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的九個人物,都是清代具有傑出政治、軍事才能的封疆大吏。其中吳三桂、洪承疇、福康安、林則徐的形象已經在影視螢幕前亮相,受到了廣大觀眾的關注;曾國藩、左宗棠的知名度很高,已經為廣大讀者耳熟能詳;鄂爾泰、阿桂、葉名琛三人,知名度雖小,其業績和影響卻同樣巨大。他們有的貴為藩王,有的貴為督撫,權勢首屈一指,地位高不可攀。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形勢不同,社會閱歷各異,官場結局也有差別。正是他們風格各異的精采演出,為十七至十九世紀的中國社會貢獻了一齣齣回味無窮的大戲。
在作者筆下,通過回憶錄的形式,清朝疆臣在戰場上的智慧與力量,以及他們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的生存之道,都用惟妙惟肖的語言、節奏不一的情節和親切可人的第一人稱寫法展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唐博,一九八一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師從戴逸教授;現為政府機關公務員。長期從事清史、中國近代史研究,參與國家清史纂修工程。近年來發表論文《銅瓦廂改道後清廷的施政及其得失》、《北洋魚雷艇隊與甲午中日戰爭》、《十八世紀中國政治視野下的「張元隆案」》及譯文《洞察乾隆:帝王的實踐精神、南巡和治水政治,1736-1765》等五十多篇,著有《清朝皇帝回憶錄》、《清朝權臣回憶錄》、《清朝疆臣回憶錄》等多部專著。
章節試閱
摘自卷七《葉名琛回憶錄》
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春節前,或許京城正在慶祝新年的來臨,而我則被囚禁在敵人的「不屈」(Inflexible)號戰艦上,在香港停泊了四十八天,默默地忍受著囚徒之辱。艦上的軍官見了我都脫帽致禮,大概是對我還懷有一絲敬意吧。
軍艦開拔後,我經常獨自一人默默地坐在艙裡,望著舷窗外的海面,注視著軍艦經過的地方。這是我從未到過的地方,我要好好看看。
「不屈」號開到了加爾各答,我先是被關在威廉炮臺(Fort William)。這裡酷似廣州的鎮海樓,我有感而發,賦詩一首:
鎮海樓頭月色寒,將星翻作客星單。
縱云一范軍中有,怎奈諸君壁上看。
向戌何心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繪,恨態愁容下筆難。
我懷念美麗的家鄉,懷念曾經的戰鬥歲月,憎恨那些在戰爭中作壁上觀的同僚,特別是投敵賣國的朝廷高官。我會像蘇武那樣,把牢底坐穿,直到命運之神安排我回到故鄉……
《加爾各答英國人報》(The Calcutta Englishman)是我最喜歡的報紙之一。隨員阿查禮(Chaloner Alabaster)的翻譯,讓我了解了許多外面世界的新消息。然而,當得知這樣兩條消息時,我震驚了:
其一是朝野上下對我的一致聲討。
廣州的失陷以後,敵人繼續北上,逼迫朝廷簽了《天津條約》。皇上氣急敗壞,竟把戰敗的責任都推給了我。一個曾經對我寵信有加的皇帝,為什麼會變得如此無情呢?
原來,柏貴投降之後,為了掩蓋廣州的真相,掩飾自己投敵賣國的嘴臉,便向朝廷上書,把廣州淪陷的責任都推給我。為了把我的名聲搞臭,讓廣州市民不再懷念我,而是服服帖帖地聽從聯軍委員會的統治,他還派人到處散布謠言,說我在戰爭中靠占卜來確定作戰方案,並且一直奉行「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方針。
傳言,是我國民間傳播消息的主要方式。柏貴的謠言,誤導了皇上,誤導了大臣,誤導了百姓。皇上視我為「六不」總督,大臣以與我共事為恥,百姓認為我玩忽職守。我的形象被徹底歪曲了。
我佩服柏貴的杜撰能耐,他編的所謂「六不」雖說缺德,但多少也能反映我在城破前後的困境。
──「不戰」。其實是無兵可戰。官軍主力大多集中在梧州,鎮壓「紅兵」;團練、「社學」因無餉可發,大多解散。
──「不和」。這是必然選擇。我一直覺得,求和與投降沒什麼兩樣,況且我曾與洋人數次過招,不落下風,沒有求和的道理。
──「不守」。準確地說,應該是「沒守住」。炮臺火力太差,兵力太少,戰鬥力太弱,根本擋不住敵軍的攻勢。但不管怎麼說,我確實派兵去守了。
──「不死」。我曾想自殺,但沒成功。事到如今,好死不如賴活,存在就是一切。沒準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國呢。
──「不降」。這是肯定的。作為帝國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作為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的信徒,我怎能屈膝投降呢?
