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學舞蹈全集》預計出版十卷,書目和收錄舞作依序為:
第一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一)尋找失去的舞跡.重建唐樂舞文明(貴德、皇帝破陣樂)
第二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二)通古今之變(春鶯囀、蘇合香)
第三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三)(團亂旋、傾盃樂、拔頭)
第四卷 劉鳳學作品第109號《曹丕與甄宓》(上)
第五卷 劉鳳學作品第109號《曹丕與甄宓》(下)
第六卷 中國現代舞系列──傳統/現代的詮釋(火花、十面埋伏、門神、冪零群、拉邦三環創作法實驗、俑之一──漢俑)
第七卷 與宇宙共舞──臺灣原住民舞蹈及中國少數民間舞系列(九族基本舞步、賞月舞、青春舞曲、嘉戎族狩獵舞、西拉雅姆、虹彩妹妹、農家樂、太極劍舞)
第八卷 儒家舞蹈研究(人舞、化成天下、威加四海)
第九卷 劉鳳學作品第107號《沉默的杵音》
第十卷 劉鳳學作品第127號《揮劍烏江冷》
每一卷內容包含「論述」和「劇場演出實錄」兩大部分,前者以歷史經緯、田野調查、學術研究為梗概,後者以拉邦舞譜、樂譜、設計圖稿、影像呈現,理論和實踐並陳,顯示出劉鳳學逾一甲子的舞蹈創作、舞蹈學術、舞蹈教育的廣博,也透過其個人與她的舞者、龐大的藝術工作群,形塑臺灣當代舞蹈史從微觀至巨觀的多種面向。
本書為全集第三卷.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三),以中古世紀唐朝(618~907)讌樂舞為研究對象,收錄兩篇論文,以及劉鳳學重建唐大曲《團亂旋》、唐中曲《傾盃樂》、唐小曲《拔頭》三支舞作的樂譜與舞譜,以及舞譜記錄、音樂指導、服裝設計、舞者訪談,呈現更多舞作重建的過程和細節,並附有劉鳳學小傳、相關圖片和演出劇照等。
商品特色
《劉鳳學舞蹈全集》是臺灣第一部舞蹈全集,劉鳳學更是臺灣首位出版「舞蹈全集」的舞蹈家。
作者簡介:
劉鳳學 Liu Feng Shueh
新古典舞團/唐樂舞 創辦人、創團藝術總監
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 創辦人
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 紅樹林劇場 創辦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榮譽教授
1925年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1949年畢業於國立長白師範學院,主修舞蹈、輔修音樂。1965∼1966年於日本東京教育大學研究舞蹈學,同時在日本宮內廳研究唐朝傳至日本之讌樂舞。1971∼1972年於德國福克旺藝術學院(Folkwang Hochschule)隨Albrecht Knust及Hans Zülich研究拉邦動作譜及舞蹈創作。1981∼1987年在英國拉邦舞蹈學院(Laban Centre for Movement and Dance)攻讀博士學位。1982∼1987年間,在劍橋大學教授L. E. R. Picken指導下撰寫博士論文,1987年通過口試,獲哲學博士學位,為臺灣第一位舞蹈博士。
劉鳳學舞蹈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作品編號已有130首,1976年創立「新古典舞團」,2001年創立「唐樂舞」。其中大型舞作如《招魂》、《北大荒》、《冪零群》、《布蘭詩歌》、《沉默的杵音》、《曹丕與甄宓》、《黑洞》、《灰瀾三重奏》、《黃河》、《大漠孤煙直》、《沉默的飛魚》、《雲豹之鄉》、《春之祭》、《揮劍烏江冷》等。她首倡「中國現代舞」,1967年以「古代與現代中國舞蹈」為題在臺北中山堂舉辦舞蹈發表會,發表「中國現代舞宣言」,為舞壇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呈現一個創作者面對時代的回應。劉鳳學舞蹈風格結構嚴謹,肢體語彙簡潔有力,獨特的舞蹈空間安排,宛如一首精緻完美的交響詩。
