要集中在〈知音〉裡。
第一,劉勰正確地闡明了創作過程和鑒賞批評過程的差異、鑒賞的特點,以及鑒賞與批評的聯繫和區別。他說: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
這就是說,創作過程和鑒賞批評過程有著相反的差異:作者是由於外物的感召,興起了感情,發而為文辭;鑒賞批評者,則是先看了文辭而後深入文情,像沿著波流來追溯源頭,即使源頭隱微幽深,也必定會變得顯露明白。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勰認為文學鑒賞批評的特點是「入情」;而且是把「情感」作為文學鑒賞批評的對象,將鑒賞批評者的視線引向作品內在之情和作者內在之心。這是他的創作論中的「為情而造文」見解的自然延伸。接著,他又進一步指出: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況形之筆端,理將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
由琴聲所表達的「志在山水」之情,既無形又無影,知音者尚可識別,便何況表現在文辭中的情感和作者的內在之心呢?只要鑒賞批評者心機靈敏,文學作品中的情理是完全可以通曉的。從這裡又可以看出,劉勰對以「情感」作為文學鑒賞批評對象,是分成兩方面說的:一是領會作品中的情感和作者的心情;另一是洞察情感的內蘊,即「理」,前者是直接感知的審美情感活動,後者是深入分析內蘊的理性思維活動。所以,劉勰又接著說:
夫唯深識鑒奧,必歡然內懌,譬春臺之熙眾人,樂餌之止過客。蓋聞蘭為國香,服媚彌芬;書亦國華,翫繹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這就是說,鑒賞能力高的人,一定會在欣賞傑出作品時,獲得內心欣然喜悅的審美享受,像春天登上高臺觀賞美景,可以使眾人心情愉快,也像音樂與美味可以留住過路的行人;而聽說蘭花是最香的花,人們佩帶它喜愛它才會更芬芳,而文學作品也是最好的香花,要能仔細玩味體會,才會感覺到它的美妙。這闡明了文學批評是以鑒賞為基礎,文學鑒賞則是以給人一種內心欣然喜悅的審美享受為特點,主要是審美情感體驗活動,與文學批評既相聯繫又有區別。劉勰的這些見解,是非常精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