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以安全之名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若是站在長期投身於環境保護的志工立場,看這一本精彩的小說,其實有一點點的困窘,當然也有很多的感慨與省思。
書中沒有標明確切的年代,但是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因為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之後的時代:大洪水過後,戰爭隨之而來,造成大量人口喪生,「地球之母」在寧靜海倖存的島嶼上發起大革命。這個末世景象,便是這些年來許多環保團體不斷呼籲警告卻無效之後的結果,而書中那個名為「地球之母」的統治者,不斷以「環保」當做主宰一切的神聖冠冕。然而,其實這本書要探討的並不是環境問題,而是更為深入,正視統治者如何以安全之名遂行極權政治,以及人類其實多麼容易被恐懼所集體制約。
我常覺得,這一類幻想小說或科幻小說想傳遞的理念並不是要預測未來,而是要防範未來,擔心就這麼發展下去,會走到那樣一個恐怖的美麗新世界。
自古以來,任何一個政權如果要控制人民的行為,使他們安分守己、乖乖聽話,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恐懼」。
就像「地球之母」發動革命取得政權時的呼籲:「自由是什麼?選擇是什麼?是空話,只是空話,我們需要安全,需要保障我們免於天災的避難所。沒有避難所,其他一切空話都是沒有意義的。」為了安全,以保護之名,「地球之母」要求人民全面合作,不能有質疑,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而且一人一份工作,每個人都必須和別人一樣,一個家庭只能有一個孩子,大家該住在哪裡、該買什麼、該穿什麼、該看什麼,個人完全無法選擇,甚至透過在飲水與食物中下藥的方式,讓民眾失去過往的記憶,忘掉自己的身分。
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沒多久以前,曾有一個地方、曾有一群史上最龐大的人口,被其他國家的人稱為「藍螞蟻」,因為每個人都穿一樣的藍色衣服,工作也由組織分配,甚至你該想些什麼,也都被組織強迫洗腦。
或者姑且不論單一的國家,地球上曾經有五十年的時間,世界大部分國家被迫分為兩個陣營,彼此的人民互相恐懼對方,稱對方為邪惡帝國,害怕對方會挑起毀滅世界的核子戰爭。這個長達五十年的所謂共產與資本對壘的冷戰時期,結束至今也還不到二十年。
即便在現在這個資訊發達、民主自由的時代,恐懼還是很好用的。著名小說家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1942-2008)曾經感慨地說:「政治家需要恐懼來控制人民,律師需要危險來興訟、賺錢,媒體需要可怕的故事來吸引觀眾,它們三方聯手就非常有說服力,即使這個恐懼是沒有理由的、不存在的。」
這些年來,在宣傳環保理念時,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威脅民眾,不要恐嚇大家說再不行動,世界就要毀滅了;我也會注意到,不要太用道德的大帽子要求大家保護環境,讓大家充滿了罪惡感與壓力,覺得不參與似乎就是個很糟糕的壞人。我盡量嘗試用較正面的訴求,讓大家發現,原來選擇過著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不只對自己健康好,其實這種有品質的生活也充滿了樂趣。
就像這本小說中反抗「地球之母」、被稱為「預報員」的游擊隊領袖,常常透過傳單提醒大家:「找個地方觀察未經控制的自然天空,吃樹上摘下的新鮮水果,拒絕加工食品,每天努力多記起一些新的事。」
住在「殖民島」的人,大部分時間生活於人為控制的環境,就像英國作家歐威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在《一九八四》小說中的描寫,任何人隨時被「大阿哥」注視著。因此,遊說民眾接觸有生命、有變化的大自然,找到自己真正存在的感覺,是「預報員」對抗「地球之母」的最好武器。
而「地球之母」要求所有事情必須完全一致、所有東西必須在掌控中,因此「不可預測的」這個概念在殖民島上是最大的禁忌,這一點剛好與真正的大自然運行方式背道而馳。生物演化最明顯的現象,就是生命形式不一定要完全一樣,「變異」才是演化的必要條件。數百萬年來,多少無法變化創新以克服環境變遷的物種都走入了歷史。人類也一樣,是與自然環境及所有生命共同演化至今的,不可能光憑人工的溫室獨立存活於世界而繁衍下去。因此,生命也好,思想也好,一定是「由簡而繁」,發展出繽紛多采的樣貌,才使族群的生存狀態最為穩定。因此從小說《365號殖民島》的極端控制,不免也想到現今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不管是生態環境或文化,似乎都有「由繁而簡」的反演化、反自然的趨勢,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除了生態與文化的單一現象令人心驚之外,思想的單一也是當今世界令人憂心的。多少宗教戰爭,不都是假藉真理之名而為之嗎?如何更寬容地對待所有與我們不同意見的人,也是當今世界重要的課題。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曾經說:「每一種思想都有它的缺陷,也都應該有它棲身之處。」
不過,在面對危機成災難之際,絕大部分人會以安全為考量,犧牲了眾說紛紜、沒有效率的民主。尤其在這個時代,我們很容易看到民主的弊端,眾人不免希望跳過冗長而沒水準、甚至可笑的討論,希望出現英明賢能且有絕對權力的人來撥亂反正,像包公一樣,狗頭鍘,虎頭鍘,龍頭鍘,喀嚓一聲,大快人心。
往往,我們對民主失望時,便會期望「開明的專制」,因此要理解「當民主失敗時,唯有以更多的民主來克服失敗」,是不太容易的。
然而話說回來,在《365號殖民島》書中,「地球之母」的某些恐懼還是對的。由於自然資源的限制,在人口大量成長及進步的科技與管理技術之下,人類已經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而且未來可能無法再照現在使用物質的方式,永續發展下去。
不過,正如著名的生態保育家珍古德(Jane Goodall)的樂觀一樣,因為人類的頭腦、自然界的復原力,以及人類不屈不撓的精神,我相信也希望《365號殖民島》只是個警世寓言故事,而不是會成真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