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超凡入聖後回歸塵俗─從《天地一沙鷗》到《催眠瑪麗亞》的李察.巴哈
李察.巴哈是誰?
很多人對這本《催眠瑪麗亞》的第一個疑惑就是:「這作者是誰?」我介紹他是《天地一沙鷗》的作者,對方就說:「喔!寫那隻海鷗的人。他還活著啊?」下一個問題是:「他怎麼會來寫一本關於催眠、關於吸引力法則的書?」
其實「催眠」只是作者用來比喻人們對生命自我設限的幻相,但乍看書名主題,還真像這幾年盛行的教人如何心想事成的書,一點也不像這位被譽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偉大夢想家」會寫的書,更何況李察.巴哈隱居多年,雖不至於像《小王子》作者聖伯修里那樣消失於浩瀚星辰間,但也幾乎人間蒸發──也許是去了他書裡描述的「另一個平行宇宙」。
對許多人來說,李察.巴哈是一則傳奇:他的《天地一沙鷗》在美國暢銷近千萬,僅次於《聖經》,而且至今仍熱賣中;他曾激勵年輕人勇於追求卓越人生;他對輪迴、永生、平行宇宙等的看法,更啟發了東西方的各宗派修行者。就連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也都曾在國小國語課本和高中英語課本裡,讀過那隻不甘心當一隻平凡海鷗的岳納珊。
而岳納珊的故事,其實也是巴哈的故事。
李察.巴哈一九三六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橡樹園,先祖正是著名的音樂家巴哈(J. S. Bach),但他的天賦不在音樂,而是寫作與飛行。他九歲開始寫作,但起初並未想當作家,反倒是十七歲接觸飛行後,就決定休學去從事飛行工作。他受訓成為戰鬥機飛行員,但不到兩年就因為不適應官僚體系而退役,改以打零工維持家計,如運送航空郵件、擔任飛行教練、表演飛行特技等,直到二十三歲那一年才決心做個職業作家。
他的作品取材自他的經歷與人生哲學,前三本書《地上的異鄉人》(Stranger to the Ground)、《雙翼機》(Biplane)、《絕非偶然》(Nothing by Chance)均銷售平平,直到一九七○年《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才暴紅。根據巴哈自述,他是在一九五八年某天散步時聽見一個聲音告訴他這個故事,他先寫了一個短篇故事,壓在抽屜裡十年,才終於完成整本書。在書中,岳納珊認為海鷗不應該只為了覓食而飛翔,牠透過反覆試驗與練習,找到飛得更高更快的方法。結果反而被同伴排擠,甚至被逐出鷗群。後來牠在兩隻神奇海鷗的引導下,學會了完美飛行技巧。在返回鷗群後,牠高超的飛行技巧逐漸吸引了一群追隨者,而將這種追求盡善盡美的思想傳播開來。
起初,這本書只印七千五百本,但在口碑傳誦之下,兩年內突破一百萬本,蟬聯《紐約時報》排行榜榜首長達十個月,後來故事還被拍成電影,儘管巴哈本人對於電影劇本非常不滿意,甚至不願意掛名,而電影也引起不少負面批評。其實《天地一沙鷗》小說本身也曾引起正反意見:某些基督教牧師指責它犯了傲慢、侵犯上帝的罪行,但有趣的是,佛教徒認為它傳達了佛法精義。
但這些都無損於巴哈如日中天的文壇地位。他隨後陸續完成《沒有一個地方叫遠方》(There's No Such Place As Far Away)、《夢幻飛行》(Illusions)、《跨越永恆的橋》(The Bridge Across Forever)、《一》(One)、《彌賽亞手記》(Messiah's Handbook)等,將自己對生命實相的哲學觀傳遞給讀者,也獲得廣大迴響。其中曾入圍美國圖書獎的《夢幻飛行》描寫巴哈偶遇了一位神祕飛行員,他其實是一個現代救世主,擁有操縱這世界的力量,但他並不想當救世主,後來他帶領巴哈去認識這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但故事結尾救世主死於非命,讓巴哈對他所說的一切都產生懷疑;《彌賽亞手記》則描述多年以後,救世主留下的手記神祕地回到巴哈手中,讓巴哈圓滿地理解了真理;至於《跨越永恆的橋》則根據他和第二任妻子萊絲麗.帕瑞斯的真實故事,寫一個男人追尋靈魂伴侶的心路歷程;而《一》則敘述巴哈和妻子萊絲麗共同經歷一段旅程,到另一個平行宇宙去,在那裡找到自己過去未曾選擇的道路……。
巴哈的作品具有自傳色彩,同時又在寓言故事裡融入大量哲學話語,字意抽象,卻能奇妙地帶領讀者跨越文字迷障,直接領悟生命奧義,讀起來就像融合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精華:紀伯倫的《先知》和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
他曾批評自己的作品用語過於華麗,敘述累贅,但觀諸他的新作《催眠瑪麗亞》,卻似乎走過千山萬水之後反璞歸真。書中以精鍊的情節陳述一位飛行教練在偶然間運用催眠的技巧,隔空指導一位生手將飛機安全著陸,救了兩條人命。接著他巧遇一位神祕的女催眠師,在女催眠師的引導之下他解開隱藏多年的祕密,也領悟世上人們都因為被催眠或自我催眠,而阻礙了生命潛能。全書充滿懸疑氣氛,不可思議的巧合情節環環相扣,直到故事最後才豁然開朗。
對許多新時代(New Age)的讀者來說,巴哈在這本書中以科學原理直接解釋人的心念如何形塑世界萬物,簡單到令人拍案叫絕,卻又比《祕密》、《吸引力法則》等書更為豐富。而對於巴哈的老讀者來說,驚喜的是,這一次他帶我們去探索的,不再是玄祕的遙遠空間,而是我們當下的這個紅塵俗世。
在《天地一沙鷗》四十年後,這或許正是這位傳奇智者對於生命更透徹的體悟。
周惠玲(本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