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不要錯過這場 Buffettapalooza!
內布拉斯加州的奧瑪哈鎮,是今年已逾八十二歲高齡,但大師光芒依然不減的投資家華倫.巴菲特的故鄉,也是他旗下總資產超過千億美元的波克夏企業集團總部所在。《紐約時報》的旅遊版曾經如此描寫了這個出名的小鎮
,「拜託,千萬別把出差到那兒的時間訂在五月的第一個週末,波克夏公司的股東會舉行期間,城市裡所有的出租車和旅館全被訂光,在當地這還變成了個節日,叫做 Buffettapalooza。」
每年波克夏股東大會,儼然成了著名的奧瑪哈風景,堪稱全美投資者的年度朝拜;大家等著聆聽巴菲特又要留下什麼投資名言。
多年來,解析這位大師策略的書籍雖然不可勝數盛況的奧瑪哈大趕集情毫不稍減,但似乎仍然值得玩味再三,就像年年盛況的奧瑪哈大趕集,關心致富的讀者渴望知悉巴菲特近來又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的熱情毫不稍減,這使得巴菲特書籍總有幾年得更新的必要,每年波克夏年報里巴菲特親撰給股東的建言,也必會被投資人細細咀嚼。
特別是比起華爾街帶著專業外表的分析師,這位至今仍住在數十年前以三萬餘美元自購舊宅裡的富足老翁,說的言語要親切易懂得多。也因為「簡單」是巴菲特投資觀念中重要的特質,真正能談好巴菲特投資的書籍似乎也不該用高深的技術分析、財務方法取勝,他採用的一些基本、古老,但確能降低風險的通理原則,不難讓讀者學會如何跟他一起「同步買進」。
而《和巴菲特同步買進》的兩位作者瑪麗.巴菲特與大衛.克拉克,一位過去是巴菲特的媳婦,一位是巴菲特家族的多年摯友,他們顯然也依循了這項原則去書寫,不讓巴菲特投資學變成唱高調或精算研究的苦差事。
悲觀中的巴菲特觀點
這本書除了要談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更重要的是,《和巴菲特同步買進》當初在時效上(包括美國)堪稱是最新近談論關於巴菲特投資的完整書籍,不但時間點的「新」有其價值,而且更可以說它出版在一個「對」的時刻。即使今日重讀巴菲特的觀點,仍然非常愛用而且歷久彌新。
之所以有「對」的味道,是因為從二年以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二○○八年的金融風暴,讓各個市場的投資人對股票買進不由得更謹慎及更悲觀之際;一向標榜長期持股、重視買進公司持久競爭力,及不隨華爾街起舞的價值投資大師巴菲特有何投資建議,自然為各方殷盼。
《和巴菲特同步買進》在美國上市後,本書的兩位作者接受訪問時表示特的書籍多以介紹他投資的基本概念給一般大眾為主;而當時面對二恐怖組織攻擊讓美國國內蒙上不安陰影,而後繼又存在著政府何時會出兵攻打伊拉克的政經動盪因子,在這兩大影響下,更令美股投資者身陷詭譎的投資氛圍裡於大空頭及大環境不確定的市場中巴菲特投資策略對我們的啟發。
雖然《和巴菲特同步買進》並未特別針對總體的經濟局勢提出巴菲特的看法引述有關巴菲特在股市悲觀或大盤崩跌時,如何尋找價值被低估的公司,隱隱然已經替憂心的讀者指出一條明路──股市在低檔時,正是挖寶的好時機,許多未來有可能在景氣轉強時翻身的好公司,非常值得在此刻以好價位投資。
當然,這還只是最基本的觀念,究竟什麼是「好公司」,什麼是「好價位」,《和巴菲特同步買進》裡,進一步提供了詳盡,而且簡單易學的策略說明。
