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生命的氣味
我經常想起一個關於海龜的故事。
曾經有人為了增加海龜在野地的族群量,於是想等海龜媽媽產卵後,馬上把這些蛋帶回去人工孵化,然後直接送回海裡,以免去小海龜獨自爬回海洋的過程中,所要面臨的各種風險。然而這樣的想法很快就被揚棄了,因為專家發現,小海龜奮力爬回海洋的那段路程,除了要努力避開天敵,還必須努力地貼近並記住這片土地的「氣味」,這段記憶,將伴隨著牠三十多年在海洋的流浪與漂泊,等牠長大成熟必須孕育幼生時,將重回出生的那片沙灘,無論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引領牠回家的線索,正是曾經匍匐嗅過的土地氣息。
這是生命最初的氣味,來自土地,來自母親。
三十歲時,我開始想要去探索這樣的「氣味」。這才發現,我對所謂「土地的氣味」是如此的陌生,卻似乎又有強烈的依戀。於是我開始打開感官,去探究、去覺察。然而,這樣的追尋,在我成為一位母親之後,有了更豐富多元的層次。我感受生命孕育的各種節奏,如同自然中的季節更迭,花開花落,緣起緣滅。我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中,去微觀生命的繁複與繽紛。在自然的氛圍與洗禮中,逐漸理解那所謂的二十四節氣,正是人生片刻的縮影。年復一年,我們在節氣中經歷著生命的高低起伏,重溫著生命的驚蟄與寒露,預演著生命的凋零與新生。自然處處皆開示,我們少的就是一份悟性。然而,若是你把孩子帶到自然中成長,只要你浸濡地夠久,夠深刻,你會發現身處的任何一個時間點,都可以有無限地延伸。
這樣的敘述,或許太過抽象。但是想想,以節氣來分,一年不過是二十四個節氣,但是我在書中所寫的旅程,卻足足橫跨了十個年頭,主要是從一九九九年我剛開始懷孕,到二○○九年之間的故事,這段時間的我,歷經了兩次懷孕產女,拍了三部紀錄片,寫了四本書,哺乳期前後將近五年,日子經常忙得昏天黑地。比起傳統女性,我有更多的自由去實踐自己的意志,但是在母職的角色中,我很清楚自己是如何受惠於孩子所帶來的各種甜蜜負荷,儘管在體力上我絕對吃足苦頭,也沒有時間好好打理自己、跟朋友逛街聊天。但是也因為她們,我會願意更認真地善待自己的身體,過健康的生活,因為她們,我有更多的理由去嘗試各種挑戰,因為她們,我有更多的創意去完成更多的夢想。
這本書足足寫了兩年多,但是這樣的願望卻已經醞釀多年。對我而言,這本書所寫的絕不僅是親子的旅行日記,因為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包含著自我生命的追尋,自然萬物的對話。或許可以說這是一份自然教育理念的實踐吧,畢竟我從事了十幾年的自然教育,深刻體認到家庭親子教育與自然教育,對孩子人格所帶來的巨大影響,與其站在一邊放話,還不如起而力行,而我所能做的,就只是儘量多陪陪孩子,跟著她們一同去發現各種趣味與驚喜。經過十年的努力,我看到的是更貼心、更「容易說道理」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她們擁有一份「自在」。
所謂「自在」,正是來自於一個可以安頓的自己,一個可以撫平的心靈,我深信這是來自於大自然的啟蒙。而「自在」,也來自於了解。這本書其實就在串連起一個逐步「了解」的過程。從何開始,從何演繹,從何分歧、從何團聚……,在以節氣為背景的舞台上,我試圖構築了台灣的自然地景,隨著時間光影的穿梭,我跟牛牛、荳荳、芽芽,時而主角、時而配角,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我所串連的故事,對荳芽姊妹而言,可能算是一個生命的序曲,也算是我所能留給她們的「遺產」,她們將會在其中尋找到更多生命氣息的印記。種種故事在山林野地上演,我相信對大部分的讀者而言,我們只是一個身影,我們能在彼此共同的生命經驗中相互激盪,我期待那是一種更寬闊的鼓舞,讓更多的人,不必再懼怕帶嬰孩出門,也不必去擔憂那煩瑣的家當行李。因為,只要我們夠自在,孩子當然也會很自在。
