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 序
現代詩的發展已有七十年的歷史了,從胡適的嘗試開始、到今日臺灣都市文學、後現代主義的出現,以至於大陸年輕一代的朦朧詩陸續出發,中間歷經各種不同的流派、運動,相互之間激盪、推衍,頗有可觀之處。但是,遺憾的是沒有一本全面、深入而具系統的理論書籍予以研析,現代詩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面貌,發展成一種什麼樣的效應,終無具體而可信的驗證,最後,現代詩又會有什麼可能的走向呢?也無專人、專論、專書去探究。
一種文體新興,發展到某種階段必有理論、批評相隨而生,但在中國,一直缺乏適當的論評專業人才,偶而興之所至的書評、詩話,吉光片羽,也無法五臟俱全、具體而微地呈現一種有機的生命體,一脈不息的文學源流,或者竟然只是一株殊異而獨立的樹都不可能。
所謂詩的民族,是詩的創作旺盛的民族吧!全唐詩的龐大,人所共見,而宋詩的數量又超過全唐詩甚多。今天發表在臺灣報紙、詩刊、雜誌上的詩的數量,一年也在五千首左右,漪哉盛歟!真的是詩的民族。然而,所謂詩的民族,或許不應該只停留在詩人不停創作,而詩法、詩論、詩評、詩學卻未能適時跟進,或解析、或闡述、或者站在迥異的立場予以銓衡、鑑戒吧!一個詩的民族,應該是全民共同關心詩的命脈,有想像傑異的詩人努力創作,有喜好詩情畫意的讀者閱讀,更要有思辨能力高強的評論人才為詩做分析、做解剖,時而演繹,時而歸納,伴著詩的創作形成另一股清流。
基於這樣的認識,不揣淺陋,我開始寫作「現代詩學」裏的篇章,在「現象論」中指陳現代詩所共同涵具的面貌,進而溯探現代詩的特質何在。至於現代詩創作途徑的踏勘,則在「方法論」中一一訪求,從最基本的意象的塑造到超現實表現的可能,從層疊修辭的外在形式要求,以至於詩人的生命感與使命感的培養,期能周全兼顧詩的內容與外緣。「人物論」裏則著眼於特殊藝術風貌的闡述,不以全面性的歷史探索為重,全面性重要詩人風格的搜尋則有待於「現代詩史」的寫作了,那或許是下一步我該走的路吧!
完整的「現代詩學」的建立,需要詩人、專家共同戮力以赴,當然也非十年、二十年所可達及,而我只是踏出第一步罷了。
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十二日寫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