「方法論」往往是所有投資人最關注的事,這本書在這個層次上固能夠滿足要求,更重要的是:歷經幾年來從高點墜落的不景氣,大環境不佳致使投資大眾意志消沉藉本書來看看巴菲特在他投資策略背後所堅持的:對公司治理的紀律要求看不懂﹂的公司,巴菲特自己也以身作則,親力親為操盤波克夏哈薩威公司的投資組合人則避免許多企業執行長奢華驕貴,動輒以私人噴射客機出入的習氣個人面臨全球化下競爭益烈的時代裡,更使得一般投資者對個人身價逾三百五十億美元的巴菲特,能長保樸實無華,恪守本務的風格,有更深切的感觸。
仗義執言的大師
巴菲特今日的地位當然不是一蹴可及,他一再強調要投資在公司的「事業」上迷於股價波動中的逐高放空;這樣的策略多年來也讓他勝多敗少造了波克夏一股高達六到七萬美元的市價。
除了有致富的「實績」做為後盾,在美國歷經了NASDAQ的網路股神話破滅、恩隆(Enron)、世界通訊(WorldCom),現在回頭檢視《和巴菲特同步買進》裡這位大師堅持的一些傳統價值,更十足成了忠言明鑒。
過去針對公司經理人利用會計手段欺瞞投資者的問題,巴菲特曾不留情地痛斥「堅持員工股票選擇權不應列入帳上支出」的企業執行長。
他也曾強烈批判美國參議院提議的減免股利所得稅法案,認為大開高收入者的避稅方便之門,只會使稅賦更趨不公,而刺激整體經濟的效果有限,他以自己波克夏公司的女接待員為例,聲稱和這位職員所繳的稅率差不多,但她繳稅占所得的負擔卻比自己大得多,他很難想像有比這還糟的政策。
這類言論和巴菲特最難能可貴,也最動人的平民英雄形象頗為貼切。
一路走來
以一九九六年由遠流出版的《勝卷在握》(The Warren Buffett Way,中文版二○一一年遠流改版後更名為《值得長抱的股票巴菲特是這麼挑的》)為例兩相參照,可以看出巴菲特始終沒放棄過他的反向操作、長期投資的大原則(就算偶有失敗),而且正因經過不同的年代環境,更可以看出這些簡單的策略,卻經得起與時俱進的考驗。
美國有一家投資公司公然標榜其立業宗旨即是幫客戶模傚巴菲特一樣投資,該公司的創辦者波道克(Margaret Baldock)指出,「巴菲特真正的投資智慧其實源於他的態度。」
在財務資訊唾手可得,但投資的難度和風險卻好像沒有降低的時代裡,《和巴菲特同步買進》裡不惟能見識到巴菲特最新的投資技藝,而讀者更不妨見證巴菲特的投資態度在當下的價值。
投資和投機,還真是兩回事。也希望各位讀過本書的讀者,能在和巴菲特同步投資後,從此勝券在握!
前言
關於巴菲特
在投資史的年鑑中,華倫.巴菲特的大名凌駕眾人之上。他拿著十萬五千美元的本錢投入股市,最後變成三百億美元,成就無人能出其右。巴菲特究竟是何方神聖?又為什麼他對致富這件事如此著迷?
一九二九年的美國股市大崩盤,幾乎使巴菲特父親的投資公司破產,不幸也在這時,巴菲特的母親懷了他。巴菲特就如許多在大蕭條中成長的孩子,家境艱難使他很早就對金錢極度熱衷。巴菲特小時候隨身攜帶一具兌幣機,那也是他最愛的玩具,他對計算複利相當著迷,六歲時做了第一筆生意,用兩毛五分錢買六罐可口可樂,再以每罐五分錢,賣給同在愛荷華州歐克波奇(Okoboji)度假的遊客。他將《一千種賺進千美元的方法》(A Thousand Ways to Make $1,000)背得滾瓜爛熟,也將送報工資大多存了起來,開始做起打彈珠的生意。巴菲特處心積慮地想賺錢,一九三八年他頂著內布拉斯加州的酷暑,步行數哩到賽馬場,花好幾小時在覆滿廢紙鋸屑的地上,尋找被人丟棄的馬票票根,希望找到贏錢的馬票。
巴菲特十一歲初試啼聲,買進三股「花旗服務」(Cities Service),十七歲高中畢業時,他已經有模有樣地積聚六千美元。他三年便讀完大學讀企管碩士。結果哈佛沒過、哥大同意。
每個人年輕時都曾經歷攸關未來的關鍵時刻。巴菲特的關鍵時刻在哥大的授課者,是價值投資的傳奇元老班傑明.葛蘭姆(Benjamin Graham ),巴菲特與葛藍姆一見面,頓生惺惺相惜的熟悉感。「火花四處紛飛,」同班同學比爾.
