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一個青春的故事
因為「拒絕聯考」這四個字太聳動了,所以這本書當初推出時,大家都只注意到「拒絕聯考」這個離經叛道的觀念。其實,這不只是一個「聯考」的故事,也是一個「青春」的故事。主角拒絕的,不只是聯考,也是權威、體制和虛偽。只要骨子裡還有青春氣息,不管是「小子」還是「老子」,應該都可以在這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王文華∕作家
推薦序2
很久以來,差不多只要遇見了要考大學的學生,或者有兒女或弟妹要考大學的朋友,我都對他們潑冷水。我說,讀大學對一般人來說,益少害多,不管是從賺錢的觀點看,或者是從做事的角度看。
我有這樣「偏激的」看法,主要的,當然是來自我個人的經驗。我認為我如果只讀到初中,而不是讀到大學,在知識上、智慧上和道德上,相信會有更有意義的發展。很可惜,當時沒有這樣的了解。
我認識這年輕的作者吳祥輝,是在他高中畢業的前兩個月。就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就對我表示他將不參加大專聯考。面對「同志」,當時,我反而沒有對他建議甚麼。我認為關係一個人命運的重要決定,如果沒有十分把握,別人最好少插嘴。
吳祥輝除了聰明之外,他樂觀、積極而且精力充沛。因此,我一聽到他不考大學,我並沒有聯想到他是不是怕考不上。他的根基很好,只要三個月的準備,沒有理由會考不上國立大學的。
吳祥輝畢業後的某一天來向我告別,他說,他要入伍了。我知道他實踐了他的決心。這除了見識之外,更重要的,需要勇氣。我知道他一定經歷過痛苦的內、外掙扎。因此,我鼓勵他,把拒絕參加大專聯考的經過寫出來,給一般人一個刺激,促使他們重新認識這個問題,並且給不想繼續讀高中或大學的同學們一個健康的榜樣。
在軍中,吳祥輝利用睡覺時間、休息時間和假日寫作。這樣辛勤地工作了半年之後,終於在今年九月間完稿。十一月間,《出版與讀者》登出了這本書的預告。讀者的反應非常熱烈。其中一位讀者說:這本書會救許多人。另外一位讀者說:終於有人挺起胸膛反抗了。
鄧維楨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日
後語
高度決定態度(節錄)
《拒絕聯考的小子》本來只是一本書。誰知道,竟然會變成人的名字。「你就是拒絕聯考的小子本人嗎?」「今天拒絕聯考的小子要來我們學校演講。」就是句型範例。三十六年來,不少老朋友還是叫我「小子」,好像忘記我爸爸有給我取名字。三個兒子中的一個曾經這樣叫我:「小子爸爸。」離譜吧?第一次見到李登輝總統伉儷時,他介紹我給總統夫人認識:「他就是那個不考聯考的。」報告總統:「不考聯考」和「拒絕聯考」氣勢差很多。
臺灣有史以來最具魅力的新聞局長宋楚瑜,三十多年前邀請我去他的局長辦公室,興奮地說:「你是我最崇拜的偶像。」他挑戰聯考,吃足許多苦頭。最值得讀者們起立敬禮兼祈禱的,是遠流出版公司的王榮文董事長。當年只是個創辦一家小出版社的年輕小伙子,老闆兼送書,風塵僕僕地全省抓《拒絕聯考的小子》盜印版,好像抓到四五種。正在暗爽可以進行賠償談判,黑道出來嗆聲:「有飯大家吃。」
《拒絕聯考的小子》出版於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三十日,這是初版版權頁上記載的日子。三十六年後,「世紀經典版」重新上市,我只想強調:《拒絕聯考的小子》是一本「小說」。
這本「小說」是不是我自己真實的故事?既然是「小說」,當然不是「真人真事」。然而,這樣的說法恐怕造成更大的誤解。錯誤的命題容易造成錯誤的結果。如果這樣問:《拒絕聯考的小子》是不是在寫我的故事?答案就比較清楚:不是的。我的故事有甚麼好寫?我只是透過自己的故事,書寫同個時代年輕人的共同苦悶,情感和心事。文學的殿堂沒有任何人的故事值得寫。文學就是這麼眾生平等和超越個人經驗。這是我十幾歲時對文學的基本理解。沒有這樣的認知,就沒有《拒絕聯考的小子》。或者說,「我的故事」就不會寫成這個樣子。
「聯考」只是一種象徵,象徵舊時代與舊價值對時代中人的壓迫,和造成年輕心靈的苦悶。「拒絕聯考」就是「拒絕壓迫」,「拒絕苦悶」,「拒絕舊時代」,「拒絕舊價值」。三十六年來,我從來沒對這本書「就書論書」。不是因為它帶給我多麼悲慘或不便的人生,事實上恐怕正好相反。書既出版,就屬於讀者。作家當然可以談自己或別人的書,只是稍一不慎,容易「不適格」。點到為止都還得小心從事。