其創作與研究涵蓋四個領域:一、創作(首倡中國現代舞);二、臺灣原住民舞蹈文化人類學之研究、創作與出版;三、儒家舞蹈研究、重建及出版;四、唐讌樂舞蹈文化研究、重建、演出及古譜之譯解、出版。已經出版之著作有《教育舞蹈》、《舞蹈概論》、《倫理舞蹈「人舞」研究》、《與自然共舞——臺灣原住民舞蹈》,舞譜出版有《大漠孤煙直:劉鳳學作品第115號舞蹈交響詩》(2003)與《春之祭:劉鳳學作品第125號現代舞劇》(2016)。
劉鳳學經常於國內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建議政府改革舞蹈藝術教育制度,1990年代提供中小學舞蹈班及「七年一貫制舞蹈教育制度」之構想及課程架構。曾獲教育部第一屆國家文藝獎—舞蹈獎、薪傳獎、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一屆舞蹈藝術獎及兩次CORD舞蹈學者獎、2016年獲總統府景星勳章、2021年獲第40屆行政院文化獎等。
2020年展開《劉鳳學舞蹈全集》編輯計畫,預計出版十卷,前三卷為「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第一卷《尋找失去的舞跡 重建唐樂舞文明》於2021年4月出版,第二卷《通古今之變.春鶯囀.蘇合香》於2022年10月出版,第三卷《團亂旋.傾盃樂.拔頭》於2024年12月出版。《劉鳳學舞蹈全集》是臺灣第一部舞蹈全集,劉鳳學更是臺灣首位出版「舞蹈全集」的舞蹈家。
2023年5月17日劉鳳學辭世,享耆壽98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臺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等籌辦追思會,6月21日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禮堂舉辦「師大大師 劉鳳學百年身影」活動,並獲政府頒發「總統褒揚令」
章節試閱
本文標題:「唐樂舞」源自唐代的宮廷「讌樂」。唐(618~907)「讌樂」是由多元文化相撞擊而形成的藝術性及娛樂性的樂種,具多面向功能,曾被使用於各種不同性質的社會活動中。自第七世紀遠播日本、高麗(今韓國)及英、美、澳各國後,有不同的命名。日本以「雅樂」為名,韓國稱為「唐樂呈才」,英美澳西方文化圈命名為「唐宮廷音樂」。中國古代將音樂和舞蹈合併稱為「樂」,20世紀之後,兩者已各自成為獨立學門。筆者對於「讌樂」之研究,兼及音樂與舞蹈,故以「唐樂舞」名。本文係綜合已發表之兩篇論文,其一,「只拍子」對唐樂舞「質」的影響研究──以《拔頭》為例;其二,唐樂舞「只拍子」自中古世紀至今「變」的因素研究之一。前者發表於2014年11月8日北京舞蹈學院主辦之「中和大雅.古舞今聲」學術研討會,後者於2015年11月21日在臺灣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主辦的「2015舞蹈文化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不同視野下之傳統樂舞:傳承、創新與推廣之研究」中發表。
(一)研究問題
「只拍子」是唐樂舞名詞術語之一。所謂拍子,在西方所指的是「節奏」、「節拍」(rhythm)。但,拍子在唐樂舞中有多樣性的含義;不僅具有西方音樂節拍意義外,它還涵括了拍子時值、拍子週期、拍子的型及拍子的結構。只拍子有二種型態:一種是2/4+4/4,或2/2+4/2拍,在整個曲目中交替演奏。另外一種是2/4+3/4拍,這種拍子的拍型,稱為夜多羅拍子或八多良拍子。只拍子型的結構,西方現代音樂稱為「不對稱小節」。如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的《春之祭》樂譜第31頁41及42。
