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溝通」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也習慣把許多問題歸咎給「溝通不良」。儘管坊間有許多著力於親子、夫妻、家庭、師生、甚或工作場合的溝通書籍,但是可以把理論與實際加以揉合,然後由淺入深呈現出來的,並不多見!這本麥可?尼可斯(Michael P. Nichols)的著作《傾聽:讓關係更美好》,是我在美國求學時「發現」的一本溝通好書,它是自溝通的第一步「傾聽」著手,從「如何真正聽到對方所說的」入門,然後層層舖敘傾聽可能的障礙、又如何「破解」,讀來有條有理、例子平易鮮明,是一部很好用的「工具書」(tool guide)。更重要的是:尼可斯雖然是心理學家,但全文之中絕不吊書袋,許多想法是用最言簡意賅的方式呈現,沒有詰屈聱牙。
在進行家庭或個人心理治療的工作中,我把這本《傾聽:讓關係更美好》介紹給病人,有時也當成家庭作業,獲得很多正面的迴響;回國之後,有機會把這本書翻閱多次,發現可以把好書譯出來,讓有心者一起分享,的確是很棒的事。接觸許多學生、家長或一般民眾,許多人的共同心聲是:很難被別人了解;不被了解常常是「溝而不通」,沒有把溝通的工夫真正做好。尤其家中有青少年的父母,常常被「卡」在溝通的問題上,不知所措,讓我覺得有必要把這個管道打通。我不僅將這本《傾聽:讓關係更美好》的重點放入治療現場使用,也在親職教育、親師互動的相關演說中運用,獲得相當好的回饋;最近看到不少企業或EMBA課程也將「傾聽」列入,我認為的確有更多的人也注意到傾聽的重要性,希望這本書不是只在業界受到青睞,而是可以推廣到社會不同角落與關係上,讓我們彼此可以更靠近、也可以更自在的做自己。
透過進行第二版修訂,也有機會將此書重新閱讀過一次,許多的溝通重點依然值得玩味。感謝好友楊美慧讀過之後還圈選一些需要釐清與解釋的地方,特地寄來讓我在修訂時做參考,她的參與讓本書更有可讀性。
我把「溝通」(communication)這個字作了新的詮釋,正好把它介紹出來,在開始看尼可斯的本文時,可以有「開胃」效果:
●有意識的努力(conscious effort):溝通的工夫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要刻意去努力、去學習的。
●開放(openness):指的是姿勢、態度、想法的開放,還有問「開放式」(open)的問題。
●雙向的過程(mutual process):溝通是「說者」(speaker)與「聽者」(listener)兩個角色互換的過程,說的人可能是下一刻的聽眾,聽的人可能下一刻就會發言,所以管道是雙向的。
●訊息(message):溝通是訊息的交換,訊息又分「報告」(report──說什麼就指什麼)及「要求」(command──在表面說的之外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中國人善於「間接溝通」,也就是使用「要求」的機會很多。
●特殊的個人(unique individual):每個人都是特殊、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內在經驗世界,有不同的感受、想法以及行為方式,當然也有不同的溝通方式,不一定要局限於語言上的互動。
●需求(need):人有被了解的需求,也有被認同的需求,所以要藉由溝通來讓別人了解(認同),也了解(認同)別人。
●真誠(ingenuity):真誠一致可以贏得信賴,也才有真實不欺的溝通可能。
●內容(context):內容包括說話的內容要就事論事,不要東拉西扯,尤其最忌諱作「歷史學家」──把之前的陳年老帳又搬出檯面;另外也要注意「環境」及「時間」,如果在家談孩子,發現丈夫如馬耳東風聽不入耳,何妨約在餐廳或咖啡店來談;有些環境是可以減少打擾,而且讓人更專心聽的;溝通需要時間,如果手邊正在忙、不能用心聽,另外約個時間,千萬不要敷衍。
●接受(acceptance):接受對方是他自己,有表達的權利,聽他說完就是接受、也是「尊重」對方的表現。
●容忍(tolerance):因為每個人不同,自然有不同的想法及意見;容忍不同的聲音,可以明白不一樣的看法、欣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拓展我們的見識與胸襟。
●解釋(interpretation):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或一層濾網(filter),所以同樣的資訊,聽在每個人的耳裡會有不同的解釋及效果,這也表明了每個人的不同以及溝通的難度。
●觀察(observation):溝通不只是語言文字上的,還加上我們的「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姿勢、動作、語調、臉部表情等。除了接收語言文字之外,還要配合觀察到的線索,才可以讓溝通通暢。
●非批判性的態度(non-judgmental attitude):溝通時,記得不要把「自己」放在前面,許多人在還沒有聽對方說之前,心中早有答案或意見,只是「等著」把它說出來而已;在作「聽眾」時,請把舞台讓給說的人,不要讓自己的成見蒙蔽了我們傾聽的能力,這就是所謂開放、沒有批判性的態度。
「不被了解」是溝通踢到鐵板,很多人在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溝通,但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之後,就會退縮,甚至懶得溝通了,結果是自己砌了隔絕的圍牆,不被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他人,於是我們看到這個人一直在萎縮。既然溝通是個人成長的一個主要元素,要突破阻礙、暢通管道、豐富生命,何不自這本《傾聽:讓關係更美好》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