──「不走」。我不是不想走,而是不能走。作為守土長官,我必須留下來,不能給別人落下話柄。
在這樣的困境中,我只能選擇「六不」,更準確的說法就是等待:等待朝廷的援兵,等待鄰省的支持。可氣的是,當初廣東省為支持鄰省鎮壓農民軍,我可沒少輸出銀子、糧食和軍隊,如今我落難了,這些省的督撫卻沒一個幫忙的。英法聯軍圍攻廣州的時候,我沒有等來一個援兵、一兩銀子的協助。朝廷拋棄了廣東,朝廷拋棄了我。
作為城下之盟的《天津條約》,讓出了更多的主權和利益,皇上肯定窩火。但他畢竟是皇上,不可能承擔這一切。他似乎覺得我的被俘給他丟了臉,他認為即使把我罵得狗血噴頭,身在海外的我也不知道。於是,皇上不僅沒有派人營救我,反而發布了兩道上諭。
一曰:「葉名琛辦事乖謬,罪無可辭,惟該夷拉赴夷船,意圖挾制,必將肆其要求。該將軍署督等可聲言:葉名琛業經革職,無足輕重。使該夷無可要挾,自知留之無益。」朝廷害怕英法聯軍以我為人質而有所要挾,不僅罷了我的官,而且向敵人聲明我的生死與朝廷利害無關。
二曰:「著即傳諭各紳民,糾集團練數萬人,討其背約攻城之罪,將該夷逐出省城。倘該夷敢於抗拒,我兵勇即可痛加剿洗,勿因葉名琛在彼,致存投鼠忌器之心。該督已辱國殃民,生不如死,無足顧惜。」朝廷甚至命令清軍不要因為顧忌我的安危而延誤收復失地的行動。
朝廷何等薄情!皇上何等寡義!我從萬人仰目的兩廣總督,一夜間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成了無人撿拾的一堆垃圾,成了戰爭的替罪羊,替皇上背起了黑鍋。
其二是老百姓居然對侵略軍的統治服服帖帖。
我從報紙上了解到,當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的時候,有眾多小販搖船前往聯軍軍艦旁出售水果給艦上士兵。我們的市民在挨餓,我們的士兵沒飯吃,小販們卻把水果賣給洋人,這是為什麼?廣州淪陷之後,儘管市郊有零星抵抗,然而大多數市民竟然跟侵略者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對此我很遺憾。侵略軍的行徑注定不得人心,但我們的朝廷在反侵略戰爭中的表現,能讓百姓滿意嗎?
零丁洋泊歎無家,雁札猶傳節度衙。
海外難尋高士粟,斗邊遠泛使臣槎。
心驚躍虎笳聲急,望斷慈烏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舊返,隔牆紅遍木棉花。
寫完這首詩,我擲筆長歎,我這一輩子,大概就要過去了。或許留給國人的,是充當俘虜的屈辱,是「六不」將軍的罵名。我是一位功過混沌,難以一言定論的封疆大吏。然而,我是愛國的,是有氣節的。我精於官場,老成持重。當我的經歷原原本本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作為「海上蘇武」,作為伯夷、叔齊的後人,我相信歷史自有公論,不會讓我把黑鍋一直背下去……
摘自卷七《葉名琛回憶錄》
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春節前,或許京城正在慶祝新年的來臨,而我則被囚禁在敵人的「不屈」(Inflexible)號戰艦上,在香港停泊了四十八天,默默地忍受著囚徒之辱。艦上的軍官見了我都脫帽致禮,大概是對我還懷有一絲敬意吧。
軍艦開拔後,我經常獨自一人默默地坐在艙裡,望著舷窗外的海面,注視著軍艦經過的地方。這是我從未到過的地方,我要好好看看。
「不屈」號開到了加爾各答,我先是被關在威廉炮臺(Fort William)。這裡酷似廣州的鎮海樓,我有感而發,賦詩一首:
鎮海樓頭月色寒,...
