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覺」與「空」無疑是一切學佛的實踐者與研究者所最關注的兩個課題,然而這兩個課題的內容,並不容易說得清楚。事實上,正如作者所說,釋尊之後佛教的種種發展與流轉,無非即是圍繞於對這兩個主題的不同闡述與理解。而此書正是以這兩個課題為主軸,來探討從釋尊以來佛教的發展與流轉。因此,從中心思想而言,本書有其一貫、鮮明的主旨;而從結構與內容上來說,則可視為是一部生動、簡明的佛教史。
竹村先生擅於日本佛教與大乘佛教,對於唯識思想更是專精,可說是當今日本研究唯識思想的大家。舉凡研究唯識思想的學者,幾乎無人不知其名。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唯識三性說の研究》更是研究者不可不讀的作品。在此大作中,結構清楚,思想系統分明,充分地展現了他唯識學深厚的功力。除此之外,《大乘起信論読釈》、《唯識の探究》等書,以及諸多的論文,亦在在地展現出其在佛學與唯識學上非凡的造詣。
而相對於竹村先生其他學術性的著作而言,本書在行文上顯得格外輕鬆易讀,讓人有很想一口氣把它看完的感覺。但這並不表示此書的內容深度不夠,相反的,在文中處處我們可清楚地感受到竹村先生真積力學所致的觀點。例如:其在第五章末在比較中觀與唯識的共通點與差異點上,認為唯識學派所說的「藉由無分別智悟入唯識性的真如,與中觀派所說的戲論寂滅的境界並無差別。在證覺之中,無分別智之語與真如之語也都消失,真正地是不生的世界」;而「中觀與唯識不同的是,中觀派認為一切的言表(命題)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因而加以排拒;相反的,唯識卻是建立了一套識的理論,在識中區分了能見與所見,並以緣起、剎那生滅等基本觀點,說明實體的概念在思維邏輯上的矛盾,藉此破除我們心中將我、法視為實體的虛妄性。在此意義下,有如玩弄詭辯般的《中論》使用矛盾律等,出乎意料地緊守形式邏輯,而到處都在追求理論的整合性的唯識哲學,反而是建基於超越既成邏輯的邏輯上」,這種精闢扼要的論述,不但使讀者輕鬆地掌握中觀與唯識的精要,同時也可看出竹村先生對於大乘佛教研究的功力。
此次有幸承東大圖書公司之託翻譯此書,個人亦覺受益匪淺;同時藉此譯序之末,感懷曾對我授業的所有師友,並謝謝東大的編輯同仁對我譯稿的耐心校對。又,本譯書若有任何錯失、欠當之處,當屬譯者之責,尚請方家不吝賜教、指正。
蔡伯郎
原序
佛教一般分為初期佛教(亦稱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此外,還有與大乘佛教有所區別的密教。
初期佛教是指釋尊(西元前四六三~三八三年)及其直傳弟子們的教說。釋尊的教說保存於《阿含經》(東南亞的上座部佛教則保存於以巴利文寫就的《尼柯耶》(Nikāya))。
部派佛教則是指釋尊以後的佛教,亦即在釋尊入滅約一百年後,佛教分裂成許多教團(部派)的時期所發展出的佛教。這時期的佛教發展主要是對於釋尊所說的教法加以理論性地整理,其特色是對哲學的思索甚為縝密,此即所謂的阿毗達磨(對法),善於對存在作種種的分析。東南亞的佛教,即是沿承此時期的上座部的體系,而加以宏傳的。
大乘佛教是西元元年前後所興起的新佛教。此時期產生出許多在文學上也很優秀的經典,同時也孕育出空的哲學與唯識哲學。此大乘佛教後來傳播到中國、朝鮮、日本以及西藏,並且在這些地方各自獨立地發展開。
自七~八世紀以來,在印度的佛教思想發展上,一方面繼承了大乘佛教的思想,另一方面卻也想要批判地超克大乘佛教。以至於在成佛的方法論上,有其獨特主張的密教,變得相當興盛。上從那爛陀寺,下至各地的佛教研究中心,都進入一種密教化的階段。
本書主要論述:印度從釋尊之後,到密教之前的佛教思想的開展。儘管這些都統稱為佛教,但實際上,卻有如上所述的種種差別。例如,不僅所謂的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間,有著互不相容的一面;就連大乘佛教的內部中,也存在著激烈的對立,如中觀派與瑜伽行派(唯識學派)間,就有著激烈的論爭。
然而,不論是小乘、大乘或是密教,同樣都被佛教徒認為是佛教。但問題是,這些不同時期、不同教派所發展出來的佛教思想,究竟是誰勝誰劣?因此,當時在印度,才會發生教相判釋(思想優劣的比較與判定)的問題。
當然,這些優劣或許可從求取佛道者本身的資質、能力及其關係等,作出一個分判。然而這種優劣的分判,卻未必可以一概論定的。
不論如何,總合以上所言,這些派別、種類眾多的佛教既然同樣都稱為佛教,其間必定有某種一貫的立場和共通的思想。那麼,這種一貫的立場和共通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又應如何探求呢?
在本書中,我盡可能仔細推敲釋尊的證覺,意圖從佛教史的發展上來掌握其覺的開展,而這也正是一種對於「空」思想的意義與體系的探求。本書即一方面以對覺與空的探討為主軸;另一方面也想藉此以構成一部簡明的佛教史。
這原本不是才疏學淺的我所能勝任的事,然而這些卻都是我研究佛教的根本基礎,這次適逢講談社的川崎敦子給我一次紮好根基的機會,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又,在本書第一章〈佛教的原點〉中,關於釋尊的生涯與思想之敘述,多處參考中村元《喬達摩・佛陀》(《ゴータマ・ブッダ》,《中村元選集》第十一卷,春秋社),在此特別附誌,以表謝意。此外,在許多地方也參考了許多前輩的研究成果,在此無法將尊名一一列出,謹此一併表示衷心的謝意。
本書中恐有不少是我個人之見或是思維錯誤之處,尚請方家不吝賜教指正。又若此書真能傳達出如浩瀚大河般佛教基流的些許部分,就是最大的欣慰了。
竹村 牧男
平成三年十二月八日成道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