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 序
墨子人格的偉大,歷來無異辭。而墨子的思想,則首先就受到孟子的抨擊。但直到戰國末期,墨家學派還是很盛大風行的。所以韓非子顯學篇開頭一句,便說:「世之顯學,儒、墨也」。
自漢以後,墨學中衰幾絕者垂二千年。清季以來,一般雖有所謂墨學中興之說,但近百年間的成績,主要還是對墨子書之校訂整理與注釋。關於墨家的學說思想,雖亦先後有人在講述,但攪擾失真而不得情實的詮表和批評,亦所在多有。所以清末民初以來,墨學雖然盛行一時,但對於墨家思想的優長短缺,似乎還沒有普遍而深入的認識。而尤其覺得遺憾的,是坊間迄未出現一本有可讀性的墨家哲學的書。
若論先秦諸子的著述,墨子一書可能是最質樸、最不顯情采的。其中既欠缺深邃的智慧、精透的思想,亦沒有玄微高妙、引人入勝的言談。它的特色,只是質樸篤實而情切救世,乾枯滯執而缺乏潤澤。枯滯無光潤,當然不好。但質實的理論,堅篤的志行,以及那種熱烈救世的情懷,卻是可貴的、偉大的。墨家之所以能成為顯揚當世的學派,要非無因。一家學術之出現與風行,必有它客觀的價值和地位。著意的渲染誇大,固然不可;而隨意抹煞或不自覺的忽視,亦同樣是違情悖理的。「如理如實的了解,公正而不偏頗的評斷」,這是講古人之學所應具備的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態度。能否充分做到,雖不可必,但常存此意於心,卻是千該萬該的。
六七年前,我初任「墨家哲學」一課,而聽課的同學對所授講義頗感興趣,並建議洽商書局出版。這部書稿,後來亦由中華學術院列入新知叢書,但因經費問題,一直未能印行。為了利便初學以及教學上的需要,特再就底稿加以訂改增補,並即以這部修正稿,另交書局出版。我一向認為,學術是天下公器,對於一家學說的論述,可以各言其所是所非,各述其所知所聞;各人所說,雖不必同,而亦不必不同;同者是通義,是共見,不同者是殊義,是獨見;只要本乎真實之見,出於學術之公,便亦庶幾乎可以心安理得了。
墨家學派有前期後期之分,所以本書亦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講「墨子思想」,分為七章。前四章是有關墨子十個重要觀念:「天志、明鬼、尚同、尚賢、兼愛,非攻、節用、節葬、非樂、非命」的介述和討論,後三章則是對墨學進一步的剖析疏導與評論。關於上卷的編寫,友人陳拱先生的「墨學研究」給了我很大的利便,而取資或約述該書的地方亦復不少,文中未及一一註記,特在此說明一聲,並表謝忱。下卷講「墨辯」,亦分為七章。前期墨家的論敵是儒家,所以墨子書中有「非儒」之篇。而後期墨家的主要論敵,則是名家與辯者,因此,在討論墨辯中的邏輯理論、知識問題、以及辯術之前,對於名家堅白同異之論與辯者之徒的怪說,先作了一番介述。最後兩章,則是就墨辯的道德觀、以及墨經上下所涉及的科學知識,作一概略的說明。此外,還有一篇關於孔老墨三家戰爭價值觀之比較的舊作,列為本書附錄。
新於這本小書,我是把它當作讀物來編寫的。我只希望在幫助讀者了解墨家之學的優長短缺上,能夠略盡微勞;至於對墨子一書作全面而詳盡的探究,目前我志不在此,願以敬俟高明。
蔡仁丹
六十六年、八月
於華岡 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