這本書雖然以母親的角度來寫,但是父親的角色並不缺席。身為「荳芽」工廠的負責人,牛牛居功厥偉,卻總是躲在幕後默默支持。事實上,本書的照片大部分是出自於他的大作。我們家的老爸,每次出遊,不但要當車伕、還要在步道上當挑伕,從荳荳扛到芽芽,身上還得背上沉重的攝影器材。每次我在步道看到比較漂亮的昆蟲或小花時,只需動張嘴說:「爸爸拍」,就看到我們的一家之主,立刻操傢伙上陣,任務達成後,再非常得意地顯示傑作,獲得妻兒的滿堂喝采。當然,我也要趁機諂媚一下,真的感謝老天讓我遇到牛牛,因為世界上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忍受一個如此迷糊、經常突發奇想,卻又衝勁十足的老婆。
……最後我想把這本書獻給我的哥哥。在我寫書期間,哥哥罹患了癌症,卻非常堅強地走入這場生命的風暴。在這本書中也提到了我的童年,那裡有我跟哥哥共同的回憶,我們共享的生命「氣味」。我想告訴哥哥的是,艱困的「大寒」之後,充滿生命力的「立春」就在眼前。而我們將會一起見證著更多生命的奇蹟,並且要把這份美麗,繼續傳誦下去。(本文為節錄)
獻上我至深的禮讚
◎凌拂(作家、自然生活者)
作者范欽慧在序言開始,說了一個關於海龜的故事。一翻開書稿,我就被這個自序的開頭感動。這經驗於我是特殊的,因為內容若何,還沒開始看呢!這般簡易進入情狀,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透過某些記憶的片段點式跳出,直覺這個海龜的故事,就是作者本尊。
就某些切面而言,我是認識范欽慧的。曾經在她的節目裡談書,曾經聽她重點式的講她動人的經驗故事。如果我沒記錯,她曾經在哺乳期因為工作,因為出外景,因為脹奶,在異國餵遍某一個村落裡的嬰兒。女性、工作、母親、大地、海洋,她的經驗極其令我震動。
母乳就是潮汛,海龜的故事抽動大潮滾滾而來。書裡說她三十歲開始探索土地,三十四歲第一次當媽媽。對生理的著床、受精而言,她是高齡產婦,對自然深刻的覺醒而言也是,但是懷著豐沛的潮水行旅,潮來潮去,遷徙、築巢、育雛、餵哺,自然裡的胎、養、生、息與她同一脈動。
我幾乎一口氣看完這本書,引人入勝,精采極了。寫得極好,因為真實誠懇,所有的對境於她就是如實的生活,不是目的特顯,預先系統設計出來的,所以全真。書中依節氣整合,但豐沛野逸不同於人造林,隨著孩子的成長,許多地方重臨返溯,多元交錯,成長的情境彷彿類同一個森林的演替。演遞的林相是活的,分秒不同,孩子的成長和森林一樣,潛在的磅礡遠勝園藝林園造景許多。
這本書以一個嗅聞土地記憶,投入自然的母親為聚合點,向四圍輻射,集女性、工作、家庭、親子教育、自然科普、文學、生活於一身,深入自然,當澳洲學者瑪格麗特.羅曼(Margaret D. Lowman)以孕婦之姿挺著肚子,研究樹冠生活群,完成《爬樹的女人》一書(先覺出版),我們也有范欽慧懷著大潮來去山海。與其說是她卯足了勁,倒不如說此書展現的是一種密碼的開啟。生命中我們有太多的未知的印記,潛隱在晦蒙幽浩的某處,得緣時,潛伏的印記在不同的時機一一被喚醒,陸續陸續成就范欽慧的,有她夫、她女、她親戚、她友人,當然更深一層的是,書中的人物也都互相開啟,而後這經驗也將開啟讀者眾生。啊,浮游群落,這個情境為許多為夫、為婦、為父、為母……各種族群、角色,以群落型態擴散。生命不都是這樣嗎?浩如寰宇,它可以是許多人的借鏡,乃至對現在越來越宅化的電訊時代;那些被物化在都市,宅化在電腦影訊中的男男女女,啊!開心農場在哪?此書極具啟發性,打破了許多我們以為的不可能。
人與自然的關係緊密,多重交錯,研究、觀測、厚生、利用,知識可以讓對境明晰,但在知識裡更恆存的是瞬間心中的靈動。此書融知識於行旅之中,化於一味。說起理論,學院門牆裡的嚴冷,如果把自然都換成了術語,綱目科屬,我無寧是取此書,選擇置身情境。科學的門檻太高,理論往往只解釋一種現象,而情境它包含域外,提供分析,足夠滋潤與柔軟理論,為掉書袋者賦予豐富的分析案例。陽春百雪是一景;草茨荒清是一景;枯木焦林也是一景;大海不擇細流,自然兼容並蓄,如果大自然只為學理存在,那必然是地球環境失調的原因之一。