唐傳日之樂舞文獻中,現存「只拍子」型的樂舞,有九首:《萬歲樂》、《拔頭》(又名《撥頭》或《鉢頭》)、《還京樂》、《西王樂破》、《陪臚》、《柳花苑》、《鳥破》、《蘇莫者破》及《輪皷禈脫》。筆者首次接觸「只拍子」型的唐樂舞,是於1966年,在日本宮內廳式部職樂部,隨辻壽男(Tsuji Toshio, 1908~1988)先生學習「只拍子」之《萬歲樂》。之後於1967年在臺北重建屬於「只拍子」型的《拔頭》。但一直到2000年,第二次重建《拔頭》時,在譯譜過程中、在訓練舞者與歷次演出時,進一步觀察研究只拍子對舞者呼吸、施力、持續性全身與軀幹動作的變化及舞者內在思維之反應。
(二)研究動機
筆者因終身投入舞蹈創作,對音樂節奏、樂曲分析,尤其對於樂曲總譜研究有極大的興趣。當1966年在日本宮內廳樂部追隨辻壽男先生學習「只拍子」的舞作後,自1967年根據日本宮內廳樂部之樂舞古譜文獻資料,重建了唐大曲《皇帝破陣樂》、大曲《春鶯囀》、大曲《蘇合香》、大曲《團亂旋》、中曲《崑崙八仙》、中曲《拔頭》、中曲《傾盃樂》、中曲《蘭陵王》、小曲《拔頭》及小曲《胡飲酒》,並於國內外演出1。在翻譯樂譜及舞譜,在訓練舞者過程中,在歷次演出時,觀察到「只拍子」對舞蹈表現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素,因此近年來對唐傳日之舞譜及出土的「敦煌舞譜」展開一系列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本文係透過歷史文獻學、音樂學、舞蹈學、音樂古譜學、舞蹈古譜學、圖像學,重建第八世紀之唐樂舞《拔頭》,以錄像記錄演出過程,用拉邦舞譜(Labanotation)記錄動作及舞蹈空間之應用,再透過拉邦動作分析法(Laban movement analysis),觀察分析「只拍子」型的節奏,對舞蹈動作「質」的變化因素及舞者內在思維,藉多面向實驗舞蹈研究之可行性;綜合研究結果試圖製作新的舞蹈文本。
本文標題:「唐樂舞」源自唐代的宮廷「讌樂」。唐(618~907)「讌樂」是由多元文化相撞擊而形成的藝術性及娛樂性的樂種,具多面向功能,曾被使用於各種不同性質的社會活動中。自第七世紀遠播日本、高麗(今韓國)及英、美、澳各國後,有不同的命名。日本以「雅樂」為名,韓國稱為「唐樂呈才」,英美澳西方文化圈命名為「唐宮廷音樂」。中國古代將音樂和舞蹈合併稱為「樂」,20世紀之後,兩者已各自成為獨立學門。筆者對於「讌樂」之研究,兼及音樂與舞蹈,故以「唐樂舞」名。本文係綜合已發表之兩篇論文,其一,「只拍子」對唐樂舞「質」的...
作者序
【前言】
相遇以己身煉舞的靈魂
◎郭書吟
「老師,今天先工作到這裡,我下次再來!」自2020年夏,與編輯小組開啟《劉鳳學舞蹈全集》編纂工作至2023年5月17日恩師辭世,享耆壽98歲,三年來,每一回與恩師工作日的收尾,離開家前,我從不說「老師再見」,改說「下次再來」,因為我等學生心中明白,她心念人生最後十年的出版計畫,將編創舞作轉為文本,以另一種形式傳布擴散,給予她極大的動力。每一次工作日,定能感受她雙眸清明熾熱的目光,全神貫注應答,有時是討論受訪人選,或念稿校對、選圖,回答整理書稿的疑問等等。
最後一個工作日,是5月4日下午,帶上《第三卷》大綱,確認受訪者和相關內容,分享前些時日整理檔案,翻檢出民國57年5月9日選址中山堂舉辦之「劉鳳學舞蹈──傳統與創作」發表會的節目單,第一篇長文,由俞大綱執筆,精闢內容和文字之精煉,反覆細讀十足有味,興奮地跟老師提議,也能收錄在《全集》裡──恩師聚精會神聽我述說,點頭示意(當然可以!),那日下午,我心裡算數,或許是最後生人相見了,她以己身讓我看見靈魂棲居肉體的不可思議,骨血肉身已步向衰頹,腦袋思緒之靈敏卻持續進化,身與靈彷彿走向光譜兩個極端,在光譜承受不住拉扯力道後,身與靈必須相互道別,無奈肉身骨血已達使用年限,再也無法擔負「劉鳳學」活躍靈魂思考的載體。而這一顆擁抱舞蹈的靈魂,竟能產製出無限感染力,拉著一干眾人往前進,在島嶼留下那麼大的能量。
