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韻文學七講》之緣起及其他
想起永義師的遺作《韻文學七講》,既滿懷感恩,又無限感傷。永義師開啟了世新大學中文系璀璨的一頁,使系譽鵲起,但在他辭世不久,世新即宣布中文系停招而走入歷史。永義師在世新十八年,竟見證世新中文系由「成」而「住」,終至「壞」、「空」的經歷,真是情何以堪,不勝唏噓!但永義師對世新中文系的付出,已功德圓滿,了無遺憾!
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我從臺大申請退休,轉任世新中文系,原因只是想尋求一塊與世無爭的淨土,安心教學與研究。永義師百般不捨,屢屢寬慰。九十年(二○○一),我在無可推辭的情況下,承乏系主任之職。永義師對我說:「國樑,如果將來世新中文系成立研究所,我就過去助你一臂之力!」世新中文系大學部成立於八十七年(一九九八),歷史短暫,根基薄弱,當時實無成立研究所的充分條件。我因永義師的鼓勵,並體認到這是我的職責所在,於是大力改革課程、充實圖書、提升士氣、禮聘名師,以營造有利條件。是年(二○○一),牟宗燦先生適甫由東華大學轉任世新校長,亦圖為世新再創高峰。牟校長夫人有位閨密同學王守潔教授,是著名鋼琴家。我因朱炎教授之介,得以認識,漸亦熟稔。我跟王教授說:「請妳的同學牟夫人跟牟校長說:只要他支持中文系成立研究所,我願為學校做任何事,無怨無悔!」因牟校長的支持,碩士班於九十二年(二○○三)成立。永義師為實踐當年諾言,於九十三年(二○○四)受聘為專任教授。永義師偕師母到系辦公室看我,我說:「我要成立博士班!」九十六年(二○○七),博士班奉准成立。據悉,當年各大學申請成立博士班案中,僅世新中文系通過審核。
永義師於詩、詞、曲及俗文學之造詣,當世無匹,又才、情兼具,文學、歷史掌故,信手拈來,無不妙解人頤。六十二年(一九七三),我就讀臺大夜間部中文系時,有幸受教於他的「詩選」課程。其教學,理性、感性兼至,豪放、婉約並臻,酣暢淋漓,欲罷不能!受教學生,咸感「享受」!
永義師為人謙退,不與人爭,凡他人已開授之課程,均予尊重,另開他課。其於世新所開之課,先後有韻文學專題、戲曲概論、古典戲曲專題、宋元戲曲專題、元明戲曲專題、明清戲曲專題、北曲雜劇專題研討、戲曲名家名作專題、俗文學與民俗、臺灣民俗技藝概論、臺灣戲曲概論、文史專題討論等,皆為其真積力久、含英咀華之心得講授,尤其「韻文學專題」一課,自九十三年(二○○四)至一一一年(二○二二),前後十八年,除一度生病住院外,未曾間輟,乃其奉獻世新之心力所萃。其所授課,除選課之世新學生外,各大學之教授、副教授、博士生,甚至社會人士,亦慕名前來旁聽,因其授課內容,年年更新,至有連續旁聽十餘年而不倦者。而大陸學者來臺訪學,亦把握機會聆聽。永義師不僅造福世新學子,亦嘉惠兩岸學界,而十餘年來,世新學子受教於永義師,並承其指導之博、碩士,即達十五人次之多,至於所指導之他校博、碩士,尤不計其數。
世新中文系自成立博士班後,即承學校列為重點發展學門之一,予以專款補助。為拓展兩岸學術之交流與合作,於九十七年(二○○八)舉辦第一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當初我之所以考慮此會議名稱,即因永義師所授「韻文學專題」課的發想,冀能仰重其學術專長,及兩岸學界之豐厚人脈,並有別於他校或學術單位所辦之學術研討會,自具特色。永義師為支持會議之舉辦,每年均贊助會議經費十餘萬至二十萬元不等,直至過世為止。一一三年(二○二四),中文系舉辦停招前之最後一屆會議,而永義師已辭世,為感念其對會議之支持與贊助,特訂名為「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十六屆兩岸韻文學暨曾永義院士紀念學術研討會」,以誌感恩與懷思。永義師對學術之貢獻,不止於世新,且遍及兩岸。
永義師之為人,極重情義,平居言談、授課,甚至編劇,均倡導此旨,畢生奉行不渝。其所編劇本十餘種,於兩岸各大城市演出時,其宣傳海報及演出字幕所列編劇姓名,必要求冠以「世新大學講座教授」名銜。曾說:「我既領世新薪水,就該以弘揚世新為念!」其學術蜚聲兩岸,大陸學界頻頻邀請講學,牟校長豁然大度,特當我面,對永義師說:「永義!海闊天空,自由揮灑!」永義師於大陸講學,亦均持「世新大學講座教授」名義,不忘宣揚世新。其任職世新期間,連續獲得教育部學術獎、國家講座、中央研究院院士之殊榮,此固其個人之學術成就而實至名歸,惟亦使世新增添無限光彩,為世新有史以來第一人。世新之於永義師,誠備極禮遇,而永義師之於世新,亦情至義盡!