我有幸先讀此書,隨著作者一家,從立春到大寒走了一圈野地山水,這本書展現的經驗與情質真是寶貴,讓一個長期向簡素自然學習並汲取滋養的生活者深受感動。面對自然,走入是最重要的開啟,這本書具有這樣的動力,容我向自然裡的一家人,獻上我至深的禮讚。
心地圖
◎楊茂秀(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董事長)
跟著節氣去旅行 起先我以為那是一本生活美學的書 可是吸引我的 教育了我的是節氣的傳統 從此我就會看農民曆了
跟著節氣去旅行 起先我以為那是一本遊記 其實它確實也是一本遊記 可是這本遊記記的是生命情調與人與大地匯通而成的「心地圖」
跟著節氣去旅行 有詩的音樂 有圖的韻律 還有大人與小孩 在天與地之間 走來走去的生活哲學 這是大地的饗宴 也是一本我想要在養育子女時好好閱讀的書
跟著節氣去旅行,從人文的觀點來規範時間與生活之間的關聯,作者范欽慧真是幸運,有「小老師」跟在身邊,走在大自然之間。看她的書,讓我想到一首詩:「我把天空畫成藍色∕我把大地畫成綠色∕中間夾著新鮮的空氣」上面這個大自然三明治,用食物來比喻畫面的精神糧食。我記得我女兒小時候,我讀這首詩給她聽,她拉著我往門口走,打開門她就高興了。後來我才了解,大地本來就是一本大書,打開門走出去,就是走進最豐富的書籍裡。
如果你隨著這本書的作者跟他的家人,依循節氣的召喚去旅行,你就一面學會生活中時間的安排,享受著大地的脈動,一面時時停下來,注視許多的細節,小小一朵花、一條蟲,轉彎處風景的變換,總是讓人要停下來、蹲下來,用全身去閱讀。例如她在台大校園裡面〈最近的天堂〉的那一頁,文字這樣寫:「二月底的春日,野花已開得繽紛熱烈,芽芽穿梭在嬌小的紫花酢漿草中。她神氣地四處顧盼,在草浪中踏步潛行──她就是花,就是活在自然中的小苗。我在花中嗅到驚喜,在孩子澄澈雙瞳中看見傳奇。」 圖則是一個學步的小孩在綠地裡跳舞嗎?尋找嗎?她在想什麼?另外一張圖是幾朵花的特寫,這裡的酢漿草是述說著幸運嗎?還是知識的預備?……(本文為節錄)
自然節氣裡的鼓聲
◎陳木城(台灣創意遊學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協會理事長、台北縣永續環境發展協會理事長、作家,也是退休校長)
驚蟄春分,我也早已在《跟著節氣去旅行》一書中,分享了季節的饗宴,不時掩卷沉思,驚豔不已。
書中提到的人,像周儒教授、楊懿如教授、王建華校長、李俊延老師、詹家龍老師等等,都是我尊敬的經常討教的生態學界朋友。最讓我詫異的是許多我以為她不認識的,例如植物界的朋友:呂宋莢?、杜虹、蔓黃菀、山胡椒、華九頭獅子草、車桑子、狹瓣八仙、王爺葵、落葵……;蛙類的朋友:腹斑蛙、莫氏樹蛙、台北樹蛙、面天樹蛙、斯文豪氏赤蛙……;鳥類的朋友:冠羽、青背、黃腹琉璃、黑枕藍鶲、金翼白眉、小彎嘴、栗喉蜂虎、鸕鶿、黑嘴端鳳頭燕鷗……;還有蝶類、魚類、蜻蜓、甲蟲等我的老朋友,竟然都在書中一一被點名了,還工筆描述,真是太感動了!從書中我也發現,我們從來未曾同行共遊,但是竟然有那麼多地方,我們都不約而同,在不同季節因緣際會拜訪過,例如:松山的四獸山(我也住過虎林街)、烏來的信賢(我在那裡教過書)、林美步道、武陵的七家灣溪、茂林的多納、澎湖的望安七美、金門的田埔溼地建功嶼、馬祖的東莒離島、蘭嶼八代灣的漁人部落等等,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在教育理念上,我也是自然主義的信仰者,相信一個人真正的價值,不是看得到的外貌、學歷、名位或財富,而是看不見的品格、情操、意志、信念、情懷和靈氣悟性,而這些抽象層次的靈性,都必須在大自然的體驗、陶冶中養成。梭羅說過:「當有人特立獨行,向著山林田野兀自行去,那是因為他聽到了別人聽不到的鼓聲。」我想,我們喜愛大自然的人都一樣,我們心裡聽到一種無法抗拒的呼喚,那是淙淙的溪水聲,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種子膨脹抽芽的嗶嗶剝剝聲,或是山谷中隱藏在雲霧之間隆隆的雷聲。……(本文為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