6月21日,臺灣師範大學於禮堂舉辦「師大大師 劉鳳學百年身影」,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教育部劉孟奇次長代表追頒教育專業獎章,分別由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前任和現任董事長陳勝美、張惠純代表受獎。紀念會上,基金會亦分享《全集》出版進行式,傳主在2020年便擬定成形的架構,編輯小組將穩健承繼其志,直至全集付梓。
本卷所選兩篇論文,〈只拍子對唐樂舞「質」的影響研究──以重建《拔頭》為例〉寫於2014年,後收錄在《中國古典舞學科建設六十年論文集》(2017年1月出版);〈YÀNYUÈ: Banquet Music and Dance at the Táng Court (618-907 AD)〉為2006年於法國國家舞蹈中心發表之論文英譯版,會議主題「認同/文化與美學」,後收錄於研討會文集。同第二卷,本卷加入舞者、服裝設計翁孟晴訪談之外,也增添與新古典舞團、唐樂舞長年合作的舞譜記錄者崔治修,以及音樂指導吳瑞呈訪談。
劉鳳學曾言「符號,是人類最高的智慧」,作為重建者,她堅信舞蹈的研究、理論必須和實體的演出和實踐並陳,在重整前人所留下文獻,考古式挖掘拼整,重建成舞的同時,同時將「記錄」的重要性納入,以拉邦動作分析記錄法記錄之,也曾向崔治修提到因為此系統的創建,「舞蹈終於有了文本。」音樂指導吳瑞呈,初始工作是將劉鳳學從古譜轉譯的《春鶯囀》、《蘇合香》五線譜統整後演奏出來。直至《團亂旋》和《傾盃樂》,始有「編曲」一職。當年劉鳳學翻譯《團亂旋》古譜,是交予「笙」譜,吳瑞呈編寫笛、簫、篳篥譜,另應重建者要求,增加琵琶和箏兩個聲部;2011年首演之《傾盃樂》,劉鳳學提供部分笛、篳篥、笙、琵琶譜,吳瑞呈加以整合,並編寫箏之聲部。透過這兩位幕後工作群之對話,提供讀者理解唐樂舞重建的多元切入點。
特別要分享兩位《拔頭》舞者盧怡全、羅慶成的訪談,在整合過程,是附錄最花功夫的一篇。該舞重建首演於1967年臺北市中山堂(劉鳳學作品第59號),首演舞者為方心誠,時隔多年(2001年)始有第二次重建。據羅慶成所述以及過去訪談,劉鳳學對於第一次重建結果並不滿意,經數十年沉潛研究,始有第二次《拔頭》重建,當時便指定兩位體型相當的舞者來擔任,演出時分配場次。傳主某次受訪錄影資料,提及《拔頭》動作上特有荒野的勁勢,也是流傳迄今極珍罕卻相當受歡迎的面具舞。怒顏瞠目的大紅面具,剛勁猛烈的力道動作,筆者在訪談時,發現兩位獨舞者初期跟傳主試動作、排出架構後,待大面具與六公斤表演服加身,中後期逐漸轉成各自功夫和心性的修練。跳的是同一支舞,穿戴同樣服裝,然兩人個性迥異,如修練心法、心境演繹、演前準備、開給自己的身體功課大不相同,反映出表演者的個性,是如何驅動他們完達「跳好一支獨舞」的境界,倒也呼應劉鳳學幾次闡述:重建唐樂舞,除了考究文獻,她確實融入自身的美學觀。
因編製《全集》和清整傳主的檔案資料,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啟動「劉鳳學檔案庫數位典藏計畫」,旨在將傳主長年累積的文史、舞譜樂譜、影音錄像等資料做規畫性統整,希冀在未來透過出版、研討會、策展等多方向計畫,讓舞蹈家戮力終身的表演藝術領域,能流芳擴散。
也是在清整過程,讀取更多以往少被提及的珍貴重建路徑。例如唐樂舞在服裝和視覺的定調,是在她行旅踏查大足石窟之後。又《拔頭》舞者手持道具,被舞者暱稱「錘子」,實則正確名稱為「金剛鈴」,也讀到傳主為了「金剛鈴」檢索複印眾多雕像參考資料,只為把物件定出形狀,於重建過程能有所依據──此僅是冰山一角,經常在整理過程,對應到當時她在編創或重建年分時的細思縷縷,尤其傳主日常儉省,有把過期公文、信封、廢棄A4紙件回收使用、寫日常筆記和靈思片羽的習慣,清整時,務必把每一張紙品、信封來回翻看檢查。