永義師曾於一○九年(二○二○)做心臟大動瓣膜手術,出院後養病期間,抽暇就歷年所授「韻文學專題」內容,逐題寫作,泐為《韻文學七講》一書,凡七章,披沙揀金,務去陳言,詳人所略,略人所詳,既具宏觀,又纖悉畢陳,架構完整而新穎,創見迭出,為其畢生學術心得之精粹,金針度人,示人津筏。誠如其〈自序〉所言:「相信中國文學研究所的學生讀了本書各專題,一定可以打下韻文學深厚的基礎。」不僅如此,其析論文本,尤有情有韻,文采斐然,行雲流水,賞心悅目,輒令人感動、讚歎不已!
欣聞《韻文學七講》即將付梓,惟憾永義師已不及見。念永義師數十年來之愛我、護我、誨我、助我,師恩浩蕩,欲報無從!謹就此書之緣起及相關數事,略述所知,並誌感懷。
受業洪國樑謹記
二○二四年七月二十四日颱風夜於士林劍潭
自序
「韻文學專題」是我在二○二○年十一月心臟大動瓣膜手術後,又復在世新大學中文研究所開設的課程。課程內容雖不全新,但作了系統性之整理,而且有好些是新開發的論題和單元。這些論題和單元都是我認為做一個大學研究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認識,然後才能談到進入韻文學的研究。我養病的歲月,加上這兩年新冠疫情舉世猖獗,僻居斗室,乃抽暇逐題寫作,越數月完成。相信中國文學研究所的學生讀了本書各專題,一定可以打下韻文學深厚的基礎。
本書對於容易被忽略的問題,特別在意。譬如聲調、韻協、對偶、句式、語法,為建構韻文學體製規律最重要的五個元素,要深切明白和認知其質性和作用,然後批評、鑑賞和研究才有準確的看法。為此,本書對於聲調產生的平仄、長短、強弱;韻協的呼應、疏密和韻長;對偶的等級、寬嚴、巧變;句式音節的單雙殊異、意義的語法變易結構,都不惜筆墨詳予舉例說明。
對於韻文學體類,本書分俗文與雅文兩大類:俗文敘民歌、小調、說唱、詩讚;雅文敘唐詩、宋詞、元曲和戲曲。詩為韻文學雅文學元始,體製規律亦為詞曲所傳承,故特就其由齊梁聲調之發現說其「四聲八病」,和唐詩「平仄律」之說其原理與構成之道,及其何以要「拗救」與何以可如此拗救之方法;乃至於杜甫等之「四聲遞換」之講求,王維〈渭城曲〉曲牌聲調建構之雛型,元人周德清「俊語」聲情、詞情相得益彰之「務頭說」,明人魏良輔「水磨調」一字三音「頭腹尾」以字音定腔之「歌樂融合」等演進歷程。
本書對於「歌樂相得益彰」格外重視,前賢甚少涉及此論題,蓋以其幽渺難以窺知。乃特以三講剖析此事:先比較詩詞曲之異同,次舉耳熟能詳之實例,以驗證唱詞聲情、詞情相得益彰之必然性;最後縷析其聲情、詞情建構諸元素所以運作之情況,其曲牌建構之八元素,可以與之互為羽翼。
又前賢對於複詞結構之音、義為基礎,各有七種、九種之多,一句之中實含音節單雙式之別,彼此壁壘分明,絕不相移易。一句之中另有意義形式,以見詩人遣詞造句文學技法之厚薄良窳。凡此亦每被忽略或未盡肯綮,故亦詳予舉例說明。
至於〈錦瑟〉詩之解讀,乃因此詩除一再被引論舉例,又不忌重複將解讀此詩之方法寫出,獨立成篇,目的在以之為解詩範例。而〈《牡丹亭》「拗折天下人嗓子」評議〉則欲藉此以說明,有此韻文學之扎實功底之後,對於理解之艱難困頓,便容易「迎刃而解」。
附錄「吟詠性情‧歌樂相得—詩詞曲歌唱跨界音樂會」之曲目,選自我歷年創作的傳統詩詞曲。這場「跨界」的音樂會,以「吟詠性情」為題,烘托著者對於詩詞曲等韻文學內容思想的主張;而以「歌樂相得」彰顯著者對於文學家、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應當互相磨合的期許,以使詞情、聲情之融會如天衣之無縫,而各自發其輝光,彼此之間卻又如「同明之相照」而光彩交融。於此,或能呈現著者對韻文學的理論研究、評論鑑賞與創作實踐吧!
二○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於臺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