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幸福的真味∕張玲玲
看到《天使的麵包》日文書書腰上寫著:「在鎌倉的山上有一間小小的麵包店,外面既沒有招牌也沒有看板。然而來自各地的訂單卻源源不絕,從現在起要等三年(編按:中文版上市時,訂單已經排到五年以後,本書依照原文書仍寫三年),才能吃到『天使麵包』。」
我驚訝極了,心想是什麼麵包,好吃到值得等三年?
繼續往下看,我才明白值得等待的動力不只來自麵包本身;也來自做麵包的師傅多以良泉己。
首先讓我感動的是主角開朗的個性。
多以良泉己從小便立志要當職業自行車賽車手。當時假如想成為職業賽車手,必須就讀日本自行車賽車學校。泉己拚命的練習,一邊打工,睡覺時間幾乎不到兩、三個小時。
但是幸運之神並未眷顧他。連續五次名落孫山的打擊,若是一般人恐怕早就放棄,可是他堅持下去。在第六次入學考試前,他對自己說:「入學考試是有年齡限制的,我是年頭生,這是我最後的機會了。」
結果他考上了,如願成為職業賽車手。二○○五年三月,多以良泉己跟宇佐美總子結婚,他們打造了新家,泉己比賽時也獲得優勝,在幸福美滿的生活中,泉己甚至勸朋友:「我現在結婚了,有了家,因此不論如何都要贏。我會努力得第一的。山口,你也快點結婚吧。」
沒想到婚後才五個月,在一次比賽中多以良泉己發生了嚴重的車禍。他的腦部、頸椎都受到損傷。醫生說是「中心性頸髓損傷」,恐怕要「終生臥床」。這個車禍將新婚夫妻倆的甜美幸福,瞬間打入地獄!
幸好泉己有著開朗的個性,他不斷忍受復健的痛苦。由於進展緩慢,很多人都放棄了。但泉己和總子不放棄。他們以笑容面對病痛;以色彩繽紛消除焦慮。在泉己戴著固定頸圈的照片中,他的笑容彷彿陽光般的燦爛!
另外,泉己堅持認真的態度,也是使他成功的重要關鍵。
剛開始做麵包只是復健的一環,沒想到這個興趣展開他第二春的契機。早上,當太陽還沒升起,他就開始工作。他堅持要有好的麵粉,好的鹽和糖,好的奶油,最重要的是有好水。泉己說:「室溫二十三~二十四℃,溼度六十~六十五%,做麵包的水溫控制在四十℃,這樣做出來的麵包最好吃。」
原來水是會影響麵包滋味的。
因為一切靠手工,所以三小時只能做一個。哪怕他工作一整天,最多也只能烤四到五個麵包。這樣一個個經過手工揉搓、烘培的麵包,宛如新生兒般的嬌嫩美味。
最重要的是,泉己是全心全意的在做麵包,把他對生命的熱力灌注在麵包中。難怪總子在書中說:「他真的很像白鶴報恩裡那隻鶴。我都懷疑他是不是拔自己背上的羽毛來做麵包的?」
其實一天只做四、五個麵包,根本稱不上「生意」,連成本都很難回收。這對夫婦也必須面對嚴苛的現實生活。例如碰上奶油缺貨的危機啦!房子的貸款要交啦!日常生活費哪裡來啦!還有因為受傷使得泉己的腦功能下降。他的左腳麻痹,走一點路都很困難;爬樓梯更可能要花上半個鐘頭。他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他的想法,容易忘記事情;有時也會不能控制情緒。更糟糕的是,他會突然頭痛欲裂。一天當中抱怨「頭昏」、「想吐」,而不得不躺在床上的時間也不少。儘管問題接踵而至,但他們還是盡量抽出時間,去享受一點點快樂的時光。例如夜晚躺在陽台看星星;休假日到附近山裡爬山。以前打工同事送給他的仙人掌,泉己一直養著,十六年後居然開出漂亮的紫色花朵!他們不自怨自艾,他們盡量享受生命。
好在他們碰到很多「貴人」,很多人知道泉己的情況後願意幫助他們。有農地送麵粉;有花農送花;也有一家奶油工廠不在乎他們的訂貨量很少,一直供應他們貨源……
我想泉己是吸收了這些朋友給他的愛心和能量,放在麵包裡,再轉送給吃到麵包的人吧。
不知道台灣的讀者是否有機會去越洋訂麵包?但是我想這本書真正想傳達的是「生命力就在你的心裡」,千萬不要放棄。懷著感恩的心看待人世,你會發現天使就在你身邊。
前言
神奈川縣鎌倉市——。
這條位於神奈川縣西南部的街道,是關東屈指可數的觀光地之一,每年從國內外來此的觀光客多達一千九百萬人。
鎌倉是東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古都,古寺名剎林立。到了夏天,街上幾乎被要去海灘玩水的泳客淹沒。
距離吵雜觀光客擁擠的街市稍遠的山上,在寂靜的住宅區最深處,有一間小小的麵包店。
雖說是麵包店,可是外面既沒有招牌,也沒有看板,更沒有五花八門的麵包展示。
有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家用烤箱,烤出外型非常簡單的麵包。
然而,來自全日本的訂單卻源源不絕,已經排到四千號。從訂麵包那天起,要等三年才吃得到(編按:中文版上市時,等待時間已經延後到五年,但本書依照原文書仍寫三年)。
為什麼這家店的麵包如此吸引人?
