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想點辦法解決「日常瑣事」?
到了二十一世紀,滿街的汽車都會飛來飛去,家裡也會有機器人幫忙打理家務,任何人都能輕輕鬆鬆上太空。在孩提時代,我對此深信不疑。
然而實際上,到了這夢想的新世紀,看來卻完全沒有這些跡象。相對的,電腦和手機的風潮卻席捲了全世界。電腦可以直接打字印出文書資料,任何計算瞬間就精準完成,還能製作圖表或繪圖,而且只要坐在它前面就可以接收來自全世界的資訊。電話可以照相,也能當電視,能夠收發郵件,還能記錄電話號碼,甚至帶著趴趴走。大家都在使用這些宛如夢中才有的機器,四十年前又有誰想像得到呢?
但是,這個世界雖然什麼都在變,卻還是有些事物至今沒什麼變化。每天早上搭捷運,同樣擠死人。去給牙醫看診時,還是得用發出毛骨悚然金屬聲的機械在牙齒上鑽洞。洗衣機就算號稱全自動,依舊無法完全弄乾衣物。一吃就能治好宿醉的藥物,到現在也沒出現。既然有這麼多人在攜手努力了,難道就不能想點法子解決這些事嗎?
這本書就是將這些「能不能想點法子?」的念頭集結而成的。乍看之下長久以來都放著沒人管的諸多問題,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稍加改善呢?
這一類問題,如果只有自己埋頭苦想的話,那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出答案的。因為這與學校的考試不同,而是人生在世一定會遇上的應用題,所以就算乍看之下雞毛蒜皮,但歷經了許多人的挑戰至今也不見得能找到答案,就像戀愛、衰老和刷牙一樣。
因此,我們拜訪了各領域最先進的企業和研究室,向他們請教目前科技所能達到的地步。然後以所學到的知識作為墊腳石,偶爾加入一些空想和願望,一面邁開大步尋找通往未來的道路。這本書就是如此完成的。
從以上嘗試得出來的結論,雖然不能立刻派上用場,但就科學而言,重要的不只在於追求成果。就算並未得出什麼有用的答案,這些尋求答案而跌跌撞撞的過程,也會成為給後繼者的啟示,引導他們向前邁進。
說得好像冠冕堂皇,其實本書是不是真有這個價值,我還蠻惶恐的。但在執筆過程中,我的的確確嘗到了為日常問題思考的樂趣。就算只觸及以上所提的一小部份,我相信寫這本書還是極富意義的。
跋
本書是將自二零零五年一月至零六年十二月的《週刊SPA!》上連載的〈空想科學的「生活提升委員會」〉改寫而成的。當初推動此一企劃的是自由編輯新保信長先生,他的構想是三段式構成的專欄:「1. 點出問題所在;2. 從目前最尖段的企業或研究室學習;3. 以此為基礎,提出空想科學式的解決對策。」
當我聽到他的提議時,心中湧起一股「請務必讓我來做!」的衝動。我寫了許多以科學為名(雖然有點牽強附會)的書,也在大學任教,感覺自己隱約可以看見「科學到底還能做到什麼」。而新保兄提議的這基本模式,又恰巧與我心中的某種印象相符。
這印象就是:無論是對全人類或對個人來說,科學就是經由「1. 找出問題點;2. 向外部尋求知識及資料;3. 靠自己的腦袋去想辦法」三階段而發展出來的。
從這印象反推,各位也該明白我的心態了。要我把問題留待他人解決,自己光坐著空等,只會讓我缺乏前進的力量,也無法冒出想要解決問題的熱情。但若是只靠既有的知識或能力就想解決問題的話,思考幅度又顯得太狹隘了。光靠自己的腦袋瓜是無法思考出任何新東西的。
而在《週刊SPA!》的連載,正是實踐我這想法的大好時機。所以我總是全力以赴,為了尋找雨傘和電梯的歷史而遍覽群書,聽說西邊有足以為我師者便搭新幹線往西,聞及東邊有先賢足以效法者就衝下樓梯搭地鐵往東。而我所遇見的是遠遠超乎想像的史實,以及多人投注難以置信的熱情和智慧,這些所見所聞無不令我大感驚訝、大開眼界。
在這連載的一年裡,我真的學到了很多事。
能讓吸塵器和鬧鐘進步如斯的動力,其實是消費者的願望和欲求。所謂「消費者的願望」,與目前技術能否做到無關,而是毫不留情、就像哆拉A夢主題歌中那句「要是能那樣就好了、能做到這樣就好了」,可說是一種毫不負責的感情衝動。
而負責開發的技術人員,就是要回應這種要求,尋求各式各樣的可能性。第一次挑戰就成功抵達終點的例子幾乎不存在。他們所面臨的往往是永無止境的反覆挫折與失敗。終點才是那唯一一次勝利。是否擁有堅信那最後一勝終將到來,因而可以忍受之前的十連敗或二十連敗的精神力?這是科技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對的質問。
他們為何能努力到如斯地步?我聽到許多企業的回答都是「為了讓顧客高興」。換做是從前,我可能會以為這不過是生意人的客套話罷了。然而現在,我從這句表面上很柔和的話語中,感受到充滿氣魄的覺悟之心。
現在也仍有許多技術人員正在注入他們的心血。有的人僅僅為了讓反應時間縮短百分之一秒而努力不懈,也有的人拚命奮鬥,不過是想騰出一根毛髮大小的空間。而在背後支持他們熱情的正是消費者的期望。就這層意義來說,只要你常對身邊事物抱持夢想,甚至有所不滿,就算你完全不擅科學,聽到科學就頭大無比,你也能夠對科學進步有所貢獻。
就是因為人們的期待要多大就有多大,技術人員才能投注他們的熱情於其中。如果每個人都認為夢想不可能實現,技術人員都只做些可以立刻產出結果的工作,那樣只會得到枯萎的未來而已。人人都要自由自在地作夢,而技術人員則以「讓這些夢想得以心滿意足地實現」為目標。正因為有這種看不見的聯手合作,才能讓許多的不可能化為可能。我是這麼認為的。
二00七年六月一日 柳田理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