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 序
筆者自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後,承蒙師長們的厚愛,留在母校添為哲學系教師。剛開始從事教學時,主要擔任《易經》及先秦儒家哲學,這與我所撰寫的碩、博士論文相關。後來由於某種際遇而有緣開「朱子哲學」一課,得以正式踏進宋明理學的領域。數年後,撰成《晦庵易學探微》一書,可算是那幾年教學相長的成果。1985年我接下「宋明理學」課程,可謂是項艱辛的考驗和寶貴的歷鍊機會。同年,似乎是種巧合,承蒙韋政通先生美意,為三民書局撰寫「世界哲學家叢書」中的《陸象山》,這對從事宋明理學研究與教學的本人而言,是個既獲得鼓勵,亦可接受磨鍊的機會。朱熹和陸象山的鵝湖會是理學的一件盛事,更饒富意義者,兩人分別代表宋明理學的兩種典範。筆者能繼研讀朱子之後,再探陸象山,相信在宋明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大有裨益。
在撰寫本書時,筆者抱持歷史研究與哲學研究交互進行的方式。前者是為了使我們對中國哲學家的認識,不但要回到原典裏,而且亦要牽引出該哲學家所回應的時代課題,及其思想所由形成的思想史脈絡。因此,本書特側重理學興起的緣由、象山的學脈及其後續……等問題。哲學的研究在於透過對原典的研讀和思辨,對各種有意義的哲學問題之處理,做一番概念的分析,期能澄清和展現該哲學家的諸般見解。再進一步,將該哲學家所處理的諸般問題,依相互間的脈絡關係,重新建構成一較具系統化的學說。如此,不但有助於我們瞭解該哲學家的思想要義,且予以反省和論評,認識其思想的特質、得失和對我們所處時代的可能蘊義。因此,本書亦側重探討象山心學的方法、存有論、知識論和教養論。此外,筆者亦從比較哲學的向度來寫朱陸論學,期能對顯出理學中二種不同學說典型的特色、貢獻和可能的互補處。
筆者才疏學淺,粗陋之處,尚祈時賢不吝賜教指正。
曾春海
一九八八年二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