作者序
總序
「一週之前的御門聽政,我感覺自己真的老了。張廷玉滿臉憂鬱地開始了冗長的奏報,嘮嘮叨叨,沒完沒了。我剛想打斷他那讓人心煩的發言,卻突然發現張廷玉的頭髮和我一樣花白:我們都老了。」
沒錯,此處的「我」正是晚年的康熙皇帝。「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氣概,在他身上逐漸煙消雲散,剩下的,只是對於王朝前途和自身命運的擔憂,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遺憾。這蒼老的發聲,當然不是出自康熙皇帝本人之口。這位連傳位詔書都沒能留下的老皇帝,在撒手人寰之際,決不曾想過,幾百年後,會有人以他的口吻,替他回憶曾經發生在那段崢嶸歲月的故事,並且將他的內心世界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展現給後人。而這段回憶,不僅局限於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而且延展至整個清朝,從努爾哈赤到光緒;不僅局限於富有四海的皇帝陛下,而且述及權傾一方的封疆大吏和執掌社稷的權臣。從而分別形成了《清朝皇帝回憶錄》、《清朝權臣回憶錄》和《清朝疆臣回憶錄》等三本小書。
傳統的歷史人物傳記,往往採用第三人稱,敘述傳主生平事略,並對其功過是非、歷史地位及後世影響做些分析評論。這樣寫固然能夠超然物外,敘述事件更加完整,評論問題更加客觀。然而,傳主的主觀情緒、心態變化,特別是其成長和成熟的歷程,很難刻畫出來。這樣寫出的人物,看起來平面、靜止、呆板、遠離讀者。
當以第一人稱敘述他們的人生,以回憶錄形式展現他們的價值之時,傳主的人物形象頓時煥然一新,立體、鮮活、靈動、貼近讀者。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君臣並沒有為自己留下隻言片語的自傳,細節的刻畫當然有虛構的成分,但並非毫無依據。清代是距離今天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現存的奏摺、題本、起居注等文獻檔案汗牛充棟,它們以問對、陳奏、硃批等形式,將君臣對話演繹得活靈活現,足以作為回憶錄的史料載體;當前清史研究的若干新成果,也被有選擇地採納,融入其中。沒有這些史料載體和最新成果,我們也無從揣測這些君臣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無法把握他們的所思所想,也就無法再現一個活靈活現的真我形象。
司馬遷講過,讀史有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莫過於「成一家之言」,也就是將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見識,能夠推斷一些現象,形成一些想法;第二個境界是「通古今之變」,即尋求社會發展、王朝更替的規律;第三個境界是「究天人之際」,如果把過去的時光比作天,那麼在「天人之際」形成心靈的碰撞,將自己置身於過去的時代,恐怕就是讀史的最高境界吧。或許只有這樣,才能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落到實處。以回憶錄的形式書寫歷史,書寫人物,或許正是我們「究天人之際」的一種嘗試吧。
下面,請允許我帶領大家回到四百年前,在明朝末年的中國遨遊。我們將看到一個飽受後世爭議的龐大王朝,是如何從關外迅速興起,如何成為中國的統治者,如何把中國推向傳統社會的巔峰,如何造就前工業社會的歷史奇跡,如何在堅船利炮的衝擊下不得不尋求變革與自強,又是如何在制度與習慣的兩難處境中陷入內外交困,並逐漸走向歷史的終點的……
序言
清代重要高級將領的眾生相,在國內首次以「回憶錄」的形式書寫,在諸多形式的歷史敘述中,這是我們了解歷史,感悟歷史的一條新途徑。
在作者筆下,清代將軍在戰場上的智慧與力量,在官場上無休止的爾虞我詐,在生活中的表表裡裡,以及清代大臣與皇帝的磕磕碰碰,都用惟妙惟肖的語言、節奏不一的情節和親切可人的第一人稱寫法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我們的想像中,清代的戰爭似乎是刀光劍影,血肉翻飛,但事實卻不僅僅如此。當仔細讀過這些大臣的「回憶錄」之後,我們會從更生動、更具體的歷史圖景中,了解清代將軍的軍事指揮藝術、軍事鬥爭思維,以及他們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的生存之道。他們有的貴為藩王,有的貴為督撫,權勢首屈一指,地位高不可攀,然而,在不可逆轉走向衰亡的清廷官場上,他們也往往表現為做官難,做大官更難,做一個愛民如子又能不遭人妒忌,權大又不招皇帝猜疑的大官難上加難。在文字獄氾濫、祕密政治盛行的年代裡,他們無緣書寫自己的歷史,無法留下自己的真實想法。對於這一切,讓我們通過「回憶錄」嘗試著揭開這箇中的難言之隱吧。
