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生活的世界中,大部分事物的存在之所以有意義,幾乎都是因為與人的關係所致。不妨假設: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造成所有人類同歸於盡,則殘存的黃金寶石、財富藝術……等,是否還有誰去認定他們的意義? 因此,世間的任何人類作為,最後都必須回歸到人的身上去論證才具意義。本書作者即透過天生敏銳、多情善感的藝術家之作品,從不同面向探析人性中「人與人」的幾許互動關係。在作品的「藝術性」表現上,使用平凡、簡易的導覽敘述方法,讓讀者能一邊細思著人與人的種種情感,一邊又能輕鬆地欣賞作品的精義與美感。
本書不預設任何讀者的背景立場,任何對藝術與人文稍有興趣的朋友,皆可輕鬆入門並悠遊其中。特別是書中提到的作品,大部分都能在臺灣的公私立美術博物館中見到,希望讓讀者在遊歷過抽象文字與印刷畫面的書本國度後,再有一道便捷的機會與管道,觸撥自己對作品真跡的感動心弦。
作者簡介
陳英偉,1960年寒門出生。國中及高中時期皆因課業低落而分別就讀了四年才得升學。1985年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1995年獲澳大利亞國立沃隆岡大學藝術創作學博士學位。1990年代初臺灣商業畫廊行政尚未有美術科班人員願意投入之時,即歷練了藝術中心副理及後續擔任藝術教育基金會創會副執行長,並協助先遣洽談北京徐悲鴻及法國印象派大展於臺灣展出。1993年開創並協助政府規劃促成臺灣與澳大利亞歷來第一次兩國對等美術交流展。1989年首次於臺北美國文化中心舉辦個人畫展,至今已在國內外舉行個展十數次、聯展三十餘回。個人作品多獲臺北市立美術館等海內外公私立單位及私人收藏。曾專、兼任教於華梵大學、臺北師院、新竹師院、靜宜大學......等。1997年獲選出席第一屆全球青年領袖會議。藝術領域之文章發表於《台灣美術》、《美育雙月刊》、《藝術家》等及研討會論文近五十篇。已出版著作有:《假設性後現代主義的虛實》( 2000 國家文藝基金會贊助出版)、《創意概論》( 2004 )、《色彩學運用》( 2005 ) 。現為大學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