感謝編輯小組和文訊雜誌社努力不倦,傳主得以親見兩卷唐樂舞付梓。第二卷取書後直送家中,嗅聞書頁簇新氣息,一頁頁陪她翻閱,離開前,傳主突來一句:「書打開,我再看一次。」足見傳主對於鑽研大半生的唐樂舞,從重建、演出至出版的完整性實踐,特感欣慰。
相較先前,傳主「不在場」的編輯心情,偶感悵然若失。訪談《拔頭》舞者羅慶成時,他也道出我心中所感,「以前,唐樂舞所有的演出,老師都是在現場。2020年《貴德》在紅樹林劇場演出,是老師唯一(第一次)不在現場的場次,精神層面只能靠自己。不像以前,劉老師總是坐在側臺,會給你一個精神依靠。」語畢,我倆瞭然於心,面對恩師離世和缺席,心裡竟那麼不踏實不真實。在徒子徒孫心中,總有那麼一塊大大的、給劉老師的位置和座椅,誠如羅慶成所述:「演出時,只要看到老師在側臺,很神奇!你就會充滿力量」。
2023年7月,陪伴老師約五年的Nazwa Asyanty要返回印尼了。這位眾團員心目中的天使,臨行前一日,與夫婿來到劉鳳學長眠處,置放鮮花,告知老師她隔日將歸去故里,和同行的盧怡全和張惠純一家子,在綠影扶疏下合影。爾後但逢傳主的生日、母親節、教師節、年節等,社群上總會看到團員或學生寫文發照,精心準備美麗花束、現煮熱咖啡、蛋糕,最多(可說是必備)是巧克力口味的各色零食小點,擱放刺槐樹下石籬,待上一會兒。
文末,筆者想將最後一個畫面,留與2023年6月21日,送師遠行的一抹印象。
我等學生遵師遺囑一切從簡,告別式不對公眾開放,僅限學生親屬參加;又劉鳳學沒有宗教信仰──所有宗教必然都會讓她拿來當人類學研究,整體進程簡明清楚又快速。儀式最後,在遺囑執行人王宏豪學長指示下,全場所有身著印有「回首向陽天」墨綠色T-Shirt的學生和親友,起身,立正,併攏手腳、挺直上身,向我們的劉老師行最後一個鞠躬禮,無聲默念,同感於心,「謝謝老師。」
【前言】
相遇以己身煉舞的靈魂
◎郭書吟
「老師,今天先工作到這裡,我下次再來!」自2020年夏,與編輯小組開啟《劉鳳學舞蹈全集》編纂工作至2023年5月17日恩師辭世,享耆壽98歲,三年來,每一回與恩師工作日的收尾,離開家前,我從不說「老師再見」,改說「下次再來」,因為我等學生心中明白,她心念人生最後十年的出版計畫,將編創舞作轉為文本,以另一種形式傳布擴散,給予她極大的動力。每一次工作日,定能感受她雙眸清明熾熱的目光,全神貫注應答,有時是討論受訪人選,或念稿校對、選圖,回答整理書稿的疑問等等。
最後一個...
目錄
相遇以己身煉舞的靈魂/郭書吟
YÀNYUÈ: Banquet Music and Dance at the Táng court (618-907 AD)
「只拍子」對唐樂舞「質」的影響研究──以重建《拔頭》為例
唐大曲《團亂旋》藝術工作群
唐大曲《團亂旋》樂譜
唐大曲《團亂旋》舞譜
唐中曲《傾盃樂》藝術工作群
唐中曲《傾盃樂》樂譜
唐中曲《傾盃樂》舞譜
唐小曲《拔頭》藝術工作群
唐小曲《拔頭》樂譜
唐小曲《拔頭》舞譜
跨越時空的舞譜密碼──崔治修訪談/郭書吟
音樂考古與歷史共舞──吳瑞呈訪談/郭書吟
以針線織出美學想像──《團亂旋》、《傾盃樂》、《拔頭》服裝設計翁孟晴訪談/郭書吟
《團亂旋》舞者訪談:黃庭婷/郭書吟
《傾盃樂》舞者訪談:羅慶成、林惟華/郭書吟
《拔頭》舞者訪談:盧怡全、羅慶成/郭書吟
劉鳳學小傳與新古典舞團、唐樂舞
圖片集
相遇以己身煉舞的靈魂/郭書吟
YÀNYUÈ: Banquet Music and Dance at the Táng court (618-907 AD)
「只拍子」對唐樂舞「質」的影響研究──以重建《拔頭》為例
唐大曲《團亂旋》藝術工作群
唐大曲《團亂旋》樂譜
唐大曲《團亂旋》舞譜
唐中曲《傾盃樂》藝術工作群
唐中曲《傾盃樂》樂譜
唐中曲《傾盃樂》舞譜
唐小曲《拔頭》藝術工作群
唐小曲《拔頭》樂譜
唐小曲《拔頭》舞譜
跨越時空的舞譜密碼──崔治修訪談/郭書吟
音樂考古與歷史共舞──吳瑞呈訪談/郭書吟
以針線織出美學想像──《團亂旋》、《傾盃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