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序
距離這本書的初版已經十年,十年前懷抱著編譯注解志怪的熱切已趨平靜,不是疲乏或懈怠,而是一種耕耘後把穀物曬好收納完畢的舒心,以及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滿足,於是暫且把書本擱置在糧倉庫存,只在上課前取出調理而已。之後的三五年,我寫了《中國敘事理論與實際批評》,但對志怪未多留心。期間也執行科技部的兩年研究計劃「《世說新語》物質用器考述兼疑義疏通─以六朝出土文物為佐證」,先後前往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院、四川博物院、重慶博物院、甘肅博物院、遼寧博物院、嘉峪關長城博物院、魏晉新城壁畫墓博物院等處進行移地研究。《世說新語》的時代自漢魏西晉到過江之後的東晉南朝劉宋,與魏晉南北朝志怪的歷史文化背景相符,其物質文化資料是相通的。我驚喜地發現這些陳列的文物可以應證志怪文本描述的細節,一雙指環,是《甄異傳》女鬼贈與秦樹的定情物;一枚金釵,是《搜神記》費季遠行之前試妻的信物;琵琶俑是《冤魂志》太樂伎的縮影;溷廁模型反映《幽明錄》虞敬與《搜神記》庾亮廁所見鬼的場景;陶製雞籠是《搜神後記》董壽之遇難返家後「籠中雞驚叫」的異象示意;一座青磁帶黑點的熏爐,是溫嶠的隨葬品,《異苑》說他經過采石磯時,聽到水底似有音樂聲,於是燃燒犀牛角窺看水底幽冥世界而懷憂喪命;墓室一公尺半石門上的門卒浮雕,再現漢魏兩晉的亭吏形象……這些文物的種類多元而豐富,有實物、畫像石,明器,陶俑、石像,木雕,磚壁水墨畫等,我將它們分項歸納註記,在講授志怪時以投影的方式介紹給同學認識,纖芥細物寓真情,那些來自好久好遠的兩千年文物,就在教室布幕之前,無言地宣說他們神秘詭譎的命運。
年行漸長大,老熟的冷眼在閱讀文本時,也看到了中古漢語詞彙與文物制度上的問題,單衣,袴褶,平巾幘,漆紗籠冠,武弁大冠,憑几,床榻,牛車,伍伯,騶卒,漿水,莒飯,市里,胡粉,虎子,斂手,這些已自現實隱匿形跡的文化,不但不易用文字描述,甚至也無從想像。不過,同學們似乎也不以為意,畢竟,志怪與生俱來的奇幻情節引人入勝,生人與鬼魅的淒迷遭遇令人感嘆不已,至於有待推敲與考證的問題,就留給老師去查找答案吧。於是當三版的修訂時機來臨,我就像耕牛犁田一般,一行一行地耙梳,來來回回地踩踏,凡糾結的殘根,阻滯的泥塊,都一遍一遍細心處理。北齊・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種穀篇〉提醒農民,唯有把田土徹底翻鬆耙透,春耕時作物的幼芽鬚根才能在勻細鬆軟的土壤中呼吸成長,秋季的收獲才會豐富。種田如此,筆耕亦然,唯有完成確實的注釋,古樸的志怪才能被充分理解,展開方方面面的學術研究,即使純然遊目騁懷地「看故事」,也能看得透徹明白,舒心地把故事珍藏在自己的文化糧倉。
本次增修的部分是中古漢語詞彙與魏晉南北朝文物的說明,除了以文字進行解說之外,且增列了八十幅珍貴的文物圖檔,豐富的文物具體示現了志怪述及的書生佳麗,忠犬駿馬,琵琶樂伎,古蜀巫師,方相鬼臉,一磚一瓦,一几一案,一顰一笑……宛然目前。跨越浩渺的時空,它們從魏晉南北朝離別墓主人,棲身於各地博物院,如今又回到它們所屬的年代,無聲地,靜態地,形象地在扉頁間立足,與文字共同述說那一個屬於他們的永恆故事。
我想,這是最後一次修訂了,感謝老師先進對我的提攜教誨,感謝學友,同學們對我的信任與期望,感謝父母賜給我敏捷勤勞的體魄與性格。感謝中興大學自我求學以來即提供一個樸素寬泰的教學與研究環境,讓我不慌不忙,舒心自在地進行教學與研究職責。感謝陳星平老師惠賜書名題簽,也謝謝小兒紹雍十年來一直擔任本書的插畫義工,他有童心未泯的審美趣味,也有不肯相讓的圖像判斷力,圖檔與封面設計都由他操刀游刃。感謝陳依萱同學為我開啟漢墓畫像文物之門。但願這本書從原典編選、主題設計、注解、翻譯、圖像配置,到問題與討論的安排,都能滿足學友們的研讀需求,若能因而舉燭照見志怪的文化角落,那將是學術薪傳的夙願。唯有印製成好書,這些無與倫比的奇妙故事才有望在書面傳遞不絕。
尤雅姿 寫於11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