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台南師範學院校長黃政傑鄭重推薦】
國內推動學校本位課程改革潮流中極具參考意義和價值之佳作
國內課程領域的發展,自一九八O年代以來開始展現蓬勃朝氣,其中歷經政治解嚴後之教育自由化、民主化與多元化運動,大學取得課程自主權責,掙脫教育部所訂大學必修科目表之限制,技專校院經由技職一貫課程改革得到課程鬆綁,國民中小學經過兩次課程修訂而具有更多的課程自主彈性,高中階段則以綜合高中實驗課程的推動,展現史無前例的校訂課程自主空間。一九九六年「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的專業組織成立運作,推動國內課程學術的研究、研討、出版等活動;各大學在運用傳統的教育研究所培育課程學術人才之外,亦於近年來陸續成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培養課程研究和專業人才,使得課程學術的研究人口不斷增加,研究主題逐漸寬廣而深入,課程改革實務活動趨於頻繁。
國內課程學術領域的發展,其最終目的不外期望能導向學校課程改革,使得學校課程得以與時俱進,滿足社會急劇變遷下的社會需要和學生需要,讓個人潛能充分獲得開發,社會進步充分獲得促進。傳統以來國內的課程改革均採取舉國一致、由中央而地方而學校、由中心而邊陲的模式,一心欲藉此達成快速改革學校課程的目標;殊不知這種改革模式不但讓改革快不起來,更難以確實落實改革理想,有識之士乃推動改採「學校本位程發展」此一另類改革模式做為替代。是以,近幾年來的課程改革理論與實務乃朝向學校本位的發展方向,期望學校教育工作者在更大的課程改革授權下,挑起更大的課程改革權責。
課程改革模式的調整看似簡單,實際上是複雜而困難的。學校教育工作者長期被剝除課程改革的權責,現在重新獲得賦權,不論在觀念、能力或態度上都需要調適,且要持續不斷地再學習。張嘉育博士所撰《學校本位課程改革》一書,論述學校本位課程改革的概念內涵、理論取向與重要課題、啟動與籌畫、領導、推廣與實施、評鑑等主題,內容重在觀念澄清及態度改變,同時在方法上亦能深刻著墨,協助讀者認識學校本位課程改革的另類思考,反省其中理論和實務的互動,促進自我實踐,在國內推動學校本位課程改革的潮流中頗具參考的意義和價值。觀諸本書之行文,思慮謹嚴,推理清晰,文字簡鍊,論述流暢,堪稱不可多得之佳作,故樂為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