原來,烤麵包的師傅是前自行車賽車手。
在一次比賽的車禍中受了傷,從此改變他的一生。
受傷的後遺症是左腳至今麻痺,無法長時間站立。身體不舒服時,幾乎一整天都躺在床上。腦部受到的傷害使他記憶力衰退,無法順暢的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因此他用麵包代替言語,把他的想法揉進麵團裡。
他想像那位吃到麵包的客人,然後「只」為這位客人烤麵包。
由於做一個麵包要花三個多小時。哪怕他一整天守在烤箱前,持續不停的烤,最多也只能做四、五個麵包。
許許多多的人在等待著。
有的人是為了喜歡吃而等候;有的人是為了買給深愛的家人;更有人是一邊和疾病或受傷奮鬥,一邊耐心等候麵包的到來。
這個可以帶給人幸福與勇氣的麵包,就叫「天使的麵包」。
後記1
對我來說「麵包是什麼」--多以良泉己給大家的話
倘使沒有妻子相伴,我這一生必定臥床到老,不可能用自己的腳走路,更不可能烤麵包。
倘使沒有妻子相伴,我將不會有任何目標,不知道活著要做什麼,因而迷失方向甚至得到心理疾病。
所以我誠心感謝我的妻子,當然我也感謝大家。
「我到底能做什麼?」
我拚命的想,找到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同時能夠以此為生,這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周圍的人說不定能發現連我自己都沒注意到的才華。
我喜歡麵包,就來做麵包吧!
儘管職業賽車手的生涯中斷,但我把成為麵包師傅當作新的人生目標。我想做出讓每個人都欲罷不能的美味麵包。
儘管現實生活中充滿了不安;但不論如何我有信心,我的太太也有信心,我們就勇往直前。
我把麵包店開在山裡,與大自然為伴。
對我而言,這些麵包都是活的。
有人等待吃我的麵包,有人歡喜接受我的麵包。
這就是我活下去的原動力。
後記2
前途必定充滿光明--宇佐美總子的結語
我想在結語的地方,跟大家談談復健有什麼用。當我看到泉己捏黏土復健時,忍不住大叫:「這就是了!」
聽說最精細的腦科學指出:需要記憶順序的料理,是最好的復健法。不只做菜時運用手指會刺激腦部,做完以後吃的喜悅,更會刺激腦部。同時,假如做出來的食物大家都喜歡,讓製作者開心,也會成為傷者生活的原動力,是支持他的最大力量!
當然,喜歡畫圖的人可以畫圖;喜歡手工藝的人可以做手工藝,也都非常有效。反正只要你喜歡,自然而然就會努力去做。我一直相信工作若能和興趣相結合,不但可以增加樂趣,更可以因為工作的成就感,增添生活的自信心。
倘使手指不能動,有可以用眼睛和嘴巴控制的電腦啊!身旁的人倘使能幫忙發掘病人的喜好、才能,一定可以改變病人的一生。
陪伴在病人身邊,是一件辛苦的工作。精神上,陪伴者幾乎和病人遭受同樣大的打擊。因此,請持續觀察,不要心急。不要努力過頭,不要做無理的要求,只要找出病人喜歡的事,並且發揚光大。
以泉己來說,我們當初設定的目標,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等這個做完,接下來……」
我們夢想建造快樂的未來,彷彿真的能夠實現。這麼一想,就會感覺一股蠢蠢欲動的能量,在期待中感到未來充滿了希望。
另一方面,和大自然接觸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復健。我們在院子裡種花種菜,每天持續澆水、施肥等工作。雖然進展緩慢,但是你會感受到植物每天都在長大,能夠從植物中吸取足夠的能量。
身心障礙者可以組團一起到郊外露營,學習搭帳篷、在大自然裡遊玩、野外炊煮,接觸繽紛的色彩,鼓勵他產生向前的動力。
我一向堅持:「在喜歡、快樂的事物中,以遊戲的心情尋找生活的重心。」
當我感覺壓力大或對生活充滿不安時,我就知道我的心堵塞了。我會到四處走走,接觸一下大自然。
「有什麼東西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力?」
這樣想著,看看四周,你一定會有所發現。不用拚命去找,生命的暗示就藏在日常生活裡。
倘使你一下子找不著,也不要緊。每天做家事就是最好的復健。開開心心的做,就是復健。
以我跟泉己為例,我們喜歡設計自己的家;哪怕簡單繁瑣的家事,我們也喜歡共同完成。不過,他時常會渾身倦怠、身體不舒服到無法行動,有這樣的限制,我們能做什麼?