不過,這不是小說,也不是報告文學,更不是在「戲說」歷史。作者好學深思,專攻清史多年,並參加清史纂修工程課題,有一定的史學功底,表現出較強的研究能力和潛力。其寫作的基礎是建立在以翔實文獻構成的歷史素材上,寫作時廣泛地汲取了國內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不是抽象地、孤立地描述作為歷史「個體」的將軍,而是把將軍們的人生經歷、個性特徵、行為感受放置到清朝近三百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通過不同類型將軍的不同遭遇、不同經歷和不同表現,來展現落日輝煌中的清帝國無可奈何花落去,一步步走向衰亡。當然,這不僅僅是清王朝的衰亡,更是封建專制制度、封建主義的衰亡。
從書中,讀者所了解的清代將軍,是多稜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他們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這些大臣的「回憶錄」使已經逝去的歷史人物「復活」,並用他們特有的方式講述著那些令人難忘的歷史,不斷地給人們以深刻的歷史啟迪。
【序者簡介】于沛,一九四四年生於天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歷史系畢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現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編譯組組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總序
「一週之前的御門聽政,我感覺自己真的老了。張廷玉滿臉憂鬱地開始了冗長的奏報,嘮嘮叨叨,沒完沒了。我剛想打斷他那讓人心煩的發言,卻突然發現張廷玉的頭髮和我一樣花白:我們都老了。」
沒錯,此處的「我」正是晚年的康熙皇帝。「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氣概,在他身上逐漸煙消雲散,剩下的,只是對於王朝前途和自身命運的擔憂,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遺憾。這蒼老的發聲,當然不是出自康熙皇帝本人之口。這位連傳位詔書都沒能留下的老皇帝,在撒手人寰之際,決不曾想過,幾百年後,會有人以他的口吻,替他回憶曾經發生在那...
目錄
目錄
□總序 唐博
□序言 于沛
卷一 吳三桂回憶錄
吳三桂簡歷/捨身救父一身膽/山海關大戰:明清歷史的轉捩點/我與陳圓圓(上):相識之戀/我與陳圓圓(下):富貴之戀/我與清朝(上):合作的歲月/我與清朝(下):從合作到反目
卷二 洪承疇回憶錄
洪承疇簡歷/逐鹿中原/松錦慘敗/總督府的尷尬/收降孫可望
卷三 鄂爾泰回憶錄
鄂爾泰簡歷/能攻心反側自消:改土歸流/我與雍正皇帝(上):知遇之恩/我與雍正皇帝(下):舉賢任能/乾隆時代:我與張廷玉的明爭暗鬥
卷四 阿桂回憶錄
阿桂簡歷/西北:征戰與治理/金川鏖兵/大清頭號全省貪汙案/與和中堂鬥法
卷五 福康安回憶錄
福康安簡歷/解圍諸羅:統一與治理的交響曲/跨越雪山:保家與衛國的進行曲/名門之後:榮耀與遺憾的沉思曲/傳言與真相的狂想曲/品味遺憾:西洋與大清的對照圖/尾聲
卷六 林則徐回憶錄
林則徐簡歷/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卷七 葉名琛回憶錄
葉名琛簡歷/力挽狂瀾,苦撐危局/經營廣東,名利雙收/亞羅號事件,與敵周旋/勢單力孤,成階下囚/替我皇上,身背黑鍋
卷八 曾國藩回憶錄
曾國藩簡歷/投筆從戎的成長煩惱:草創湘軍/統籌全局的成功戰略:鏖兵安慶/舊瓶裝新酒:跟洋人打交道/刺馬案的主謀:是為了投名狀,還是為了軍權
卷九 左宗棠回憶錄
左宗棠簡歷/血染的紅頂子:鎮壓太平天國/海防塞防之爭:明確國防戰略/十年焦愁苦恨:抬棺槨收復西北/中國不敗而敗:奇怪的中法戰爭
□後記
□附錄:參考文獻
目錄
□總序 唐博
□序言 于沛
卷一 吳三桂回憶錄
吳三桂簡歷/捨身救父一身膽/山海關大戰:明清歷史的轉捩點/我與陳圓圓(上):相識之戀/我與陳圓圓(下):富貴之戀/我與清朝(上):合作的歲月/我與清朝(下):從合作到反目
卷二 洪承疇回憶錄
洪承疇簡歷/逐鹿中原/松錦慘敗/總督府的尷尬/收降孫可望
卷三 鄂爾泰回憶錄
鄂爾泰簡歷/能攻心反側自消:改土歸流/我與雍正皇帝(上):知遇之恩/我與雍正皇帝(下):舉賢任能/乾隆時代:我與張廷玉的明爭暗鬥
卷四 阿桂回憶錄
阿桂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