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村上春樹談《聖誕節的回憶》
楚門.卡波提所留下的短篇小說中,有少數幾篇可以稱為---或者只能稱為---「純真故事」(Innocent Story)的作品。比如說《感恩節的訪客》,還有《特別的聖誕節》跟《憶爺爺》就是這類型。如果不侷限於短篇的話,還有《草豎琴》這篇名作。
但《聖誕節的回憶》才是卡波提這類作品的代表作,它不只受到眾人的一致讚賞,甚至如果我們不拘泥文類,說這篇短篇小說記錄著卡波提散文寫作的某種巔峰,也並不為過。在這部作品裡,卡波提將寫作才華毫不保留地發揮到極致,展現出優美、如歌般的文字風格。他慣常呈現的精準銳利風格也很棒,不過這裡並不是會讓讀者留下傷痕的那種銳利。此外,這篇短篇裡也完全未使用那充滿卡波提色彩,經常製造出令人無法言喻的詭異陰暗的獨特手法。
當然卡波提還有許多可以作為經典傳世的優秀短篇作品。只是能像《聖誕節的回憶》一樣,受到許多人喜愛的迷人短篇,應該沒有了。而且作者本人也對這篇作品抱持十足的信心與深刻的感情。在作品朗讀會裡,這是他最喜歡朗讀的故事。他用個人特色的鼻音娓娓道出,這個惹人憐愛又哀傷的故事,經常能讓許多聽眾淚眼婆娑。
《聖誕節的回憶》最大的特徵就是,裡面沒有名為「惡意」的東西。當然它還是有著陰影與預兆。一同居住的親戚,對於主人翁巴弟和他的老表姊蘇可(雖然這篇沒有出現她的名字)並不同情,甚至相當苛刻。最後他們還將巴弟送入管教嚴格的寄宿學校,讓他與相親相愛的蘇可分離(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少年卡波提身上)。
即使如此,這裡描繪出的是完美的「純真」。這份純真由純潔的少年巴弟、與世隔絕的六十歲少女蘇可,還有小狗昆妮,這三者的組合悄悄地維繫著。他們三人(兩個人類與一條狗)都是弱者,貧窮又孤立。但是他們卻能懂得世界的美好、人類天生自然的情感,還有生命原本的光輝。而那樣的美麗、溫暖和光輝到達晴空後,結晶出的是聖誕季節。
這種純真,我想每個人在少年、少女時代都或多或少曾經有過。幼小的孩子雖然看似接受包圍他們的外在世界,但其實是因為難以對抗的緣故,他們於是建立起只屬於自己的小世界,並生活在其中。有時候動物和老人是他們的好朋友。這樣的經驗,應該每個人都有吧。只是多數的人,隨著成長、學習成為大人的能力之後,那樣的記憶也就慢慢消失了。
可是卡波提即使在長大成人之後也絕沒忘記這段回憶。無法忘懷的原因,除了這段經驗實在過於鮮明濃烈之外,還意謂著,卡波提其實並未長大成人。至今,我已經讀過這篇小品無數次,每次閱讀我總是自問,我要花多久時間才能脫離這純真的小世界?
我的心中有一個像《聖誕節的回憶》這樣美麗又哀傷的地方。如果各位讀者願意嘗試這樣的閱讀方式---雖然我實在沒有資格這樣指定---我會非常高興的。 (編按:本文為村上春樹先生為本書日文版所寫的譯後記,眾所周知,村上先生極為喜愛卡波提的作品,他也是卡波提這幾篇具有傳記色彩的回憶錄的日文版譯者。本文譯者為陳采瑛小姐)
村上春樹
譯者序
關於楚門.卡波提
楚門.卡波提原名楚門.史屈佛斯.伯森斯,一九二四年九月三十日出生於美國紐奧良市。他的童年成長過程,深受多變不安的家庭因素所影響。他的母親把他交給住在阿拉巴馬州蒙羅鎮的親戚照顧;他的父親因詐欺入獄;父母親離婚後為爭取他的監護權打了一場痛苦難堪的官司。後來他搬去紐約市和母親及她的第二任丈夫(一個古巴商人)住在一起,並正式改隨繼父的姓氏---卡波提。
一九四○年代初期,年輕的卡波提在《紐約客》雜誌覓得了送稿的文書工作,卻因不慎冒犯了名詩人羅勃.佛洛斯特,而被開除。他二十幾歲時以幾則短篇故事在《哈潑》雜誌上嶄露頭角,後來的兩部小說《另外的呼聲,另外的房子》(Other Voices, Other Rooms, 1948)和《草豎琴》(The Grass Harp, 1951),使得早熟的他名氣更為響亮﹔前者帶著陰暗、孤寂的氛圍,顯現出年輕作家的才氣,卡波提曾形容是「為了驅魔」而作;後者則是根據他在阿拉巴馬州的生活,所寫成的較為溫馨的幻想故事。
卡波提在寫作生涯初期,便結交了各式各樣的作家、藝術家、上流社會的人物和國際知名人士,也因活躍的社交生活而成為媒體寵兒。他出版短篇故事集《夜樹》(A Night Tree, 1949)和小說《第凡內早餐》(1958),但逐漸把大部分心力轉移到戲劇和報導文學。他將《草豎琴》改編成舞台劇、撰寫音樂劇《花屋》(House of Flowers, 1958),而與報導寫作相關的兩部作品是則是《地方色彩》(Local Color, 1950)和《繆思被聽見》(The Muses Are Heard, 1956)。他也與電影界有過短暫的接觸,為約翰.赫斯頓的電影《打擊魔鬼》(Beat the Devil, 1954)寫劇本。
卡波提對堪薩斯州的一宗滅門謀殺案產生興趣,親自實地查訪多年後,寫出了他最暢銷、最受好評的作品《冷血》(1966,中譯本遠流出版)。他以「小說的技法處理真實的事件」,企圖創造一種新的綜合文體,兼具「準確無誤的事實」和文學藝術的表現。不論在文類上如何定義,這部作品從最初在《紐約客》連載起,便引起空前熱烈的反應,讀者的人數與範圍遠超過他之前的作品。他藉著為《冷血》慶功,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辦了一場豪華化裝舞會,經媒體大肆報導,被視為六○年代具有指標意義的社會事件。這時期,卡波提頻頻出現在電視和雜誌上,甚至在電影《怪宴》(Murder by Death)中淺嚐演出的滋味。
他耗時多年寫出《應驗的祈禱》(Answered Prayers),企圖道盡一生對於富豪名流近距離的觀察,但此書最終並沒有完成。一九七五年,部分內容刊登在《風尚》(Esquire)雜誌上,因揭露許多私密內幕而觸怒了很多富豪友人,卡波提突然發現自己被排斥在那個他曾引領風騷的世界之外了。他後來又出版了兩部小說和散文集,《狗吠》(The Dog Bark, 1973)和《給變色龍的音樂》(Music for Chameleons, 1980)。他多年來一直有吸毒和酗酒的問題,於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五日逝世。
本書譯者柯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