「把這場車禍當作人生的修行吧。只要能夠突破,就可以成長,這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跟以前比,只要持續去做,前途必定充滿光明。」這是我們的信念。
發生車禍時,我深深相信:「只有我可以幫助泉己,我要把自己的能量給他!」我認為泉己和我被一條無形的紅線綁住,彼此牽絆。車禍本身固然是一場不幸的意外,但正因為有這場災難,我們也才會同心協力,往開麵包店的方向蹇蹇而行。期間好幾次想要放棄,但是不死心的衝勁,反而把我們綁得更緊,成為我們生命的意義。
接下來的日子依舊艱苦,絕不輕鬆。但是我們有信心,只要兩人同心合力拚命去做,一定可以越過難關。
每次當我閱讀信件,看到有人受苦時,都會視為自身的遭遇,不禁潸然淚下;但是,相對的也更讓我產生了勇氣。真是一喜一憂。
我在心中默禱著:「希望每個人都能從苦難中發現亮光,不要忘記快樂的事,好好掌握現在。」
倘使這本書能對傷者有一點點益處,我們就感到無比的欣慰與快樂。
譯者後記
平凡中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張玲玲
當我翻譯這本書時,我正在生病。
去年十月我因為肚子突然變大,連呼吸都有困難,去看醫生才發現是有腹水。醫生懷疑是卵巢腫瘤破裂引發的腹水。
經過開刀,證實是「卵巢癌第三期B」。因為已經接近末期,甚至有醫生朋友勸我不要做化療。反正來日無多,何必受化療副作用之苦。
我當時心中並沒有驚慌,也不害怕死亡逼近。我只想:能醫就醫吧!做我能做的,其他一切聽天由命。
也許是豁出去了,六次化療的結果非常順利。我在第四次化療時,癌症指數便已降到低於標準。連醫生都驚訝的說:「妳的身體真是太神奇了!」
目前我的身體已經痊癒,體重也胖了回來。
回想生病期間,這本書陪伴我度過許多關鍵時刻。我時常以泉己為標竿,鼓勵自己。
泉己受車禍後遺症所苦,左腳不能動,哪怕只走幾公尺的路或上下樓梯,都非常吃力。
我在化療期間,藥物傷害到我的手和腳的末梢神經。我不但手腳發麻,腳還會抽痛,就像有刀子在割;或是電流通過。但是我不知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我整天和疼痛作戰,全身肌肉僵硬。
疼痛的時候,除了呻吟,只能哭泣。當我看到書中寫著「連觸碰都痛」時,真有同病相憐的感覺。
「很多人在痛苦時只會想到自己,無法顧及別人的事。但是,泉己哪怕在痛苦時還是會展開笑臉,為需要的人烤麵包。」
我翻譯到這一段時,也告訴自己:不可以躺在床上自怨自艾。於是我拖著痛腳走到我家附近的公園。那時是春天,我第一次發現公園的樹開花了。淡紫色的小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風吹過,小花隨風飄落。踩在落英繽紛上,別有一番欣喜。我突然發現,原來接觸大自然是這麼快樂!
另外,我也要感激這本書讓我了解到照顧者的心情。
當我生病時,我的姊姊從德國回台灣照顧我。頭幾個月,她幾乎整天都繃著一張臉。我的心裡非常內疚,因為她拋夫棄女,尤其是女兒,她從來不曾和女兒分開這麼長的時間,哪怕每天通電話,都難解相思之愁。
我希望姊姊能開心點,但是好像總不能如願。我不明白她為什麼不開心,甚至會有點生氣。
直到有一天我翻譯到:
「當泉己不舒服的時候,我就會在房中焚燒香精油,幫泉己做全身按摩。但有時連觸碰他,都讓他疼得受不了,我只能默默守在他身邊。看著他那麼痛苦,我卻一點忙都幫不上,心裡真的非常難過。」
突然之間我明白了。我一直在扮演病人的角色,不曾體諒照顧者的心情。怪不得當我姊姊按摩我的腳時,也常嘆氣。那時我以為她不耐煩;現在才明白我姊是因為分擔不了我的痛苦而嘆氣。
「天使的麵包」之所以能夠成功,背後有許多人在默默的支持與鼓勵。有些本來不願意做零售生意的公司,同意出貨給泉己;從日本各地送來水果、麵粉、醋或花朵;甚至連宅急便的司機先生、郵局送包裹的郵差都和他們變成好朋友。
我也一樣。
我今天能夠痊癒,也要感謝許多人。除了醫生、母親、姊姊,還有許許多多的好朋友、作者、我以前的長官。有人特意來我家煮飯給我吃;有人千里迢迢的送來一桶桶的活水;有人來看我,陪我散步、送各式各樣的補品;更有人為我禱告,每晚誦念玫瑰經。
這些愛充盈著我的心,給我戰勝疾病的勇氣與力量。
我常說,我的身邊有許多小天使在幫助我。其實《天使的麵包》這本書才是我最大的天使。我要謝謝文娟和維君給我機會翻譯這本書,讓我在病痛中,因為看到前例而感覺不寂寞;讓我學習到感恩和用另一種角度看待事物;讓我體會到平凡中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