盧恩(Bill Ruane )回憶當年,「當時就看得出巴菲特絕非等閒之輩」,盧恩後來掌管紅杉基金(Sequoia Fund)。葛蘭姆的啟發令巴菲特大開眼界,立刻領悟到有一種賺錢的方法能一償兒時宿願,而葛藍姆正是指引他的明燈。
畢業後,巴菲特試著說服葛藍姆,讓他到葛藍姆在華爾街開設的投資公司擔任初級投資分析師。葛藍姆拒絕了,於是嫻熟價值投資理論的巴菲特,便提出願意做白工的條件。葛蘭姆卻說,就算免費工作還是不夠格,不過巴菲特繼續死纏爛打,最後葛藍姆終於心軟而雇用了他。,直到葛藍姆於一九五六年退休。巴菲特在思鄉情切下回到奧瑪哈(Omaha),想成立一家類似葛藍姆的投資合夥事業。他向每位朋友募款,到投資俱樂部演講,甚至去敲鄰居的門,終於說服八個人讓他放手一搏,大夥共湊了十萬五千美元,就用這筆錢成立「巴菲特合夥事業」(Buffett Partnership)。接下來的十三年間,,合夥事業的平均年複利報酬率為三十% ,隨著投資紀錄越來越輝煌,他便想籌措更多資金。他時常把合夥組織的報稅單印給潛在投資人,證明他替投資人賺了多少錢。巴菲特將所有財產投入合夥事業,套句他的話,他這是「自作自受」。他將投資人的錢當作自己的錢來處理。
買入波克夏的理由
到了一九六九年,巴菲特發現六年代末的大多頭,導致股市嚴重超買,從而造成股價高估。此外他也發現,雖然價值導向的投資技巧使他本人和合夥人獲益良多,但在這種環境下根本無用武之地,認清這一點後,他做了一件相當勁爆的事。巴菲特對合夥人說,股價的高估使他無法保持亮麗成績,既然他不願改採會使他不放心的投資策略,不如將合夥收掉,退回投資人的錢。在在清算投資合夥組織時,巴菲特讓投資人選擇收受現金,或是擁有合夥投資的公司股票。
在合夥投資的事業中,有家名叫波克夏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有時簡稱波克夏)的上市紡織公司。巴菲特合夥公司於一九六七年收購波克夏的多數股權,取得控制權,巴菲特便強制用波克夏的營運資金買下一家保險公司,這也是往後三十年間,他買下眾多保險公司中的第一家。一九六九年,合夥事業清算完畢,巴菲特不動聲色的買下合夥人在波克夏的持股,占公司總股份的二七%公司,然後繼續在公開市場上收購更多股票,直到他個人掌控這家為止。
巴菲特這麼做的原因有二。首先,波克夏收購保險公司,為他提供一筆可靈活運用的「投資浮存金」(investment float ),,這筆資金就是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第二個原因是稅,當時個人所得稅稅率遠高於營業所得稅,,巴菲特以保險公司為投資工具,便能享有較低的營業所得稅率,使資本累積更加容易。保險公司也提供一種方法,讓他避免被課徵「累積盈餘稅」,這種鮮為人知的稅,目的在防止巴菲特這種人利用企業為投資工具,以逃避個人所得稅的高稅率,而保險公司是少數幾個免徵這種稅的行業。
控制了波克夏的投資浮存金,也避開個人所得稅的高稅率,巴菲特擺脫傳統束縛,運用投資知識讓波克夏的資產和他的淨值成長。巴菲特投資績效良好,三十年間波克夏的帳面價值以二三%的年成長率增加%的平均年成長率攀升,每股帳面價值從十九美元上升至四萬多元,每股市值從十三美元增加到約七萬美元。
巴菲特對波克夏的原始投資金額,從將近七百萬美元增加到三百多億美元,完全是因為他卓越的投資決策,加上懂得善用保險公司作為投資工具。他的成就不僅使他名列世界級富,也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者。