高瞻遠矚或深謀遠慮,通常不發生在我人生任何一個行動的開始。更準確地說,從來就沒出現過。我的人生只是一個不斷自我調整和修正的歷程。人生各有理路。「人生的趣味往往起源於嚴肅的事」,這是我的自剖。是真實人生,不是小說。「拒絕聯考的小子」是一本小說和小說中的男主角或稱主人翁。「拒絕聯考」的「小子」則是一個作者。兩者在我心中就這麼嚴肅地區別著,從來也不曾混淆過。這種不妨稱為「高度嚴肅」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就從「拒絕聯考」的「小子」開始。
一般高中生的最高標準是考上第一志願,或前幾志願,或只要能考上大學就心滿意足。那小子卻認為,高中三年讀的國英數理化加上史地,共七科。如果把上下學期課本合成一本,三年高中總共讀二十一本書,一個低標準的數字。他一個暑假就可以看完超過五十本的世界名著。
他看到臺灣的年輕人傾盡全部青春,在區區的二十一本書上比輸贏。人們認為考上第一志願和考不上大學是天壤之別。他卻認為考上第一志願和考不上大學的,一樣都只讀完全相同的二十一本書。只可能有機會的不同,不可能有程度上的太大差異。
到今天,我仍無法確定他為甚麼那麼「標準高度」不同。但是,我樂意為他作證:他絕對不是故意的。一切都只是某種自然而然的結果。
人家在擔心月考,模擬考,聯考。他卻在擔心這個國家將來怎麼辦?他眼前的國之菁英,未來的國家棟樑,個個都只是讀二十一本書的井底之蛙。一個聯考就把他們壓得不成人樣。沒有膽識,沒有擔當,怎麼領導國家?他不是瞧不起人家甚麼。他很合群。他只是年紀輕輕想太多。
「人生的意義不在結果而在過程」,這是西方文學的。「拒絕聯考」就是實踐這種和中國主流價值不同的人生觀。如果他的人生目標是追求「福祿壽」,就斷不可能有「拒絕聯考」發生。他崇尚的是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作家海明威寫在《老人與海》中的句子:「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人只能被毀滅,不能被打敗。」(Man is not made for failure.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這樣的文學養分讓他在建中發酵到極致。
三十六年來,臺灣人甚麼問題都愛問我,卻還欠他一個問題:「剛高中一畢業就有能力寫出這本書。您是怎麼辦到的?您的高中是怎麼過的?」或許我已經替他做出適度的回答。當然,出版過程中的編輯修正是重要的,但是,原創的精神和故事的基本結構與敘述,甚至是書的命名,都來自於一個正在跨越未成年和成年間的這個「小子」。自我覺知和自我解放是何其充滿能量的。有時,我會想問老師們一個問題:「如果像他這樣的高中生,您們還不滿意,您們到底希望教育出甚麼樣的孩子?」
被問到最多的問題還是那一個:「你為甚麼要拒絕聯考?」必須年復一年面對這種沒營養的問題,都是他害的。開始會很煩。後來,我長智慧了,都統一這樣回答:「哪有為甚麼,就是考不上嘛!」惹得大家笑哈哈。提問排行榜第二名的是:「你後不後悔?如果時光倒流,你可以再選擇一次,你還會拒絕聯考嗎?」這下子換我笑哈哈。長年環保的腦海自然會浮現一幅圖畫:一隻小白兔啃著紅蘿蔔,對著一匹千里馬說:「如果有來生,您想當一隻小白兔嗎?」
《拒絕聯考的小子》是一本小說。別聽成或想成是我的故事,或能顯得更有價值。感謝那小子當年「拒絕聯考」,帶給我傳奇和恩典的一生。在他「拒絕聯考」之前,臺灣只有約百分之四十的小學生能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比率也是約百分之四十。高中升大學的比率只有約百分之十七。一路淘汰,只有約百分之三的臺灣孩子能上大學。他竟然因為高度使然,無意中站到被淘汰的百分之九十七這一邊。或許這才是他一生中總能化險為夷的恩典來源。許多人默默地與他同在,賜給他無盡祝福。
如果要我分別為《拒絕聯考的小子》這本書和他下定義,我會說:「這是一本才氣和勇氣的化身。一個舉重若輕,才氣干雲的年輕臺灣作家,寫出一個交織著勇氣和苦悶的時代。」他是個一直走在臺灣前面三十年的人。他一生的恩典如此神秘,是因為來自未來,我們都無法預見。
二○一一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